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鸿
2013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整体而言,全球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总体平稳,但经济增速也有所下滑。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虽完成年度7.5%的目标,但增速连续三年放缓,且创下14年来的新低。国内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013年,中央政府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型、粗放式逐步向内涵型、节约式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社区银行建设破冰,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管控。这些变化对银行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冲击着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迫使银行业加快转型与变革。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已公布的2013年年报的13家上市银行(由于本文截稿日之前,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三家内地A股的上市银行的2013年年报还未公布,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包括这三家银行。本文仅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以下分别简称: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招商、中信、民生、浦发、兴业、光大、华夏、平安,排名不分先后))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包括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银行在内的13家上市银行2013年年度报告进行分析,总结2013年上市银行的发展趋势及特征。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的表现成为了整个中国经济关注的重点。中国银监会2014年2月份发布的《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3年度)》显示,2013年年末商业银
行总资产余额达118.80万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速比2012年同期有所回落;2013年商业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较2012年下降4.5个百分点。2013年年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95%,较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9%,较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2013年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92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比2012年年末上升了0.05个百分点。可见,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以及监管加强对资本的约束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银行业继续保持平稳运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资本充足率总体保持稳定,同时也面临净利润增速回落、不良贷款有所上升等挑战。
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走过20年。目前,已实现银行间同业拆借、贴现、外币存贷款等利率市场化,同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及存款利率下限已完全放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及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2年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期间取得明显进展。
在2013年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具有较大的推进举措。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管制利率。具体地说,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基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可能会导致银行业利差收窄,强烈挤压既有盈利空间,并对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项风险管理压 力剧增。2013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之下,中国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息净收入增速显著下滑。
净利差、净息差持续下滑
2013年度上市银行平均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为2.35%和
2.56%,较2012年度分别下降0.15个百分点和0.14个百分点。五大行的平均净利差为2.41%,比2012年下降6个基点;五大行的平均净息差为2.57%,基本与2012年持平。除中行净息差同比上升9个基点外,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下滑幅度普遍大于五大行(如表1所示)。净利差和净息差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追溯到2012年。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把利率调整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结合,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促使银行间存贷款业务竞争加剧,存贷款利率呈现差异化、精细化的定价特征。而银行绝大部分贷款于2013年底前完成重定价,重定价后的存量贷款及新发放贷款均执行较低利率。此外,银行对部分定期存款利率适度上浮,部分抵销了降息对存款平均付息率的影响。因此,各家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也相应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息差水平拖累利息净收入的增速
2013年,上市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合计21926.38亿元,平均同比涨幅由2012年的16.3%降至11.37%。各家银行2013年利息净收入增幅均低于2012年,部分股份制银行增幅下降明显(如图1所示)。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速的下降成为影响利润增速整体回落的主要因素。
从整体看,2013年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规模因素稳步扩大的带动,而息差水平则直接拖累了利息净收入的增速,其中净息差下滑幅度较大的主要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多下滑45个基点(民生银行)。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吸揽资金竞争加剧,特别是通过理财业务吸收的资金成本整体相对较高,且在央行2012年不对称降息及允许存款利率最高上浮10%后,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区性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由此造成资金成本上升。
