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上市股份制银行经营对比

2014-06-04 02:32张云峰
银行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兴业总资产中信

张云峰

随着全国性上市股份制银行年报的一一披露,各家银行的经营情况纷纷露出庐山真面。2013年,伴随宏观经济下滑,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传统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这一年,商业银行在规模、盈利和资产质量等方面普遍出现趋势性的转折,过往年代高歌猛进的豪迈开始逐步让位于浅斟低唱的无奈。

本文按照监管口径,选择上市的全部八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以下简称为民生、招商、浦发、中信、光大、平安、兴业和华夏),对其规模、盈利与资产质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全面客观地展示这八家同类可比的银行2013年度的经营业绩与经营特点。数据均取自各行2013年年报。

规模指标对比分析

以下选择总资产、一级资本净额以及存贷款总额等三组指标,对比分析八家银行2013年的规模水平及其变化。

总资产

2013年,八家银行总资产24.22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6%;同比增长13.44%,增幅较2012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2013年,招商总资产突破4万亿元,在八家银行中一马当先。浦发、兴业、中信分别以极为接近的3.680万亿元、3.677万亿元和3.641万亿元紧随其后,位列第二至第四位,与3.226万亿元的民生共同构成第二集团。光大、平安与华夏处于第三集团,其总资产分别为2.415万亿元、1.892万亿元与1.672万亿元(见图1)。

同2012年相比,第一集团与第三集团的总资产排名保持不变,第二集团的四家银行则发生较大变化。浦发由2012年的第四一跃超过兴业与民生成为第二,中信则超越民生,由第五成为第四(见表1)。

排名的变化源自总资产的增幅。中信在经历2012年资产扩张大幅减速之后的短暂调整后,2013年总资产同比大增23.02%,重回第二集团,距离昔日的榜眼位置仅一步之遥。招商、浦发和兴业的年度增幅也在13%的平均水平之上,保持了中规中矩 的稳定发展。只有民生和光大年度总资产增幅为个位数,远低于平均水平。尤其是民生,年度总资产增幅为0.44%,相较于2012年44.10%的增幅,可谓判若云泥。检校年报,是其调整同业规模、买入返售资产大幅降低26.84%所致;考虑到期末该行10.69%的资本充足率刚过监管红线,其资产规模的主动控制显见属不得已而为之。

核心一级资本

各行在2013年的年报中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新资本口径首次披露了核心一级资本指标。考虑到国际上往往采用这一指标作为银行规模排名的重要参考,本文也依此对八家银行做了简单排序,作为按总资产排名的补充参考(图2)。

由图2可见,2013年,按照核心一级资本排名,浦发、招商、中信分别以2655亿元、2544亿元和2284亿元位列前三,民生、兴业超过2000亿元,位居中游;光大、平安分别为1511亿元和1002亿元;华夏最低,为858亿元。总体而言,结果与按总资产进行的排名差异不大。

存款及贷款总额年度增幅

存款总额年度增幅

2013年,八家银行的存款总额总体增速为14.6%,同上年相比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主要受制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异军突起

的互联网金融,银行存款分流效应明显,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开始放缓。图3列示了八家银行存款总额在2012年度和2013年度的增幅。2013年,兴业、平安与中信分别取得19.69%、19.18%和

17.58%的存款增幅,在八家银行中表现突出。兴业同业负债能力优势明显,同业存款增长12.65%,为存款增幅贡献良多。招商银行存款总额增幅最小,为9.59%,是唯一一家个位数增长的银行。分析其原因,互联网金融对个人与企业活期存款的分流影响渐显,大部分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零售闻名的招商则受累最重,其活期存款占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其中零售活期和定期存款增幅仅为4.27%和5.10%,分别较2012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同2012年存款总额的增速相比,除中信略增3%外,其他七家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中信存款总额的加速增长得益于其快速发展的零售金融业务,2013年,其个人存款余额4663.06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27.07%,个人存款增速和零售业务占比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增速放缓的银行中,兴业存款增速由2012年的34.79%下降15.09个百分点到19.69%,降幅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其同业存款增量由2012年的2676亿元压缩到1131亿元所致。

