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的实践研究

2014-06-05 21:42韩伟珍
中国教师 2014年7期
关键词:伙伴教研评价

韩伟珍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然而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中依旧存在走马观花式的“把脉”、为了完成“互动任务”的“互冻”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听课教师主体意识不强、任务取向不明确、课堂关注点成定势、议课流于形式以及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专家引领的缺失。青浦实验告诉我们,立足于伙伴互助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必然选择,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基于课堂量化观察的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基于课堂观察进行伙伴式教研。

一、伙伴式教研

伙伴式教研是指教师根据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提炼出研究主题,组建成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在此目标下进行分工合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疑难、共同学习、相互帮扶,最后形成利益与共、互助共赢的教学研讨方式。伙伴式教研以介入、支持、分享、质疑、辩护与协商为构成要素,其中介入是指教师的充分参与,支持是指教师之间的开放与互信,分享是指教师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与分享,质疑是指各个教师间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辩护是指被质疑者对问题、设计、行动、体验、对话及交流过程等作出判断,协商是指针对方案及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进行商议。伙伴式教研的实施原理有互补原理、共进原理、双赢原理、同乐原理与反思原理。

二、伙伴式教研流程

伙伴式教研是对教研活动的诊断、培训、实践、再诊断、再培训、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诊断性观察的具体步骤是组成伙伴团队(被观察教师团队和观察团队)→被观察教师团队同构达到变量相同→观察组准备会议、接受观察培训→以课为例、记录各项数据→统计汇报、诊断反馈。

发现问题提供针对性培训主要是指学校根据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邀请有关专家,对教师组织专题培训,然后进行课堂再实践,观察对比常规落实程度,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检查培训与实践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式定课、量化式观课、白描式议课和互助式改课等伙伴式教研方式。

三、伙伴式教研的操作

通过课堂实践,教师就会形成伙伴式教研的具体操作线路,即伙伴的组合——针对被试(教师)问题的课堂观察——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针对被试的第二次课堂观察——第二次教研活动,重复上述活动直至问题解决。伙伴式教研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自己也可以通过帮助活动受益。

1.伙伴的组合

我们要合理选择被试(教师),形成磨课协作伙伴团队,一般采取多层次组合,至少从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中选择两位教师形成异质互补的团队组合,形成磨课协作伙伴团队,进行有效教研。例如,教师可以以同课同构为变量控制,每位试教者独立设计,然后经历思维大碰撞,据理力争或者充分阐述理由,去异求同,形成共识后进行二次设计与细节调整,以三人都认可的方案为定稿。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独立思考设计→交流去异求同→形成共识设计→调整细节定稿。

此外,观察教师要提前介入,形成目标明确的课堂观察伙伴团队。观察教师提前介入教研活动,接受观察任务,课中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课后将把课堂观察结果形成报告,将校本教研从执教者“孤军作战”变成整个团队的“齐心合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把观察任务分成教师提问有效性、学生活动有效性、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五个模块。

2.针对被试(教师)问题的课堂观察

伙伴团队认真观察,获取科学数据。在课堂观察和组织培训前,被试(教师)向观察教师详细地阐述观察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各类观察表的记录、统计与汇报的要求与方法,让观察教师提前介入教学研讨。在课堂观察时,被试教师按事先统一的教学设计上课,观察教师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记录,并在教室中安排两台摄像机,用全纳的形式拍摄学生的活动情况,以便观察者根据后续需要回放相关片断补充观察结果。在课堂观察后,观察教师要口头阐述自己初步统计的情况与反思,之后观察教师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或者回放课堂视频进行补充观察,从数据统计、观察叙述与观察反思三个层面写成书面报告。

用数据说话,引导被试教师改进。观察者用工具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些数据真实地说明教师教学中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偏差,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明确诊断,给予有针对性地的改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观察数据的分析,探究课前准备与课堂氛围的关系,获取课前准备的有效措施。观察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中观察数据的分析,有理有据地观课、评课、诊断,引导被试教师关注教学的各个细节,让教师有据可查,有方向可改。

案例1 获取教师课中提问的观察数据及改进处理

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若比值近于1,则指向均等。

数据诊断显示:(1)提问男女生偏好差异不大。(2)提问优生偏好明显,优生得到的资源与机会远远高于差生得到的资源与机会。(3)提问差生覆盖率低于1,机会欠缺。

优生偏好数据:A班优生率为19%(优生人数/总人数),优生提问率为24%(优生被提问次数/提问总次数),两者相比优生偏好度为127%。而B班和C班都存在比较明显的优生偏好。