利率市场化在给银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含较大的机遇,应对得当将会帮助银行顺利完成经营机制改革及盈利模式重塑,从而确保持续健康发展。银行应将加快经营转型,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定价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努力提高利息净收入,增加净息差。
资产质量面临考验
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经济下行带来企业效益下滑,进而导致银行信贷质量下降,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普遍“双升”
2013年,部分区域和行业出现明显风险特征,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迹象,多数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幅攀升,不良贷款率也大幅上涨,出现“双升”迹象。2013年年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44.21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774.21亿元,增幅达19.5%;不良贷款率为0.92%,比2012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从各家银行年报看,13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呈上升态势。
五大行不良贷款总额从2012年年末的3275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3743亿元;不良贷款率方面,农行不良贷款率下降了11个基点,但仍高达1.22%,工行、中行、建行不良贷款率均不超过1%,交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了0.13个百分点至1.05%(如图2所示)。
股份制银行中,除平安外,浦发、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光大和中信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全部出现“双升”,其中,兴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增幅均为最大,不良贷款从2012年的52.8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03.31亿元,增幅达95%;不良贷款率为0.76%,同比增长33个基点。招商和中信的不良贷款增幅均大于50%。
不良贷款行业及区域分布特征明显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看,目前,按不良贷款余额排序,不良贷款分布较多的行业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照不良贷款率排序,不良贷款率较高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3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94%和2.49%,明显高于平均水平0.92%,资产质量压力较大。如图3所示,各家银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率均显著高于平均不良贷款率。此外,其他行业,如房地产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的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下降。
市场经验认为,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滞后于经济运行3?6个月,目前不良贷款分布情况恰好应证了前期经济形势。国内经济下行、外部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等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各行业产生影响,使企业经营受挫,盈利能力普遍下滑,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宏观经济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部分批发领域企业资金紧张,零售企业收入和利润下滑。制造业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速趋缓、产能过剩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金属制品、纺织、电器机械等行业运行压力加大。
从不良贷款的地区分布来看,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地区分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仍然是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不良贷款余额较2012年年末增加了22.02%,反映该区域的资产质量继续恶化。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不良贷款也有所增长,因此资产质量恶化的蔓延趋势需给予关注。
图4展示了五家上市银行各区域的不良贷款占其不良贷款总额的比例,可见不良贷款较为集中于长三角地区。部分上市银行并未在年报中披露不良贷款的区域分布,或分区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以华东、华南、华中、华北或者中东西部作为区域分划的上市银行,同样显示华东或东部区域不良贷款占比最高。
不良贷款的地区分布与行业分布密切相关。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正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集中地区,分布较多抗风险弱的民营中小企业,而环渤海地区则分布较多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造船等。这些区域不良贷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受需求疲软影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小微企业普遍出现订单下降、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问题,企业资金较为紧张。这些经济下行的“雷区”,自然成为银行信贷不良资产爆发的“灾区”。这一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引发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中小企业抗冲击能力弱的一个集中缩影。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上线一款叫“余额宝”的存款业务。余额宝规模的快速增长引起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的高度关注,这也倒逼银行加快创新和转型。
互联网金融争夺存款,银行存款增速下滑
2013年,上市银行负债余额合计67.34万亿元,同比增长
12.15%。其中存款余额5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5%,增速较2012年同期下滑了2.45个百分点,存款增速出现放缓。五大行的存款增速普遍低于股份制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重下滑0.37%,在13家上市银行中有7家呈现下滑趋势。根据年报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浦发本外币存款余额为
2.42万亿元,比2012年年底增长13.37%,存款余额环比三季度末下降345亿元;平安活期存款总额为3802.75亿元,同比增长11%,相比2012年的25%增速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客户的活期存款总额为2757.75亿元,同比增加仅为7.16%,这一增速相比2012年的25.69%大幅下降18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多家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出现下降,光大、平安、中信、招商的活期存款余额占比分别较2012年下降了4.45%、2.3%、2.1%、1.36%。除了受央行外汇占款增长减少的因素影响之外,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迅速涌现是造成银行一般性存款分流从而导致存款增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兴起
