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梅
(四川省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51)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内科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1],且易反复发作,早期溶栓治疗效果肯定,但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就医时大多已错过最佳溶栓机会,仍需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发生脑梗死时,梗死中心区的脑细胞快速死亡,周围半暗带血流减慢,导致缺血级联反应,继而发生脑缺血-再灌注现象,这个过程中大量氧自由基形成会造成脑水肿并进一步加重脑细胞损伤,故而及时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尤其重要[2]。临床研究发现,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可提高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本研究观察了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与单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中西药联合用药方案。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均不足48 h,均结合临床症状并经脑MRI或脑CT确诊,均为首次发病,符合《神经病学》[3]有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病史不足6个月或有严重创伤者,有重大手术史者,伴有痴呆或其他精神疾病者,伴有出血性倾向者,伴有重症心、肺、肝、肾等功能障碍者,既往有急性脑梗死病史者,行介入溶栓治疗者。将患者随机分为 2组:观察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40~74(59.8±15.7)岁;伴高血压19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10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41~76(60.4±16.3)岁;伴高血压20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10例,冠心病6例。 2组性别构成、年龄、内科并发症、临床症状及发病次数等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 方法 2组均采取相同基础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抗凝,静滴胞二磷胆碱促进脑代谢,20%甘露醇注射液或甘油果糖注射液脱水降颅内压治疗等,同时对伴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内科并发症者给予相应降糖、降压、降脂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056,30 mg/支)30 mg+生理盐水100 mL 静滴,1 次/d。观察组在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基础上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益佰兴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2020959,5 mL/支)1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 2组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取欧洲卒中量表(NIHSS)[4]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测,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5]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90%;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不足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 15.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2组NIHSS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 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t P观察组 6819.33 ±6.039.83 ±6.1①8.654 <0.01对照组6818.13 ±6.2514.53 ±6.233.645 <0.05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216,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一过性头痛1例,调慢滴速后症状自行缓解;对照组发生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未行处理,停止用药10 d后自行恢复正常。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1/68),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亦是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的最常见因素,发病率较高,在各类脑血管疾病中占1/4,常遗留各种后遗症。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其重要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系血管内膜受损后导致局部血小板凝集,致使管腔变窄而堵塞,最终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梗死[6]。在参与脑损伤病理发展过程的多种机制中,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自由基在脑缺氧缺血后再灌注过程中导致的脑损伤,脑缺血初期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形成大量自由基,导致细胞膜脂质发生过氧化、DNA受损以及蛋白质氧化,使细胞膜受损,继而导致神经元死亡及脑水肿[7],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脑梗死病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区,其损伤程度决定着后期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程度[8]。研究表明,梗死缺血部位如能尽快恢复血流供应并改善缺血组织代谢,梗死周围功能已受损的神经组织就有可能恢复功能,从而避免坏死的可能[9]。而挽救病灶周围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的关键,除了通过抗血小板凝聚而阻止血栓再形成,还通过改善侧支循环血液供应,促进新血管形成从而增加侧支循环,达到清除自由基的目的[10]。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应首选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宜在发病后3~6 h完成治疗,但由于很多患者自发病至入院后早已超出时间窗,无法进行溶栓,只能进行药物保守治疗。
依达拉奉属于强效自由基清除剂,同时具有抗氧化作用,该药极易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在脑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有效缩小缺血半暗带区的面积,抑制神经细胞死亡,此外还可通过预防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发挥抗缺血功效,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障碍[11],是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蒋玉侠[1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治疗2周后NIHS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依达拉奉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气滞血瘀为中风主要发病原因,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瘀阻血脉,故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等中风之症[1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活血化瘀类药物,系从中药丹参及川芎嗪中提取而成,以丹参素及川芎嗪为主要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素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川芎嗪具有抗氧化、扩张脑血管、促进血流等作用,可有效清除缺血再灌注而形成的自由基,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等,两药联合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张勇等[14]使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2周后NIHSS评分明显较单用依达拉奉降低,且有效率优于单用依达拉奉。本研究使用丹参川芎嗪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14 d后,NIHSS评分改善程度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与张勇等[14]研究结果一致。可见依达拉奉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疗效肯定且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案。
[1] 王燕.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0):161;163
[2]侯宏菊.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485-2486;2579
[3]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
[4] Pezzella FR,Picconi O,De Luca A,et al.Development of the Italian versi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It-NIHSS[J].Stroke,2009,40(7):2557 -2559
[5] 周志鸿,郑凤霞,郭遂怀.丹参川芎嗪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5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2):189-190
[6] 程莉.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效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7):50-51
[7] Uno M,Kitazato KT,Suzue A,et al.Inhibition of brain damage by edaravone,a free radical scavenger,can be monitored by plasma biomarkers that detect oxidative and astrecyte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Free Radic Bio Med,2005,39(8):1109-1116
[8] Amemiya S,Kamiya T,Nito C,et al.Anti-apoptotiCand neumprotective effects of edaravone following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 in rats[J].Eur J Pharmacol,2005,516(2):125 - 130
[9] Kikuchi K,Uehikado H,Miyagi N,et al.Beyond neurological disease:New targets for edaravone(Review)[J].Int I Mol Med,2011,28(6):899 -906
[10] 白春峰,蔡美琴,徐雄鹰.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J].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08,17(15):2325
[11] Ramos-Cabrer P,Campos F,Sobrino T,et al.Targeting the ischemic penumbra[J].Stroke,2011,42(Suppl 1):S7 - S11
[12] 蒋玉侠.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3):38 -39
[13] 李雪雁,范晓燕,宁忠茹.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430-2431
[14] 张勇,侯静,胡勇,等.丹参川穹嗪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