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法
■王莉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自由、宽松、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但综观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常常呈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是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时仍高举小手“我,我,我”,整个课堂很热闹,而这只是表面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交流。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更加缺少交流机会。学生不会倾听、不会组织语言发表看法。
三是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转过身,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学习不应该是形式上的把几张桌子拼在一起,而是应该从实质上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1.根据能力分工合作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例如:我参观的一所学校由于长期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形式,所以开学初期就根据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定组长,然后由组长选组员,但遵循男女搭配、学习能力不同的原则,一般四人为一组。同时组员分工为组长、计分员、必答员、提醒员,其中必答员就是本组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必答员先作答,这样就避免了学困生缺少交流的机会。我们也可以采取编号的方式,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从弱到强依次编上1~4,回答问题时也按照1~4的顺序作答,或者教师指定每组的几号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有所照顾了。为了增加小组内团结互助的气氛,还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取个有特点的名字,共同制定本小组的公约。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表达的能力
许多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实。因此,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为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听既能很清晰地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也是尊重人的一种体现。听,不仅仅是要听清楚内容,还要跟着思考自己的想法,对听到的内容表达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在培训初期,只需要求学生会复述别人的观点,要求听得认真、仔细;在培训中后期,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听的内容作出判断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说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是对知识的再次整理过程,同时又可以训练的学生胆量。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或对别人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时,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表达语言培养学生表达意见的完整性。开始说时,教师要舍得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慢慢说、大胆说,可以在开学初期利用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在本班或者其他班同学面前进行朗诵课文展示,从大声开口训练起。只有学生敢开口了,才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挖掘出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教师可以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
3.筛选教学内容
斯托利亚认为:“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让学生合作学习。
(1)强化课堂实践活动
不管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还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都涉及到了有关实践活动的内容。这些实践活动操作性强,教材编写者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很适合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的《粉刷围墙》一课。开课前,以小组形式根据教材提示,组长分工,进行室外的资料收集工作,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在课堂上小组成员将资料汇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粉刷方案,在对比中确定最优方案。组与组之间还可以进行资料共享,最优方案的比较,最终确定全班的最优方案。
(2)探究便于操作的内容
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如果这个教学内容便于操作演示,便于小组合作中探究完成,不妨交到学生小组中,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堂教学中,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见附图1)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内将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一人负责将凌乱的语言汇总到表格内,一人利用手上的学具感知其中的异同点,一人作语言补充,一人负责全面掌控,从而有条不紊地全面掌握知识,避免知识形成的片段性,从而为知识结构网的形成打下基础。实践证明,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图1)
(3)选择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需要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某所小学的课堂模式是首先教师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然后以小组合作形式交流预习的内容,接着小组为代表反馈学习情况或回答学习目标中的问题。在第一轮小组间的“你争我抢”后,教师根据内容作出总体把握,并适当提醒学生讨论重点是什么,再进行第二次小组交流。每个小组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黑板区,可以在上面画一画、写一写或在座位上折一折、比一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现自己的观点。接着进行的第二轮小组间的问题争论就提升了一个高度,是从面上看现象到根上看本质的逐步过渡。学生的精彩发言一个赛过一个,教学重难点也一一击破。虽然有时候一节课结束时,没有我们认为正常课堂结构中的层次练习和课堂作业时间,但这个时间用在了学生大胆说、认真说的上面是值得的。知道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是在来回争论中明白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是终身难忘的。
但这种教学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教材版本不同,没有合适的预习内容。他们采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每个新课的开始有很多关于探究式的题目,便于学生根据步骤一步步完成。二是要与本班的每位授课老师都有同样的想法,这样才便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长期开展。三是学生存在差异性,一种方式并不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但我们要学习的应是这种教育意识——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对学生的思想束缚,允许学生天马行空地进行思维,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可以在某节课或某个合适的教学环节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真实地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蔡家田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