差生覆盖率:A班差生率为21%,差生被提问率为12%(差生被提问次数/提问总次数),两者相比差生偏好度为57%;B班差生率为15%,差生被提问率为10%;C班差生率为16%,差生被提问率为10%,C班差生偏好度为60%。

由此,教师要清楚在哪些地方给予改进,关注学困生回答问题的难度把握与自信心的安抚,以免制造“学困生”。

3.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

学校要提供专家专项培训的机会。根据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针对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伙伴式教研侧重诊疗的针对性。2012学年,笔者所在的学校邀请专家20人次问诊课堂进行专业指导,既有针对共性问题的大范围集训,又有针对小范围5~10人团队的指导,甚至有针对3~4人的培训。如果在教学过程遇到问题,学校还可以让教师接受专家的个别指导或到名校继续深造。通过专家把脉、专项培训与个性化的指导,教师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行为自省与调整跟进。

伙伴团队给出改进建议。在伙伴式教研中,给出“改进建议”不再是优秀教师的“专利”。教师团队协作性很强,按照观察教师的说法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分析数据,提出改进建议”、“为别人做诊断其实也是为自己做改进建议”。观察者诊断的不仅仅是别人的问题,更是自身的问题,他们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中也受益颇丰。

4.针对被试(教师)的第二次课堂观察和教研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注重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二次实践更加重视,用同样的检测工具,对被试教师进行二次记录与二次诊断,简明扼要地进行成效分析。当一位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被诊断出问题后,伙伴团队会跟踪建档。相隔一定时间后,他们会让观察教师再组织一次课堂观察,观察过程和诊断性观察的过程相似,但被观察教师已经了解观察内容,因此,观察教师要注意甄别被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自觉化程度。由于存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二次改进能比较高效地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

案例2 课堂观察诊断前后教师变化

原始数据:本节课,教师共进行34次口头评价。“好的”用了11次、“很好”用了6次、“对的”7次、“你真聪明”4次、“你真会动脑筋”2次、“不错”2次、“希望你上课认真听”和“你坐下再好好想想”各用1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有变化,但语气语调的起伏不是很多,表情变化也不太多,在课堂中运用了一定的肢体语言,但不够放开……

两周后再次教研:这位教师前后两次教研,音量变化次数呈递进趋势,音速变化次数后者明显多于前者,语言的抑扬顿挫优于前次。纵观两堂课,教师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音量都比较好,在音量变化、音速变化、语气运用、表情应用以及肢体语言运用方面,已经有较大改进。

前后改进数据对比,见图2:教师语言的激情度、生动幽默度和肢体语言方面,后者更具有独特感染力,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差异明显。

伙伴式教研注重再观察对比常规落实程度,要求被观察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克服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提高自己课堂规范的执行状况。

四、伙伴式教研保障体系的构建

1.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观察量表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必须要有专业工具进行课堂记录。学校要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观察量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营造课堂氛围、掌控空间位置、把握教学节奏、管理学习任务、运用教学语言、安排学生答问、导评学生表现和生成教学资源等九个教学常规维度,邀请1位特级教师、4位科研员、1位教研员组成专家团队,多方征求教师意见,并多方论证,经历一稿、二稿、三稿,形成《铃声前准备观察表》、《铃声后准备反思表》、《教师课堂语言记录表》、《个体表现记录表》、《学生参与度定量评价表》、《教师行走路线图》、《提问的类别、频次、空间分布表》、《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教师学习任务管理记录表》、《教师提问、学生应答以及教师评价记录表》、《教师评价记录表》、《教师评价反馈分析表》、《课堂生成艺术表》、《课堂生成艺术分析表》等14张观察量。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量表体系,落实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要求的量表及如何记录操作与分析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常规,这是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重要的物质保障。

2.组建一支能够帮助他人的专家团队

专家的全程参与和及时指导既是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又是帮助教师加强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与反思能力的有效促进力量。当课堂观察被诊断出存在问题,教师反思如何突破瓶颈改进教学时,要有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培训,也可以培养本校自身的专家团队,因为同组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或师徒之间交流的机会、时间和话题相对集中,开展互助的机会更多,所以学校在安排教研组、年级组与师徒帮扶组时,要注重知识结构、气质、性格、教学风格等互补性,重视地区有影响力的教师和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促进新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新手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在与专家团队面对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体验。

