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 杜洋 李洋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使电子与信息技术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也就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在社会,企业注重员工的动手能力,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的建设思路,在改革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个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实践课 创新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26-01
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电子类实验课,更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等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电子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巩固和理解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还使其提高了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开展好实践教学,让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有较大的提高。
1 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构建
大学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教学为理论知识提供了模拟环境。
2 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能力,重新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编写符合我系学生的实验教程,在实践内容上,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4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即验证性实验占10%、设计性实验占30%、综合性实验占30%、考试占30%,在元器件选择方面,除个别验证性实验可以使用分立元件完成实验内容,其余均可使用集成、模块等器件。特别是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新技术和新器件来完成自己的设计。实验手段方面可以先采用protues软件仿真和Protel 99 SE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把传统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改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实验模式,降低理论验证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逐步发展为全开放自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3 对于年级的不同进行实践项目的改革
(1)年级学生特点
大一学期:高三状态,学习目的模糊。
大二学期:学习目的较为明确,课业负担较重,主动性不强。
大三学期:学习目的明确,课业负担较重,主动性较强。
大四学期:就业和考研型。
(2)基于不同年级实践项目学习内容
①大一学期:采取兴趣和思路引导,不求专业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过程认识。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关于电子类专业方面的调研,然后进行书写调查报告。
②大二学期:采取课程引导的方式,将基于课程学习与导师制相结合。一种方式通过改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另一种方式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各种競赛项目、学生创新实验室的题库等。
③大三学期:仍采用课程引导方式,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涉及多门课程,可以采用跨学科。大三学年项目源自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各种竞赛项目等。
④大四学期:采用毕业设计方式,改变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尽可能来自于科学领域或工程实际课题。
4 改革课堂教学
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课程为主体,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辅之以第二课堂、学术讲座等方式的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课堂讨论与典型案例分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增大教学的信息量,保证教学效果。
(1)实施校企合作教学。加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联系,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过程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中来;另一方面,将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实际工作者以请进来开设“企业讲座”课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教学
校企合作可以为我们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们通过积极与企业单位沟通联系,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多渠道开拓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是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验室。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先进的仪器设备。
5 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竞赛,促进实践教学
由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技能和设计竞赛,及一些相关的竞赛,都是大学生群众性的比赛,也是促进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每年我系领导非常重视,组成竞赛指导小组,组织学生报名,成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赛前指导,比赛时,能够与学生进行方案的制定。通过比赛,学生获得了优异成绩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进行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我们,应该把实践课和理论课相对分开或独立,适当增加实践的课时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日增.创新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2001.
[2]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