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菁
在新生家访及入园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过度宠爱,许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都被家长包办,导致幼儿普遍存在动手意识差、精细动作发展薄弱的情况,严重影响幼儿的活动。因此,如何发展托班幼儿精细动作成为我们思索的问题。我们依据蒙台梭利教育法——动作敏感期理论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找到结构游戏这一平台。原因有二:一是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如积木、积塑、串珠等,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游戏主要包括接插、排列堆积和穿三种技能,最重要的特征是操作性,能极大地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二是结构游戏虽是幼儿园常见游戏,但托班涉及很少,即使提供材料,也仅作为桌面玩具让幼儿随意摆弄,缺少系统性。
我们旨在通过实践来研究适宜发展托班幼儿精细动作的结构游戏材料及有效游戏方式,从而使结构游戏真正促进托班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一、研究实践与分析
1.精选材料,有序投放
1)材料选择:把握“三性”
材料是结构游戏开展的基础,我们选材料时要考虑“三性”。
(1)安全性:托班幼儿年龄小,分辨能力弱,因此,我们选游戏材料首先要考虑安全性。一看材料大小,不宜放入口耳鼻;二试材料拼接口,不与幼儿的手指粗细相对应;三摸材料光滑性,无锋利的边和尖锐的角。
(2)多样性:材料选择既要符合年龄,又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第一次选择时要确定18种不同材质、大小、结构技能的材料,包括:2种软插塑;直径为4cm和8cm的雪花片及立体雪花片;木质本色、彩色积木;泡沫积木,彩色套圈,五彩串珠,水管,叠叠高及大、中型乐高插塑;废旧材料:奶粉罐、各类盒子、牛奶罐、吸管等。
(3)色彩性:依照幼儿的色彩认知,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欢纯度高、颜色鲜艳的物体,我们提供红黄蓝绿四种基本色为主基调的游戏材料。
2)材料归类:依托“二维”
(1)维度一:特性归类
我们通过建构了解材料的特性,先按大小归类,包括大型:泡沫积木、奶粉罐、大乐高、彩色套圈、8cm雪花片、盒子;中型:木质本色、彩色积木,中乐高、水管、叠叠高及软插塑、牛奶罐;小型:4cm雪花片、五彩串珠、吸管、动物拼插、立体雪花片。再按软硬归类,包括软:泡沫积木、彩色套圈、动物拼插、盒子、吸管;中:4cm、8cm雪花片,五彩串珠,大型乐高,水管插塑、叠叠高、立体雪花片;硬:木质本色、彩色积木,奶粉罐,牛奶罐等。
(2)维度二:技能归类
根据每种材料的多种建构方法,我们将材料与精细动作发展相对应。如:积木相对应的结构技能有垒高、平铺、加宽、延长、围合,主要运用满手抓和拇指与四指对捏动作;套圈只对应垒高技能,也是运用满手抓和拇指与四指对捏动作;插塑相对应的技能有拼插、延长、围合,需要的精细动作是拇指与四指对捏及拇指与食指对捏;串珠对应的技能是穿,运用的精细动作是拇指与食指对捏。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可看出套圈和串珠使用结构技能单一,积木与插塑使用技能复杂。四类材料既能适应精细动作初始阶段和发展过程,又满足精细动作的最高要求——拇指与食指对捏。
3)材料投放:纵贯“一线”
经过对结构材料的了解,我们找到材料投放从易到难的一条线,初期投放积木类材料占60%,套圈20%,插塑和串珠仅占10%;进入中期,积木投放减少,插塑投放快速上升;到后期,插塑成为主要材料,占50%,积木和套圈继续缩减,均在20%以下。
材料投放从易到难主要体现在从软到硬、从松到紧、从大到小、从单一到多角度拼插四个方面。
(1)从软到硬。托班初期,幼儿喜欢将玩具反复摆放、推倒,所以我们首选泡沫积木和软插塑这些安全材料。当幼儿的兴趣从推到搭建后,我们开始提供硬的木头积木和各种罐子。
(2)从松到紧。同时,我们提供拼插材料,先是软插塑,三个月后提供水管、大孔乐高等硬插塑、水管及乐高大孔插塑。由于它的插口较松,会马上引发幼儿兴趣,而雪花片由于插口较紧,在第二学期初仍少有人问津,在食指与四指对捏能力逐渐提高并多次尝试后,幼儿才会越插越轻松,雪花片成为他们的最爱。
(3)从大到小。同类型结构材料,我们从大到小逐步提供。如雪花片,从直径8cm开始,在60%以上幼儿能用大雪花片拼插后又推出直径4cm的小雪花片,虽然小雪花片较紧,拿捏困难,但由于拼插方法相同,幼儿易于接受。
