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文本细读的“度”与“法”

2014-06-06 10:44胡建华
成才 2014年11期
关键词:林清玄教者文本

■胡建华

刍议文本细读的“度”与“法”

■胡建华

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披文以入情”地潜心研读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对文本细读既要达到要求又不能随意拔高,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怎样根据课程目标、单元重点和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文本细读方法,以达到高效阅读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一些教学案例来谈谈文本细读的“度”与“法”。

一、把握深度,找准年段知识点

文本细读,一般包括:文章的解读、儿童的解读、课程的解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往往只重视写了什么,却往往忽略了对言语形式的品析。而事实上,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呈现文本,是更需要进行解读的内容。

1.巧妙设计导语,吸引学生走近文本

这里以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一课为例予以说明。有位教师对林清玄散文的解读就非常细致,非常精彩。如在导课环节老师介绍作者林清玄时的描述:“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仔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这样的描述让学生们不仅很快记住了作者的名字,而且对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适当地介绍一下作者与写作背景是不容忽视的,否则会导致教学的缺位,这其实就是一种“度”的把握。这种“度”的把握就是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我们得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深谙小学语文各个年段的知识点与训练点,然后烂熟于心地设计教法与学法。

2.质疑扣疑解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读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不是要从孩子的口里掏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要促进孩子去读书,去思考,去发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反复读书来体验感受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读书的体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他们读书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抛出了问题,我们的老师是否接住了,又是否让问题的答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在《与时间赛跑》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能够随着教学的进程,让提问的孩子,在相应段落的学习中,自己回答所提问题。这种“问题回家”的策略,就非常扎实有效。这也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己解读文本能力的重视。

再比如,通过“选领队”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全文总起句和某一段落的中心句,引导学生了解总起句和中心句的作用以及课文的构段方式,这也应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的“点”。特级教师窦桂梅就十分倡导这种细读结构法,这种细读结构法就不失为一种高效的解读方法。

3.适时安插训练,帮助学生“浅出”文本

在《与时间赛跑》的结课环节,老师对于生命与时间的解读,唯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才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老师的精彩设计吧!

师:同学们,关于时间,关于生命,现在的你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拿起笔,翻开作业本,把你的想法对林清玄伯伯倾诉吧……

生:林清玄伯伯,您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我一定会像您一样珍惜时间。

师:对,不让生命虚度,和时间赛跑。

生:林清玄伯伯,我也要拿四年级的作业来做,争取走在时间前面。

师:你会跑赢时间的。

生:林清玄伯伯,时间就是生命,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珍惜每分每秒,决不让时间白白流失。

师: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时间带走了林清玄伯伯的一切,包括带走了他脑袋上原本茂盛的头发,但是,他一直和时间赛跑,通过写作,留住了美好的一切。(板书:写作,留住)

师:所以,林清玄要和时间赛跑,所以他深有感触地说——

生齐读:“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师:如果将来,我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孩子的,我一定会说——

生齐读:“假若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最后一段)

这样的设计,不是比从字面上理解或者空谈大道理更有效吗?

二、把握广度,选准细读切入点

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在哪里?首先应该是词语,词语是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因此在进入文本时,我们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状态,一定要让自己的精神放松,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高度敏感与警觉,努力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一切可利用资源。

1.挖掘细节法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教者在解读的时候,不仅注意到写了什么,还注意到这一段怎么写出来的。教者围绕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一层一层抽丝剥茧、不断推进。教者巧妙地抓住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进行了引导:“林清玄的爸爸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昨天,再说童年,最后说外祖母的一生呢?如果我们把爸爸说的那段话改过来,先说把外祖母的生命带走了,再说把爸爸的童年带走了,最后说把作者的昨天带走了。这样行吗?”

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在与文本、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后,敏感的孩子马上得出爸爸的意思是想先说短的时间,再说长的时间,昨天比童年短,而童年比一生短。再来看此时老师的小结语:“昨天悄悄地过去了,童年悄悄地过去了,悄悄地,一生也过去了,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无情地把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带走了,永远不会回来了……就是今天上的课,终将也会被时间带走。”带着这样的理解,当孩子们再来读这段话时,别样的感触定会涌上心头。

2.品读玩味法

在《与时间赛跑》一课的教学中,还有一处比较精妙,那就是老师对于“再也”“永远”“了”这些看似极为平常的词语的品读与玩味。看看教者三次的引导:①不要小看这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永远”“再也”,它能表达很微妙的感情。②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永远”“再也”“了”看起来很平凡的词语中。③用上“了”“再也”“永远”这些词语,传递的情感不同了。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清清浅浅,有点玄。教者对这些表现父亲情感的词语的品味,是那样的意味隽永,令人回味!