3.形成学校实施伙伴式教研的制度与评价体系

校本研修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倘若教研监控与评价手段落后,要想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期,首先要学习《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浙江省教学管理指南》,对照学习课堂教学规范,之后对学校相关激励与监控方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出台一些有关伙伴式教研的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实现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学分积累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实现群体发展》、《自我反思制度——实现经验累加》、《伙伴式校本教研制度》、《课堂观察准备制度》、《课堂观察报告制度》及《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

此外,伙伴式教研制度与评价体系的形成要体现如下原则:一是基于重研讨氛围的协同性原则,这是指要打破原先教师个人单干的局面,让教师们一起备课说课,互相听课诊断,彼此交流意见和看法,一起分析问题与制订行动方案,共同执行方案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基于重个案分析的发展性原则,这是指通过对教师建构档案与二次教学改进的记录,通过个案分析评判教师教学常规的改进。但我们不应以一次公开课的成败作为单一的评价依据,而是要结合受试教师的改进变化,衡量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自我反思、与伙伴协助的改进效果。三是基于重团队评价的共生性原则,这指的是评价和奖惩的重点从对教师单一个体教学行为的评价指向评价教师伙伴团队的行为与整体教育教学结果,加强对校本教研研讨氛围的监控,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相互恭维吹捧、专挑好话说的情况,强化问题意识。四是基于重数据诊断的针对性原则,这一原则重视听评课的技术,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利用课堂观察工具与任务驱动机制聚合教师和研究者的视野,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形成比较明确且具操作性的参与点。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触动了教师的灵魂深处,使教研活动更加受到教师的欢迎与期待。在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形成第一伙伴团队,观课教师形成第二伙伴团队,观课教师从“配角”变为“主角”,课堂评价从“随意表述”走向“重视数据”,教研活动从“一教搁置”走向“二次改进”。教师不仅学会“观察什么”与“如何分析”,还学会“资源共享”和“求同存异”,针对同一问题可以从其他视角进行解读,摸索出伙伴式教研新模式。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十个各随已愿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使教学研究走向专业化,使同事关系更融洽、研究氛围更浓厚,使各个阶层的教师“落实常规、缩小差距”成为可能,加深团队的合作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伙伴团队给出改进建议。在伙伴式教研中,给出“改进建议”不再是优秀教师的“专利”。教师团队协作性很强,按照观察教师的说法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分析数据,提出改进建议”、“为别人做诊断其实也是为自己做改进建议”。观察者诊断的不仅仅是别人的问题,更是自身的问题,他们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中也受益颇丰。

4.针对被试(教师)的第二次课堂观察和教研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注重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二次实践更加重视,用同样的检测工具,对被试教师进行二次记录与二次诊断,简明扼要地进行成效分析。当一位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被诊断出问题后,伙伴团队会跟踪建档。相隔一定时间后,他们会让观察教师再组织一次课堂观察,观察过程和诊断性观察的过程相似,但被观察教师已经了解观察内容,因此,观察教师要注意甄别被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自觉化程度。由于存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二次改进能比较高效地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

案例2 课堂观察诊断前后教师变化

原始数据:本节课,教师共进行34次口头评价。“好的”用了11次、“很好”用了6次、“对的”7次、“你真聪明”4次、“你真会动脑筋”2次、“不错”2次、“希望你上课认真听”和“你坐下再好好想想”各用1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有变化,但语气语调的起伏不是很多,表情变化也不太多,在课堂中运用了一定的肢体语言,但不够放开……

两周后再次教研:这位教师前后两次教研,音量变化次数呈递进趋势,音速变化次数后者明显多于前者,语言的抑扬顿挫优于前次。纵观两堂课,教师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音量都比较好,在音量变化、音速变化、语气运用、表情应用以及肢体语言运用方面,已经有较大改进。

前后改进数据对比,见图2:教师语言的激情度、生动幽默度和肢体语言方面,后者更具有独特感染力,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差异明显。

伙伴式教研注重再观察对比常规落实程度,要求被观察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克服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提高自己课堂规范的执行状况。

四、伙伴式教研保障体系的构建

1.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观察量表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必须要有专业工具进行课堂记录。学校要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观察量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营造课堂氛围、掌控空间位置、把握教学节奏、管理学习任务、运用教学语言、安排学生答问、导评学生表现和生成教学资源等九个教学常规维度,邀请1位特级教师、4位科研员、1位教研员组成专家团队,多方征求教师意见,并多方论证,经历一稿、二稿、三稿,形成《铃声前准备观察表》、《铃声后准备反思表》、《教师课堂语言记录表》、《个体表现记录表》、《学生参与度定量评价表》、《教师行走路线图》、《提问的类别、频次、空间分布表》、《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教师学习任务管理记录表》、《教师提问、学生应答以及教师评价记录表》、《教师评价记录表》、《教师评价反馈分析表》、《课堂生成艺术表》、《课堂生成艺术分析表》等14张观察量。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量表体系,落实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要求的量表及如何记录操作与分析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常规,这是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重要的物质保障。

