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非迷信

2014-06-04 04:14杨司佼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道德感道德规范马斯洛

杨司佼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

所谓善恶,是指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否利于社会与他人:一方面,道德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法律”,当一个人的行为经常违背道德规范,危害社會和他人时,内心会受到“良心”的自我拷问,会矛盾重重,心理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人最害怕孤独。一个经常“行恶”的人,往往会被周围人疏远,心理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甚至导致躯体疾病。

一个常有善行的人往往会有一种价值感、成就感和社会归属感。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的需求包括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被人需要的感觉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会使个体更加自尊、自信,同时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求,从而使个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摘自《饮食与健康》)

猜你喜欢
道德感道德规范马斯洛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公德自在人心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外媒:研究证明狗和猴子跟人类一样有“道德感”!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
关于皮亚杰的道德判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