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腧穴考

2014-06-05 14:35:13苏妆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经腧穴黄帝内经

苏妆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2.辽宁省人文社科基地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沈阳 110032)

《黄帝内经》腧穴考

苏妆1,2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2.辽宁省人文社科基地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沈阳 11003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该书中有近一半的篇幅阐述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该文对《黄帝内经》腧穴的名称、数目、分布、位置、别名、归属经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以探求《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真实面貌。

《内经》;腧穴学;归经;古名;数目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作。《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内经》也是现存最早记载腧穴及其理论的医学典籍,其中腧穴的数量已具规模,并有归经的记载。腧穴的定位、命名、取穴的方法及腧穴的功能、主治、禁忌等内容均有记述,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内经》的成书标志着腧穴理论已经形成。

《内经》一书,历代均有拾遗补缺,但各本仍不完整,腧穴之数众说纷纭,未能统一,大有考证的必要。然《内经》中并无专篇论述腧穴,其内容多分散在各篇中加以论述。本文通过对《内经》腧穴内容的全面梳理,对其数目、名称、别名、分布、归属经脉等情况一一考证,以期探求《内经》腧穴理论的真实面貌。

关于腧穴的个数,《内经》的不同篇章均明确指出有365个,如《素问·气穴论》[1]:“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亦应一岁。”《素问·气府论》[1]:“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灵枢·邪客》[2]:“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由此可知,“三百六十五”(穴、溪谷、络脉、骨节)的说法,实际上是古人在“天人相参”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身上的腧穴比作“一岁”有三百六十五天而来的。《内经》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是相应的。大地日月阴阳运行,寒暑交替,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日。随着自然界的变更,人体内的经气也规律地运行于十二经脉中,而脉气所发的穴位也上应三百六十五日。除《内经》外,《韩非子·解老》、《吕氏春秋·达郁》、《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淮南子·天文训》等书都提到过人有三百六十节,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这一说法很通行,这与当时文化背景关系密切。故《内经》腧穴三百六十五,应只是一个约数,《黄帝内经太素》[3]杨上善亦注:“此言三百六十五穴者,举大数为言,过与不及,不为非也”。

《内经》中实际腧穴数目,现行教材中认为约160个。笔者经过认真整理,统计《内经》载穴148个,其中单穴20个,双穴128个,并对其名称、别名、位置、归经一并梳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内经》腧穴名称、别名、位置、归经

续表1

《内经》所载148穴之中,头面颈项部28穴(19%),躯干部33穴(22%),四肢部87穴(59%)。标注了98个腧穴的位置,头面颈项部8穴,躯干部12穴,四肢部穴最多,共78穴,占80%。部分腧穴有归经的记载,148穴中106穴有归经记载,分属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也大多局限在四肢部腧穴,共82穴,占77%,此外头面颈项部15穴,躯干部9穴。其中有8穴的归经与今有别,如天容,归足少阳,今为手太阳;角孙,归足太阳,今为手少阳;巨骨,归手太阳,今为手阳明;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归手少阴,今均属手厥阴心包经。

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0个穴分别为人迎(72)、风府(23)、足三里(20)、气冲(16)、天柱(10)、客主人(9)、肩髃(8)、上巨虚(8)、下巨虚(8)、大迎(7)、然谷(7)、完骨(7)、扶突(6)、伏兔(6)、委中(6)、委阳(6)、京骨(6)、涌泉(6)、阳陵泉(6)、太冲(6)、关元(6)、天突(6)、太渊(5)、天府(5)、鱼际(5)、缺盆(5)、厉兑(5)、天枢(5)、足窍阴(5)、鸠尾(5)。

综上,《内经》时代,腧穴数量已初具规模,腧穴概念已基本确立。但不论是从定位,或是归经的情况来看,当时人们了解较多、认识最深的当属四肢部位腧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疑与两方面因素关系密切,一方面,我们知道古人发现腧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劳动损伤后的偶然发现。而四肢是劳作最多的部位,原始人劳动力低下,劳动工具不足,又缺乏对手足的保护措施,因而手足四肢部的损伤也是最常见的;另一方面,古代针具较为粗糙,多为石针或铁针,加之古人无菌观念的缺失及人体解剖知识的不足,必然导致针刺医疗中意外事故频频发生,尤以头项、躯干部最为常见。渐渐地,人们开始尽量避开这些危险部位,在相对安全的四肢部施针则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也就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使得人们对于四肢部腧穴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史崧音释.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96.

Study on the Acupoints Recorded by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SU Zhuang1,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Liaoning Provincial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henyang 110032,China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is one of the earliest existent medical classics. It set up the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was the mileston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rning from simple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to the systemic theoretical summary. Nearly half of its contents talk about the locations, names, meridian entry, and indications of acupoints, laying found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upoint science. This article was going to explore the fact of acupoint science of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by analyzing the names, number, distributions, locations, aliases, and meridian entry recorded by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Nei Jing; Acupoint science; Channel tropism; Ancient name; Number

R22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2.0185

1005-0957(2014)02-0185-04

2013-07-20

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项目(2011LNWH005)

苏妆(1979 - ),女,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内经腧穴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天津中医药(2016年6期)2016-08-11 08:57:11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吉林中医药(2015年9期)2015-07-10 03:30:12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7
李顺保教授奇经八脉腧穴考证研究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