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孝道教育

2014-06-09 22:42:08王丽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儒家语文教学

王丽芳

【摘 要】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 “孝”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孝”为“仁”之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的孝道思想,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挥教材的作用,发掘孝道的动情点;诵读经典国学作品,触动学生灵魂;感恩演讲比赛,推行孝道;创设教育情境,自觉践行孝道。

【关键词】语文教学;儒家;孝道教育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百善孝为先。孝道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孝经》成为后世儒家孝道的典范,孔子认为 “孝”是人生的主要內容,“孝”为“仁”之本。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孝道和忠君联系亲密。宋代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就把“孝”排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的孝道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所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效地渗透了孝道教育,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发挥教材的作用,发掘孝道的动情点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孝道教育素材,这些都为我们开展孝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比如,老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文章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中中多处典型的神情、动作的白描,使得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跃然纸上:如写三姐出嫁时的母亲,“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挣扎”、“咬”、“扶”、“看”等一系列的动作,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女儿的依依不舍之情,那冰凉的手、没有血色的脸以及咬着嘴唇的神情,勾勒出母亲坚强的形象。在这篇文章中,四次写到母亲为儿女而流泪。其中三次是“含着”的,一次是“一串串”的,有泪无声,这是极富理智克制的结果,体现母亲对儿女的爱。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事例平凡,脉络清晰,但就是这样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却蕴含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一个“情”字,让学生感悟到浓浓的亲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许多学生热泪盈眶。学生明白,父母的爱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作为子女,应在细微中感受父母的爱,更要珍惜爱、回报爱。

二、诵读经典国学作品,触动学生灵魂

国学经典往往都是孝道的典范。诵读这些教育典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籍的语言魅力,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现代学生通过读国学经典,懂得孝道,更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加深对父母的感情。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读、晚读等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读经活动,如对《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书进行诵读,吸取精华,弘扬孝道。

同时教师给学生印发成语故事中的孝道故事,配以译文、解释,学生能轻易看懂故事,既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明白了古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如 《卧冰求鲤》中的王祥,《黄香温席》中的黄香,《尝粪忧心》中的庾黔娄……。这些经典的孝道故事,会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由此及彼,自然就有了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孝敬父母的意识。

三、感恩演讲比赛,推行孝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之间的思想和做法是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假如每个学生都心存孝道,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在家爱父母,在校爱同学、老师,在社会上关爱每一个陌生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我每半个学期举行一次感恩主题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学生精神饱满,激情昂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点滴小事谈起,讲述自己身边的孝道故事,发自内心地抒发对父母的爱,体现对父母的敬。学生激情澎湃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赢得了台下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通过这种生动、活泼而有趣的活动,孝道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创设教育情境,自觉践行孝道

在学生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认同并对其典型形象产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关教育情境。讲解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教师先播放一些表现父母关爱的视频或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创设一种浓浓的感恩情景,接着对学生发问:“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他是一个尊老爱幼的好父亲。”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虽然相对肤浅,但已基本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以此为基础,乘胜追击:“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充分发挥想象力,文中的我平常表现会怎样,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进行讨论,发掘文中蕴含的孝道精神。最后,引入现实,追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我们因该怎样对待父母呢,如何对父母尽一份孝道呢?”一步步地引导,浓浓的氛围中,把孝道思想灌输给学生。

总之,孝道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资源中蕴涵丰富,在具体教学课堂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掘各种相关材料,把中华民族的孝道教育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只有这样,才对学生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刘向.新序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十三经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杨伯俊.论语译注·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儒家语文教学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江淮论坛(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