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厚勰 孙雪城
“寒门”为何难再出“贵子”
■赵厚勰 孙雪城
2011年8月,一位自称“做了15年老师”的网友在天涯网站上发帖称“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掀起网上热议。这位网友说,眼下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于富裕家庭,除了家庭教养外,还有就是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从见识上来说,起跑线而言,已经差了一个级别……
该网友的观点虽不无偏颇之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寒门难再出贵子”现象的客观存在。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大家热议,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大家对“寒门难再出贵子”现象的共鸣。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何寒门弟子的出路越来越窄?其中原因或许颇为复杂。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拟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分析之。
一
过去人们常说“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意思是说家境贫寒出身卑微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而富家子弟中很少能有成就大业的好男儿。寒门子弟或许是不愿再受别人的嘲笑和冷眼,所以要发奋图强,出人头地;寒门子弟或许是不愿再过穷困潦倒的苦日子,所以立志要飞黄腾达,功成名就;寒门子弟或许是经历了太多挫折磨难,所以具有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不管寒门子弟拥有什么、缺少什么抑或经历什么,教育是寒门子弟成为“贵子”的有效途径。后天的教育是社会成员地位提升的主要因素,从古代的科举制到现今的高考制度,虽备受争议,但它们毕竟为底层群众向上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的贫寒子弟通过考试的方式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进入了比之前更好的社会阶层。“自古寒门出贵子”充分体现了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和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教育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综合素质高,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当今世界,在教育与职业关系方面,都遵循了正相关的规律。有的社会学家把职业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维度。所谓的劣势群体通过接受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阶层劣势,谋得一个很好的职业,实现持续向上的社会流动。教育为个人向上流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了个体的成功,教育是个体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
二
如今,“寒门难再出贵子”。这既是中国社会在急剧转型时期必然会遭遇的问题,也是必须要面对并积极加以解决的问题。
“寒门难再出贵子”现象的背后所体现的实质上是教育公平问题。所谓公平问题,其核心实质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它既是一个社会事实,也是一个价值判断。所谓社会事实是指权利、机会等资源和利益在阶层、地区的分配现状;所谓价值判断是指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这一分配现状合理性的评价。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在各方面都有伤公平,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当前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列两个方面:其一,优质教育权利、机会等资源稀缺。其二,社会分层影响教育资源的获得。不同阶层人群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最终所带来的结果自然就不相同。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为所有人享有。急剧转型的当代社会,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人自然会有诸多优势,就更有把握实现人生价值,进而维护自身的阶层地位。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不是没有就是特别稀缺优质教育资源。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学校占有的资源也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分层明显,而且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频繁的评级评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校分层。与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联系,家长们始终相信只有上了重点小学才能为进入重点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了重点中学才有机会升入重点大学。大学也分等级,现在社会上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规定只有“211”、“985”院校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应聘。教育中的横向差异不仅影响人们最初职业地位的获得,也影响到日后的晋升。学校的社会声望、学术等级等方面越高,其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选择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获取方面的优势就越大。除了学校之间的差异影响到个人的社会流动外,专业之间的差异也会对受教育者的社会流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都有让孩子“上好学”的期盼。此时,“门路”与“关系”就成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通行证”。“寒门”背景单薄、人脉关系贫乏,注定其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是可望而不可及,加之重点大学对农村学生的招录名额又十分有限,所以,教育不公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育本身存在分层状况。
教育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对应性很强。社会阶层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因为人的差异性。即由于先天因素导致的个体在性别、肤色、种族、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于后天因素,诸如家庭背景、出生地区等带来的在社会和文化资本以及获得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差异。由于存在这些差异,并且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以不同形式存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文化进行再生产,教育在口头上高唱人人平等,实际上它却充当一种分配和确定社会特权的工具,是最有效地将既存社会模式(不平等社会阶层结构)永久化的手段,使社会不平等正当化。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的权力资源、经济资源不同,它必然会影响各个阶层对教育资源的拥有。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不同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在孩子未出生时就进行胎教,出生后及早送入早教班,上幼儿园可以选择小班化教育模式,从而获得更好的照顾和教育。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在后面,上小学中学甚至考大学,城里孩子的优势自不必言说。富家子弟自小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中长大,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农村孩子只能望而兴叹。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富家子弟凭借家庭背景、权力、以及其他裙带关系谋得一份不错职业,然而出身农村的寒门弟子始终无法在滚滚的就业浪潮中脱颖而出。甚至有的寒门弟子背负学费的债务,从咿呀学语到大学毕业之前的那许多年,所有的付出,却换来了毕业后的失业。“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最先在“寒门阶级”蔓延。寒门子弟无法获得诸多的优质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自然难以成为“贵子”。
“寒门难出贵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传递了“寒门”子弟上升通道可能受阻、各阶层各群体之间流动渠道可能阻塞的信号。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可能进一步强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使“寒门”容易产生期望挫折感和怨愤心理,诱发极端行为,影响社会和谐。“寒门难出贵子”既是感叹、呼唤,也是提醒、警示。在当前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越显重要。这一问题若得不到切实有效地解决,无疑会让中国城乡发展出现人才结构的失衡,必然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加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
教育是人们获得较高生活品质和较高社会地位的通行证,对社会分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使教育对促进社会流动、完善社会分层结构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让“寒门出贵子”,让“贵子”改变“寒门”,让整个社会多出“贵子”,无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促进教育公平。
首先,政府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在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覆盖最弱势群体,同时应该坚决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化,探索建立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全面保障新机制,如将学校基本建设纳入保障,各级政府合理分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等。努力推进区域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位孩子都能真正享受到教育公平雨露阳光的滋润。
其次,学校应当转变社会教育观念,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现代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系统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变孤立的、单一的、封闭的系统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学校只有成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子弟的“共同家园”,各种思想观念得以相互交汇、交流、交融,并形成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态,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产生强大的教育活力。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只是清一色的“富家”子弟,其趋同的人生经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只会造成校园思想文化与学术的狭隘和呆滞。教师对待学生时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出身寒门或出身富贵家庭就给予“特别对待”。
再次,“寒门弟子”也要自立、自强、自信,充分认识自我与社会。虽然和某些富家子弟相比自己可能没有太大优势,但父母已经尽最大努力给予了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我们应该感激父母,并且充分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知识改变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贵子”。
最后,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并创造条件,让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通过诚实奋斗和通畅的流动渠道,各展其长,各显其能,各归其所,各得其安。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期望看到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