2.组建一支能够帮助他人的专家团队

专家的全程参与和及时指导既是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又是帮助教师加强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与反思能力的有效促进力量。当课堂观察被诊断出存在问题,教师反思如何突破瓶颈改进教学时,要有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培训,也可以培养本校自身的专家团队,因为同组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或师徒之间交流的机会、时间和话题相对集中,开展互助的机会更多,所以学校在安排教研组、年级组与师徒帮扶组时,要注重知识结构、气质、性格、教学风格等互补性,重视地区有影响力的教师和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促进新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新手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在与专家团队面对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体验。

3.形成学校实施伙伴式教研的制度与评价体系

校本研修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倘若教研监控与评价手段落后,要想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期,首先要学习《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浙江省教学管理指南》,对照学习课堂教学规范,之后对学校相关激励与监控方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出台一些有关伙伴式教研的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实现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学分积累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实现群体发展》、《自我反思制度——实现经验累加》、《伙伴式校本教研制度》、《课堂观察准备制度》、《课堂观察报告制度》及《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

此外,伙伴式教研制度与评价体系的形成要体现如下原则:一是基于重研讨氛围的协同性原则,这是指要打破原先教师个人单干的局面,让教师们一起备课说课,互相听课诊断,彼此交流意见和看法,一起分析问题与制订行动方案,共同执行方案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基于重个案分析的发展性原则,这是指通过对教师建构档案与二次教学改进的记录,通过个案分析评判教师教学常规的改进。但我们不应以一次公开课的成败作为单一的评价依据,而是要结合受试教师的改进变化,衡量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自我反思、与伙伴协助的改进效果。三是基于重团队评价的共生性原则,这指的是评价和奖惩的重点从对教师单一个体教学行为的评价指向评价教师伙伴团队的行为与整体教育教学结果,加强对校本教研研讨氛围的监控,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相互恭维吹捧、专挑好话说的情况,强化问题意识。四是基于重数据诊断的针对性原则,这一原则重视听评课的技术,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利用课堂观察工具与任务驱动机制聚合教师和研究者的视野,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形成比较明确且具操作性的参与点。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触动了教师的灵魂深处,使教研活动更加受到教师的欢迎与期待。在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形成第一伙伴团队,观课教师形成第二伙伴团队,观课教师从“配角”变为“主角”,课堂评价从“随意表述”走向“重视数据”,教研活动从“一教搁置”走向“二次改进”。教师不仅学会“观察什么”与“如何分析”,还学会“资源共享”和“求同存异”,针对同一问题可以从其他视角进行解读,摸索出伙伴式教研新模式。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十个各随已愿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使教学研究走向专业化,使同事关系更融洽、研究氛围更浓厚,使各个阶层的教师“落实常规、缩小差距”成为可能,加深团队的合作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伙伴团队给出改进建议。在伙伴式教研中,给出“改进建议”不再是优秀教师的“专利”。教师团队协作性很强,按照观察教师的说法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分析数据,提出改进建议”、“为别人做诊断其实也是为自己做改进建议”。观察者诊断的不仅仅是别人的问题,更是自身的问题,他们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中也受益颇丰。

4.针对被试(教师)的第二次课堂观察和教研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注重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二次实践更加重视,用同样的检测工具,对被试教师进行二次记录与二次诊断,简明扼要地进行成效分析。当一位教师在第一次教学中被诊断出问题后,伙伴团队会跟踪建档。相隔一定时间后,他们会让观察教师再组织一次课堂观察,观察过程和诊断性观察的过程相似,但被观察教师已经了解观察内容,因此,观察教师要注意甄别被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自觉化程度。由于存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二次改进能比较高效地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

案例2 课堂观察诊断前后教师变化

原始数据:本节课,教师共进行34次口头评价。“好的”用了11次、“很好”用了6次、“对的”7次、“你真聪明”4次、“你真会动脑筋”2次、“不错”2次、“希望你上课认真听”和“你坐下再好好想想”各用1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语言有变化,但语气语调的起伏不是很多,表情变化也不太多,在课堂中运用了一定的肢体语言,但不够放开……