(4)从单一角度到多角度拼插。幼儿思维发展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在提供游戏材料时,我们依据这一特征,先提供单一角度的,如:软插塑、水管,只需单口连接即可,到后期,一片雪花片有八个插口,对幼儿精细动作要求增高,但由于长期铺垫,幼儿拼插较为顺利。
2.多样组织,有效指导
我们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各时间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运用不同指导策略,努力提高幼儿精细动作和结构技能。
1)一日时间,合理安排
晨间活动:晨间入园时间,约半小时,属自由活动,我们提供多种结构材料,幼儿自主选择,关注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以不同形式适时、适当给予指导。
区域活动:每周2次固定区域活动,每次15~20分钟,半自主时间,幼儿自主选区域地点,但各区域的内容和材料有一定要求。对个别有选择障碍或区域选择较单一的幼儿,我们会进行干预。每次,一位教师一对一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精细动作及结构技能发展情况,另一位教师记录具体指导策略运用情况。
餐后活动:每周3次,中餐后约半小时,半自主时间,由个别幼儿选择搭建材料。教师帮助或指导个别幼儿搭建,关注幼儿兴趣及持续时间长短。
(1)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区域活动——建构区:在教室的某一区域保留较大面积活动空间,在墙面张贴图片,在矮柜展示作品,供幼儿模仿。endprint
快乐星期五:每周五上午是我园的“快乐星期五”活动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快乐星期五”定为“快乐拼搭日”,幼儿不仅可选择自己班级的材料,还可去平行班选喜欢的材料,与其他班幼儿一起活动。
智慧小木屋:属于小、托班的专有活动室,建构材料充足,每班隔周有1次活动。
3)游戏过程,有效指导
材料是基础,教师的适时适当介入、指导策略的正确运用是游戏发展的重要支撑。
(1)情境式互动——游戏情境策略
游戏开展初期,情境对幼儿游戏的影响并不明显,幼儿往往沉浸在自我游戏氛围中,而在学年后期,幼儿开始对情境假设产生兴趣,较容易投入。
主题情境预设
案例1 区域活动
宝四班开展“小鸡小鸭”主题后,我们会问孩子们小动物没有家怎么办。一幼儿马上说:“搭一个家吧!”一会儿各种各样的家就搭好了。积木被摆放成各种姿态,有的平躺在桌上,有的一个个立起来围成圆圈。
游戏情境再现
案例2 晨间活动
“拉个圆圈走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音乐游戏。晨间活动,帆帆把小动物手拉手插塑连成圈后,边转小动物边唱“拉个圆圈走走……”许多幼儿模仿起来,一会儿教室里歌声一片。
情境让托班幼儿产生简单游戏的动机,幼儿将现实生活与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2)指导式互动——语言提升策略
结构游戏初期,教师的鼓励、赞赏性语言能充分激发幼儿结构兴趣。
案例3 区域活动
开学初,每次游戏时莹莹总说不会。有一天,莹莹模仿同伴将雪花片连起来说是仙女棒,我称赞她像个小仙女!接下来,她每天都插一根仙女棒。一个月后,莹莹把花片连接绕手上说是手镯,我忙为她拍照,她兴趣更高。期末,她不但能搭各种东西,还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当幼儿搭建技能在同一水平徘徊时,教师要抛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这对幼儿技能提升尤为重要。
案例4 餐后活动
很长一段时间,钦钦只能将雪花片平铺接长。一天,钦钦拿着一个长条说是皇冠。她想搭皇冠,但因为平搭,所以戴在头上总掉,我问:“皇冠是怎么样的?”她用手比画:“圆圆的。”我说“怎么搭成圆的?”钦钦弯过来、折过去,慢慢地将雪花片围合。
教师的适时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很快地了解结构重点,掌握围合新技能。
通过一学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日常非情境性结构游戏中,教师指令性、解释性、了解性的语言较多,但这类语言对幼儿后续搭建影响不大,只有积极评价性语言(赞扬、鼓励)、探究式提问才能有效推动游戏进行。
(3)参与式互动——平行游戏策略
虽然托班幼儿交往能力很弱,但许多幼儿喜欢和教师一起搭建,喜欢模仿他人作品或受同伴暗示。
案例5 餐后活动
