周刚
一、主题与背景
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阅读、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做出转变。特别是在阅读理解题意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新的参与。
现在正值初三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时期,从我所教学的一个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总体还是不错的,但是对阅读量偏大,结合图形进行阅读的题目解决起来有些困难。从事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阅读类的题型丢分太多,分析后,发现学生一个特点,学生对于阅读量偏大一点的题目,要么是没有信心去解这类题目,要么就是在阅读中对题目中所含有的知识不能通过阅读正确的得到。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欠缺,二是对图形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三是找不到此种题型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是什么,而在题目故事中徘徊。每次分析试卷就会听到学生私下嘀咕,这句话我怎么没有发现啊;原来这句话是这个意思,我怎么没注意到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类题目就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怕做这类题,结果就出现了,越是怕这类题,越是不想接触这类题型,这类题做的就越不好。一模考试中,各区县在数学考试中都有这样阅读类题型出现。在近年中考中,这类题型出现次数也较多。因此在初三复习中特意增加了这类题目的设置。想通过这样的复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此类题目的理解,消除学生阅读题目中的畏难情绪。
二、情境描述
片段一:
例题1: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根据图像进行以下探究:
信息读取: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km;
(2)请解释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
图像理解:
(3)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
(4)求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问题解决:
(5)若第二列快车也从甲地出发驶往乙地,速度与第一列快车相同.在第一列快车与慢车相遇30分钟后,第二列快车与慢车相遇.求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多少小时?
学生在看到此题时,不知道从何下手,除了第一问可以答出之外,其余几问几乎都空着,问了下原因。回答:题目看不懂,图形看不懂。这与我设置此类问题的初衷基本吻合,学生看不懂题目,一是对这类题目“怕”,没有仔細阅读题目,对文字的阅读能力偏弱;二是对图形阅读不了,不能识图。不能将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理解,主要还是学生没有能对文字和图形进行很好的阅读分析。
师:你是如何理解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的?
(我找了一个比较好的学生回答)
生:我想应该是快车已经到了乙地了
很显然,他对题目没有很好进行阅读,导致理解产生了偏差。我让学生在好好读读题目,在图形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仔细阅读)
生:横轴表示的是两车行驶的时间,纵轴表示的是快车和慢车之间的距离。
师:现在大家再来看点B,时间是4小时,所对应的纵轴是0,也就是说,快车和慢车行驶了4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应该是0,那么你能说出B点的实际意义吗?
(学生频频点头)
师:那你们能说出你们刚才究竟错在哪里了吗?
生:我们把纵轴当成了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师:什么原因造成了你们理解的错误?
生:第一问有点误导,而且在读题时速度太快,没有认真仔细进行分析。
师:向这样的题目,大家在阅读时一定不能求快,一定要仔细,弄清题目的真实意思。大家再看一下,为什么BC与CD不是一条直线,这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
生:BC表示的两车相遇后,两车继续走所形成的两车之间的路程。而CD表示的是一车到达终点后,一车继续所形成的路程。
师:你是怎么看出的?
生:从图像中可以看出,BC与CD路程变化的趋势不一样。
……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仔细阅读文字材料与图形,学生对这题的理解明显清晰了很多,很容易得出第三问的解答,为后面几问的解答作了铺垫。
三、反思与讨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很多时候不是不会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等很多方面的因素。在数学阅读中往往将题目与图形分离开来,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够,造成了解题的困难。所以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
首先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精辟而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比如这节课的例题,学生一开始就不会写,主要是对这类题害怕,对解这类题提不起丝毫的兴趣,而在之后的中考链接中,学生不怕了,兴趣自然就有了,阅读的信心提升,那解题也就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障碍。
其次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学生不会解这种图形结合的题目,除了怕之外,不会阅读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多数学生在阅读中一目十行,或者是将图形与文字材料分割开来,抓不住题目中的重点字句。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找出解题思路。我引导学生在读题时,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做个标记,这样一来,学生读题格外认真,并且逐渐在读中领悟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在结合对图形的理解认知。阅读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第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层次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已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怎么办”等去阅读教材。这样阅读效果会好一些。
第四、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觉要求,克服“为了阅读而阅读”的盲目性,还要注意阅读“量”的控制,以及要求的适度。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阅读题,就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可以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让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阅读题。
总之,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进而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会里得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