3.捕捉留白法

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空白”,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留白”,教师如果能抓住教材中这些独具匠心的“空白点”,巧妙地创造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丰富自身个性的体验与感悟。

肖复兴的作品《童年的小花狗》中就有两处这么经典的留白,有位老师就巧妙地抓住了这两个点进行了富有情趣的补白练习,成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如第10自然段中的补白,其巧妙不仅体现在句子补白练习上,还体现在生动、直观、感人的多媒体画面上:王大爷消失,小朋友也逐一消失,热闹的大街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这样的画面一出现,不管是听课老师,还是学生,情绪也一下子跟着低落起来。回想王大爷在时的热闹场景,曾经围在王大爷摊前的孩子们自然会对王大爷产生一种留念之情。于是老师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想象孩子们会说些什么时,挽留的话语、祝福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可此时作者“我”却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望着他,这又是为什么?一个省略号就隐含了作者所有的情感,省略的是“我”的诸多“舍不得”:舍不得啊!舍不得那个手艺好,做出小花狗的的手艺人;舍不得爱怜地看着我,不指责我拿了小花狗的善良人,舍不得给我童年生活带来乐趣的老人,一切都尽在不言中。这种补白,引导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朗读的时候何愁读不出感情来?

另一处补白则是课文第11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望着自己朝思暮想的小花狗,我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真想对王大爷说些什么?这三个问题就是老师对此处省略号的个性解读。它省略了作者的感激之情、愧疚之情、后悔之情,各种情感的交织,可谓百感交集,作者怎能不泪如泉涌?怪不得作者要用“涌”这个字。这种补白,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读能力,为强化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可见,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惟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三、把握温度,点燃阅读情感点

语文教学是唤醒的艺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给学生充分的细读时间,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调动其内心的情感,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对话中,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从而使文中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1.诵读,点燃情感

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个优秀的教师,总会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让学生熟读深思。还是以《与时间赛跑》为例,让我们来看看第三自然段教者是如何把握温度、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的:①“了不起,你们能把这个‘谜’猜成这样,相当不容易。带着这样的初步理解,读这一段话。”②“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把人的一天带走,把人的童年带走,把人的生命带走了。相信再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触。”③“你已经通过朗读走进了爸爸的心,我们一起读这一部分话,读出爸爸想要表达的意思。”④“林清玄的爸爸当时在说这一番话的时候应该在40岁左右,也相当于老师现在的年纪,我也很想把这一番话说给我的儿子听,说给你们听,好吗?”⑤“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清清浅浅,有点玄。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读好,记住。”⑥“当时的林清玄听到爸爸的这一番话之后,他忽然明白了很多很多,他心里受到了触动。一起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同样的内容,这样由浅入深、顺势而导的引导,能不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吗?其形式有个别读、比较读、教师示范朗诵、配乐朗诵、齐读……它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直接感受人物(或作家)的爱恨情仇,将师生的情感最细致地表现在充满激情的声音上。

2.体验,支撑情感

文本细读还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揣摩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达到“静心品言语,情感填空白”的境界。在《与时间赛跑》这节课上,读中学写的训练就是让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最好手段。老师让孩子们动笔两次,理解和运用结合得尤其紧密。第一次练笔,安排在第6段教学之后,让孩子仿照课文5、6两段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对于时间的认识。这是感性的读写结合,既是对“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了”的个性化理解,又是对课文5、6自然段的写法迁移,一举两得;第二次练笔,在拓展林清玄写作人生之后,让孩子们和作者对话,升华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认识,这是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悟与升华。两次写的训练,注重以体验支撑情感,堪称神来之笔。

3.拓展,延续情感

课尾,教者对作者林清玄的补充介绍:“10岁,立志做一名作家;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30岁,获遍台湾重要文学奖;57岁,写出了100多本著作。生命在继续,写作在继续。”以及源于作者名字的三部作品《林泉》《清欢》《玄想》的来历,作者的别具匠心,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走近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太阳赛跑》的推荐,让孩子们把阅读兴趣有效地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把握好文本细读的深度、广度与温度,找准年段知识点,选准教材切入点,点燃学生情感点,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而稳固的落脚点。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林清玄教者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林清玄不平凡的人生
林清玄的爱情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林清玄:我30岁后才想明白的事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