牛牛把雪花片插成长条说是飞机。我问:“飞机翅膀呢?”旁边的嘉嘉把插好的飞机递过来,牛牛看了,照样添上翅膀,和其他人一起玩飞机游戏,周围几个男孩马上搭好飞机加入进来。
教师的加入让幼儿不自主地受同伴暗示,带动游戏发展。
(4)范例式互动——环境影响策略
在《结构游戏指导记录表》中,我们发现许多外在环境会影响幼儿游戏,如:在“是否按照图示”一项中,“完全按照”占2%;“基本按图示、有小部分变动”占26.7%;“部分按照图示、以创作为主”占20%。虽然“自主创作”最多占51.3%,但也有46.7%的孩子基本或部分按图示拼插,说明图示有一定作用。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中期时易接受教师现场示范,到后期幼儿对图示及实物范例形成模仿意识,模仿逐渐增多,模仿相似度不断上升。由于精细动作发展差异,发展越好的幼儿对图示模仿兴趣越高,模仿成功率越高,而发展较弱的幼儿则更喜欢自由搭建或模仿实物。
3.全面观察,及时评价
我们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不断促进托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
1)游戏观察,关注结构技能提升
根据《结构游戏记录表》及《结构游戏指导记录表》,我们从幼儿结构技能发展及教师指导策略两方面进行实录和数据分析。
由《结构游戏记录表》“材料数量”及“持续时间”两栏中可见,80%以上幼儿对材料需求量逐步增大,能搭建完整作品;到学年后期能持续10~20分钟搭建的幼儿占93.3%,仅个别幼儿持续不足10分钟,幼儿精细动作坚持性显著提高。而从“需求帮助”一栏中发现越到后期需帮助的幼儿越少,结构技能不断提升。
由《结构游戏指导记录表》可知,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基本以幼儿为主导,大部分语言、行为沿着幼儿原有思路搭建,教师推进作用较弱。
2)定期评价,了解精细动作发展
为了准确了解幼儿每一阶段精细动作发展状况,我们设计了《精细动作发展记录表》,分别在早期(刚开学)、中期(一学期后)、后期(一学年结束)统计所有托班幼儿在不同时期精细动作的发展情况,清晰记录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过程。
在后期记录汇总表中,我们可看到幼儿已经发展到大拇指和食指对捏状态。
二、结论与思考
1.结论
通过一年实践,我们发现利用结构游戏来发展托班幼儿精细动作切实可行,效果显著,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适宜的材料选择激发兴趣,为结构游戏开展奠定基础
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安全的特性、丰富的品种、不同结构方法的材料可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亮丽色彩与可爱逼真的形态能充分激发幼儿的结构兴趣,为结构游戏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适时的材料投放顺应规律,为精细动作提升提供可能
依据从软到硬、从松到紧、从大到小、从单一到多角度拼插的原则,从易到难纵贯“一线”提供材料,这让幼儿始终保持游戏的兴趣,逐渐摸索出各种结构技能,为精细动作提升提供可能。
3)适当的教师指导推进游戏,为精细动作的发展加快进程
教师的及时赞赏、鼓励,合理的情境创设及有效的互动能引发幼儿游戏动机,让结构游戏得到推进。而游戏的推进则让幼儿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为精细动作发展加快进程。
2.思考
由于年龄差异,个别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明显弱于整体水平,如何让这些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感受结构游戏的快乐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部分家长不理解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性,对幼儿结构游戏不能给予赞赏、鼓励性评价,如何让家长们也参与到游戏中来?家园沟通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林茅.幼儿游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4]梁缘.结构游戏的指导[J].早期教育,1996(10).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陈淑燕 孙建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