两周后再次教研:这位教师前后两次教研,音量变化次数呈递进趋势,音速变化次数后者明显多于前者,语言的抑扬顿挫优于前次。纵观两堂课,教师用规范的学科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语言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音量都比较好,在音量变化、音速变化、语气运用、表情应用以及肢体语言运用方面,已经有较大改进。

前后改进数据对比,见图2:教师语言的激情度、生动幽默度和肢体语言方面,后者更具有独特感染力,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差异明显。

伙伴式教研注重再观察对比常规落实程度,要求被观察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克服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提高自己课堂规范的执行状况。

四、伙伴式教研保障体系的构建

1.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观察量表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必须要有专业工具进行课堂记录。学校要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观察量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营造课堂氛围、掌控空间位置、把握教学节奏、管理学习任务、运用教学语言、安排学生答问、导评学生表现和生成教学资源等九个教学常规维度,邀请1位特级教师、4位科研员、1位教研员组成专家团队,多方征求教师意见,并多方论证,经历一稿、二稿、三稿,形成《铃声前准备观察表》、《铃声后准备反思表》、《教师课堂语言记录表》、《个体表现记录表》、《学生参与度定量评价表》、《教师行走路线图》、《提问的类别、频次、空间分布表》、《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教师学习任务管理记录表》、《教师提问、学生应答以及教师评价记录表》、《教师评价记录表》、《教师评价反馈分析表》、《课堂生成艺术表》、《课堂生成艺术分析表》等14张观察量。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量表体系,落实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要求的量表及如何记录操作与分析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常规,这是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重要的物质保障。

2.组建一支能够帮助他人的专家团队

专家的全程参与和及时指导既是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又是帮助教师加强理论素养、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与反思能力的有效促进力量。当课堂观察被诊断出存在问题,教师反思如何突破瓶颈改进教学时,要有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培训,也可以培养本校自身的专家团队,因为同组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或师徒之间交流的机会、时间和话题相对集中,开展互助的机会更多,所以学校在安排教研组、年级组与师徒帮扶组时,要注重知识结构、气质、性格、教学风格等互补性,重视地区有影响力的教师和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促进新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新手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在与专家团队面对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体验。

3.形成学校实施伙伴式教研的制度与评价体系

校本研修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倘若教研监控与评价手段落后,要想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期,首先要学习《萧山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规范》、《浙江省教学管理指南》,对照学习课堂教学规范,之后对学校相关激励与监控方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出台一些有关伙伴式教研的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实现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学分积累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实现群体发展》、《自我反思制度——实现经验累加》、《伙伴式校本教研制度》、《课堂观察准备制度》、《课堂观察报告制度》及《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

此外,伙伴式教研制度与评价体系的形成要体现如下原则:一是基于重研讨氛围的协同性原则,这是指要打破原先教师个人单干的局面,让教师们一起备课说课,互相听课诊断,彼此交流意见和看法,一起分析问题与制订行动方案,共同执行方案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基于重个案分析的发展性原则,这是指通过对教师建构档案与二次教学改进的记录,通过个案分析评判教师教学常规的改进。但我们不应以一次公开课的成败作为单一的评价依据,而是要结合受试教师的改进变化,衡量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自我反思、与伙伴协助的改进效果。三是基于重团队评价的共生性原则,这指的是评价和奖惩的重点从对教师单一个体教学行为的评价指向评价教师伙伴团队的行为与整体教育教学结果,加强对校本教研研讨氛围的监控,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相互恭维吹捧、专挑好话说的情况,强化问题意识。四是基于重数据诊断的针对性原则,这一原则重视听评课的技术,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利用课堂观察工具与任务驱动机制聚合教师和研究者的视野,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形成比较明确且具操作性的参与点。

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触动了教师的灵魂深处,使教研活动更加受到教师的欢迎与期待。在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形成第一伙伴团队,观课教师形成第二伙伴团队,观课教师从“配角”变为“主角”,课堂评价从“随意表述”走向“重视数据”,教研活动从“一教搁置”走向“二次改进”。教师不仅学会“观察什么”与“如何分析”,还学会“资源共享”和“求同存异”,针对同一问题可以从其他视角进行解读,摸索出伙伴式教研新模式。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十个各随已愿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基于课堂观察的伙伴式教研使教学研究走向专业化,使同事关系更融洽、研究氛围更浓厚,使各个阶层的教师“落实常规、缩小差距”成为可能,加深团队的合作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街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伙伴教研评价
我的“好伙伴”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