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强
湖南省江华县中医院 湖南江华 425500
老年腰椎退变病人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植骨融合方式比较
谢永强
湖南省江华县中医院 湖南江华 425500
目的:对老年腰椎退变病人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腰椎退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效果、复诊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全部46例患者共有44例患者植骨达到融合,总融合率为95.7%,其中,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融合率分别为92.9%、96.2%和100%,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基础上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治疗效果相近,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老年腰椎退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植骨融合
老年腰椎退变是指老年人关节软骨发生退变,继发以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以增殖性新形成的一种关节病变[1]。该病多发于活动多且负重大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髋关节等,多造成腰椎间盘退变突出、腰椎不稳、腰椎滑移和退变性脊柱侧弯等,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下肢神经及坐骨神经等麻痹、疼痛。老年人腰椎退变大多同时存在两个或以上节段退变,由于起病缓慢渐进,临床表现无典型特征,所以定位较为困难,加之老年人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系统性疾病,一定程度上给治疗带来风险,如不认真对待并及时治疗,则容易引起下肢神经及肌肉萎缩,甚至导致瘫痪,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的临床效果,对术后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腰椎退变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6.6岁,病程5个月~13年,平均43.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片、双斜位片、过屈过伸侧位片、CT及MIR检查。结果显示单节段退变31例,两节或以上多阶段退变15例,合并L3,4椎间盘突出3例,L4,5椎间盘突出19例,L5S1椎间盘突出7例,椎管狭窄16例,Ⅰ度滑脱13例,Ⅱ度滑脱8例。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全身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于弓形架上并显露病变椎段及上下各一节段椎板、小关节及横突,然后分别置入椎弓根钉,切除不稳节段的增厚黄韧带、椎板、部分下关节突,常规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按相应需求行神经根减压,安放撑开及提拉器械,分别用来撑开椎间隙以及对病椎进行一定的复位。撑开椎间隙后旋紧螺帽,然后行相应的植骨融合方式。常见的植骨融合方式为:
(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切除全椎板和双侧部分小关节后神经根充分显露并加以保护,纵韧带切开后用刮匙刮除残留的髓核组织、纤维环及软骨终板以形成骨隧道,然后将自体髂骨或切除的椎板骨质修剪后植入椎间隙。
(2)后外侧植骨融合用骨刀处理显露的小关节外侧骨面及横突以形成植骨融合骨床,将减压切下的椎板、关节突剪成小骨块后植于处理形成的骨床内,并用明胶海绵覆盖骨质表面。
(3)环形植骨融合先行椎间植骨融合,再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植骨融合完成后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并依次关闭伤口。
1.3 术后处理
根据引流情况拔出引流管,一般在72小时内拔出。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5~7天预防感染。术后1~2周后俯卧于床上并行双下肢屈伸及腰背肌功能锻炼,5周左右后可佩带腰围下地活动,1个月内严禁腰椎前屈活动,6个月内严格限制体力劳动。术后定期进行复查及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1.4 疗效评定
应用影像学评价,最终随访或复查时患者均行常规腰椎正侧位片、双斜位片及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观察患者脊柱后突Cobb角,即患者受伤脊椎下一正常脊椎体的下终板与上一正常脊椎体的上终板连线之间的夹角,然后采用Suk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3]。(1)植骨已融合:植骨与横突或椎体间有连续骨小梁,Cobb角小于4 o;(2)植骨可能融合:植骨与横突或椎体间的连续骨小梁观察不清,Cobb角小于4 o;(3)植骨未融合:植骨与横突或椎体间未见连续骨小梁或观察不清,Cobb角大于4 o。
对于不确定植骨是否融合的患者应行CT检察进一步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2和t进行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全部46例老年腰椎退变患者中14例采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平均手术时间180min,平均出血量800ml;26例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平均手术时间120min,平均出血量500ml;6例采用环形植骨融合方式,平均手术时间200min,平均出血量840ml。全部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详细情况见表1(P<0.05)。
表1 三种植骨融合方式的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情况
2.2 对全部46例患者随访8个月至6年,平均2年零1个月,随访结束时,共有44例患者植骨达到融合,总融合率为95.7%。采用椎间植骨融合方式的14例患者中,13例达到骨性融合,1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2.9%;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的26例患者中,25例达到骨性融合,1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6.2%;采用环形植骨融合方式的6例患者全部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3.257,P=0.148>0.05)。
表2 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植骨融合率比较(n,%)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4-5]。老年腰椎退变是指老年人关节软骨发生退变,继发以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以增殖性新形成的一种关节病变,该病缓慢渐进,临床表现无典型特征,加之老年人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系统性疾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治疗带来风险,如不认真对待并及时治疗,则容易引起下肢神经及肌肉萎缩,甚至导致瘫痪,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极大地负面作用[6]。
本研究主要对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腰椎退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效果、复诊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植骨融合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80min、120min、200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800ml、500ml、840ml;全部46例患者共有44例患者植骨达到融合,总融合率为95.7%,其中,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融合率分别为92.9%、96.2%和100%,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基础上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后外侧植骨融合以及环形植骨融合的治疗效果相近,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后外侧植骨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1]赵泉来,徐宏光.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退变性腰椎疾患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1,20(4):497-498.
[2]刘羽.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981-1982.
[3]Suk S,Lee CK,Kim WJ,et al.Adding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o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posterolateral fusion after decompression in spondulolytic spondylolisthesis[J].Spine,1997,22(2):210-220.
[4]李重茂,蒋晨莉,赵宏,王振林,赵国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J].颈腰痛杂志,2005,26(6):454-455.
[5]汪银魁,邓永发,焦见海.后路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32例中老年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11):1070-1072.
[6]李宝俊,韩建军,丁文元,海涌,申勇,董玉昌,张为.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J].中国整形外科杂志,2008,16(5):385-386.
R687
B
1009-6019(2014)10-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