技术脱媒加速,互联网导致银行支付及融资功能弱化。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信贷中介等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不会对银行造成大的影响,但为避免未来处于被动的地位,各银行纷纷加快发展移动金融和电子银行业务,以应对技术脱媒和互联网金融等带来的挑战。
2013年,各上市银行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使网银客户、手机客户数量及业务交易量都较2012年有明显增长。例如,截至2013年年末,工行电子银行客户总数达3.9亿户,电子银行年交易额超过380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4.8%,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业务笔数比2012年提高5.1个百分点至80.1%。2013年年末交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分流率达到78.33%,较年初提高5.16个百分点。
交互式、开放式的互联网渠道以其良好的客户体验,使商业银行面临渠道重新定位和整合,并且开始思考如何藉以进行金融创新。各大上市银行纷纷顺势而为,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工行推出了针对个人和小微商户线上线下均可办理、系统自动审批的“逸贷”业务。2013年,兴业推出了微信银行、理财夜市、手机银行客户端二维码收付款、摇一摇查看并播报贵金属行情等功能。大力推进移动支付、“直销银行”、“远程银行”等创新项目建设。农行出台了网络金融“创智行动”、电商金融“领航行动”、移动金融“掌赢行动”、社交金融“普惠行动”等互联网金融行动方案,并在网络支付领域、网络理财领域、网络融资领域和网络购物领域均推出各式新产品。交行以金融自平台和直销银行建设为突破口,探索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中信上线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系统1.0版及基金销售结算资金监督系统,成为余额宝唯一监督银行和托管行,现金管理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影响力提升明显。平安与包括陆金所、平安大华基金等机构合作推出了多款产品;成立运行了“平安交易员”微信平台,借力移动互联网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客户渗透率;研究成果移动互联网化,为一线提供更快捷的市场资讯和分析服务。
当前,各家银行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根据年报显示,一些银行正在积极推进相关的工作。如,平安布局线上业务,建设小微互联网金融模式。一是开展电商合作:梳理重点关注及营销电商平台,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经营策略。发动分行收集营销线索,主动发掘并提供潜在合作方,自上而下、由点及面地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创建具有平安银行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二是推进小企业线上融资平台搭建:启动小企业线上融资平台规划,探索小企业线上金融服务模式。
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网点建设与社区银行的推广
加快网点转型
网点是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渠道,成为银行战略发展中的重要部分。网点的盈利能力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变化,就需要不断地变革。2013年,面对余额宝事件等互联网金融冲击、非同业竞争威胁以及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各上市银行相继推出零售网点转型。
作为网点众多的工行继续实施渠道优化建设工作,加大自助银行建设和自助机具投入,启动智能网点建设,扩大对商品交易市场和重点县域等新兴地区的服务延伸。大力推进低效网点优化调整,对营业面积小、产出效能低、服务功能弱的老城区和资源匮乏地区网点进行改造,全年完成370家低效网点的优化调整。农行遵循“控制网点总量,稳定乡镇网点,调整县城网点,优化城市网点”的原则,不断优化网点网络布局。全面推进网点标准化建设,启动“智慧网点”建设试点,深入推进网点转型。2013年,农行完成1200个网点的布局迁址,完成标准化建设的网点占比达到80%,实现功能分区的网点达到18786个,较2012年末增加1478个。
建行提出营业网点综合化战略转型,以“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经营战略为导向,深入推进营业网点综合化建设,推进数万网点柜员减负和综合营销服务转型,创新网点业务前后台分离与总行集约化处理模式,有效提高网点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网点服务水平。2013年年末,建行综合性网点新增3189个,开办对公业务的网点比例由71%提升至87%,总数达12640个;综合性网点单一对公柜台转型为综合柜台12070个,相当于新增3000多个办理对私业务的储蓄所服务能力;新增综合柜员52561人,综合柜员占比由27%提高到65%,客户可在转型网点享受便捷舒适的“一站式”服务。建行提出,以机制为保障,全流程打造“一点营销,联动服务,综合解决”网点服务体系,保证客户可在营业网点享受周到细致的“全方位”服务。
华夏提出,建立并完善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巩固和提升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加大服务流程的优化整合力度,提升服务效能。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和便捷方式做好银行基础服务、特殊群体服务,完善推广“延时服务”、老年人金融服务等特色化服务,打造具有标杆效应且可复制推广的服务模式。交行提出继续深化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完善网点布局,引导人工网点“做大做综合,做小做特色”。
各大上市银行针对网点开展的转型工作,无一例外地目标都是希望将传统交易型的网点转型成为服务销售型网点,通过强化网点服务的便利性,从而最终提升零售网点盈利能力。
推广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主要指服务以当地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规模较小的银行。而国内2013年以来红火的社区银行则是现有银行向社区延伸的网点,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小区金融的概念,一方面是竞争的需要使银行网点下沉,而城镇化使不少新社区产生;另一方面也不乏银行增加分支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
从上市银行年报来看,那些中小股份制银行都推出了社区支行。2013年6月25日,兴业全国第一家社区银行——兴业银行福州联邦广场社区支行正式开业,该支行获得了福建银监局颁发的经营许可,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首家正式获准经营的社区支行。兴业在管理层层面设了社区银行委员会。
2013年,民生在小区金融战略方面,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联合地方政府、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正式推出民生小区金融,大力推进小区金融的产品体系、渠道网络和支持系统建设,已有3305家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建成并投产,真正为小区客户提供最贴近的便利金融服务。平安的年报中说,2013年开始推出了首批社区银行支行。华夏在持续推进分支机构建设的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社区支行建设和老年人金融服务建设,重点在社区、写字楼等个人和小微企业客户聚集区域设立网点。此外,光大和浦发均在2013年年度报告中明确提出,银行考虑推进社区银行建设,为零售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光大的战略委员会会议还听取了《社区银行进展情况的工作汇报》。
当众多银行加强社区支行建设之时,银监会也在2013年年底出台发布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社区支行进行了规范。然而,各家中小银行究竟如何来推进社区支行、建立自身的社区支行战略和业务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