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曲平
教育需要宽容与智慧
——一条冒失短信引发的思考
■陈曲平
周末,闲来无事,随意翻阅手机,一条短信赫然跳入眼帘:“我认为你不配当老师,你每天骂你的学生猪狗不如,你让学生感到恐惧,我觉得你很恶心。”字字句句,如针刺,锥心的痛!几秒钟内,我大脑一片空白,思潮翻江倒海……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原来错了?定定神,我又打开短信,它还在!依然鲜明咄咄地逼视着我!忍着难受,我重新仔细读了一遍:没错,刚才并非幻觉。我盯着那一个个字,仿佛要看透它们背后隐藏的那张脸。学生们单纯可爱的笑靥从我眼前自动闪现。是他?亦或是她?我努力回想最近批评过谁,责备过谁,对谁最为苛刻,最为严厉……
的确,进入八年级,提高质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老师们的劲头也都调动起来了。在这种如火如荼的氛围中,我也加大了管理力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带的是一个普通班,学生基础比较弱,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每每付出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不够理想。满腔高涨的热情,犹如一只鼓鼓的气球,突然被很多只脚“啪啪啪”跺得灰飞烟灭,留下一地狼狈的碎片。所以,希望没有实现,被失望情绪笼罩着的我,面对学生时自然少了好声气,言语神态自然带了坏脾气。于是,对学生的管制越来越多:背诵没完成的,听写没过关的,作业不会做的,默写不会的,等等等等,反正只要是学习任务没有按时按量完成的,每一科,我都要过问,都要追究,都要落实。在家不行动的,在校补起来;家长管不住的,老师接过来。一段时间里,班级的学习气氛很浓,浓到课间都有学生背书、做题的程度。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再也不敢堂而皇之、成群结伴地四处闲逛了。我心中窃喜,想想孩儿们成绩不佳,态度好转,也算看得舒服啊!其间,确实听到蛛丝马迹,诸如学生们对这种紧张不适应,对我的骤然“变脸”心生恐惧。一次是家长来给孩子送衣物时,谈起来,家长透露:“孩子说,蛮怕陈老师的严格,看到老师就紧张,可又从心里喜欢陈老师,还离不开呢。”当然家长是鼎力支持我继续严下去。一次是某生给我发短信时,询问某项作业能否推迟一天收,我同意了。她发来一条:“呀,爱死你了!”我回复:“你成绩好了,我也爱死你!”她又发来:“世道炎凉啊!”我仿佛看得到她无奈的苦脸。即使如此,我仍然没有放弃高压政策,仍然一如既往地逼迫孩儿们压缩玩乐时空,让他们沉溺于书山题海。我常常告诫他们:“笨鸟先飞早入林。”我固执地坚持着:我是为他们好!而今,这条短信彻底摧毁了我的信念。
我突然觉得百无聊赖,觉得自己好心却在做一件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事!于是,另一种情感油然而生:愤怒!我要查出这个人!那么,是到班上明明白白地调查,还是直接查手机号码,再到班级大张旗鼓地批判?我思考着,满腹怨愤。可是,还没有最终决定方案,我已经感到没意思了。孩子,那毕竟是孩子!我去和他较真,有必要吗?或许,他也是一时冲动,或许正在后悔呢。思维转了一个弯,天地似乎还原了它们的广阔。我开始心平气和地反省自身的问题。一审视,还真是“劣迹斑斑”!怪学生慢啦,讽学生笨啦,罚学生懒啦,责学生惰啦,难怪学生畏惧啊!难怪学生抗拒啊!
美国作家艾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啊,自信是人生道路上随身携带的一根鞭子,不断鞭策自己奋发攀登,而我无意识的这些言行日复一日地在摧残着学生对自己的信心,无形中夺走了他们手中自励的鞭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个人智力固然是个重要因素,但是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对自己具有信心不容忽视。我时常指责他们,批评他们,实际上就是在泄他们的气啊!我曾经说过的那些尖锐的话,当时也是像一把把小刀在剜他们稚嫩脆弱的心吧?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还不允许他们发泄,太自私啊!作为成人,我难以接受一条言辞过激的短信;幼小的他们,却时时刻刻可能会覆盖在老师劈头盖脸的犀利言辞下。将心比心,他们承受着多大的精神负担啊!想到此,我坐立难安,第一次意识到:我辜负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和喜爱,是我让他们失望、伤心了!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是德国一位教育家说的。学生在读书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出现知识遗忘,这是正常现象。教育者应该承认孩子的差异,立足孩子们的学情,客观评价孩子的学习效果,而非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拔苗助长。教师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多讲激励的话,多采取鼓励的措施,引导孩子一步步成长。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现实针对性,就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进取意识,只是一味地打击挖苦,教育最终只能事倍功半。
终于,茅塞顿开的我打开了心头的郁结。我将这条短信储存在记忆中,并将其带来的启示运用于教育中。教育需要宽容,教师要容忍学生的“慢进步”,教育需要智慧,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些唤醒与鼓舞。我发现:工作其实很有意思,学生其实很有希望,教育真的需要用宽容与智慧。
(作者单位:武汉市南湖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