贷款总额年度增幅

图4列示八家银行贷款总额在2012年度和2013年度的增幅。整体而言,2013年银行贷款规模继续缩减,平均增速下降2.54个百分点;尤其是12月份,人民币贷款环比增速下降,信贷投放明显偏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以及因实际吸存成本较高和存款压力较大而导致的信贷投放约束增大。

2013年,八家银行贷款增速差异不大。除兴业增长10.40%最低外,从最高的平安(17.55%)到次低的民生(13.70%),增速相对集中。同2012年的贷款增速相比,平安提高1.42个百分点,中信提高0.77个百分点,其余六家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兴业降速最大,由2012年的25%下降近1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其公司贷款从2012年25%的增长率降至8.4%所致;而同期兴业的零售贷款增速由2012年的15%提高到18%,未见受到大的影响。

盈利性指标对比分析

2013年全国商业银行净利润累计达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8%,继2011年36.33%和2012年18.96%的增幅后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其中既有宏观经济下滑的原因,也有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偏紧以及计提拨备应对风险暴露等原因。按季度分析,2013年三季度、四季度,银行业连续两次环比出现负增长。以下选择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以及净利差/净息差等三组指标对比分析八家银行的盈利水平。

利润总额与年度增幅

2013年,八家银行利润总额3614亿元,同比增长20.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2012年度5.97个百分点。从绝对金额上看,招商实现利润总额684.25亿元,在八家银行中遥遥领先。民生(571.51亿元)、兴业(542.61亿元)、浦发(538.49亿元)和中信(525.49亿元)属于第二集团,分列第二位到第五位,彼此间差距很小。光大(344.21亿元)、华夏(207.05亿元)和平安(200.40亿元)居后(表2、图5)。

从增速看,中信因2012年资产扩张减速、拨备计提增加导致基数过低,加之在传统的公司板块贡献外,其零售及中间业务尤其是托管业务在2013年度出色增长,助其在2013年度取得26.29%的增速,在各家银行中名列第一。浦发、华夏分列第二与第三,其增速均超过20%。光大增长8.96%,增速最低,原因在于该行深受2013年两次流动性危机的影响,下半年净息差较上半年下降34个BP(基点),抵消了业务规模增长的影响,从而导致全年净利息收入同比仅增加1.19%。

对比2012年的增幅,除中信外,各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浦发下滑4.55个百分点,幅度最小;招商次之,下滑11.5个百分点;华夏、平安和兴业分别下滑17.7个百分点、18.22个百分点和19.75个百分点;光大和民生降幅最大,分别较2012年下降21.52个百分点和23.42个百分点。民生利润增幅下滑,在收入端缘自净利息收入增幅由19.02%降至7.62%,非利息净收入增幅由47.93%降至26.56%,在支出端的资产减值损失增幅则由9.8%增至55.41%,此消彼长,导致业务增长势头受阻;而买入返售规模的大幅压缩,也相应调整降低了利息业务的收入来源。

净资产收益率与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图6列示2011年至2013年八家银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13年,民生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为23.17%;招商和兴业紧随其后,分别为22.94%和22.27%;光大(21.40%)、浦发(21.25%)再次之;低于20%的有三家:华夏、中信与平安,分别为19.27%、18.36%和16.50%(表3)。同2012年相比,只有中信、华夏和浦发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所提高,其中中信由于基数低,提高1.75个百分点,华夏和浦发分别提高0.86个百分点和0.57个百分点。兴业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81.88亿元之后,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降幅相对最大;民生、招商分别下降2.21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位列第二与第三。从图6可以看出这八家银行2011?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趋势。2012年,只有中信与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其余六家银行上升;而2013年形势逆转,上升的有两家,下降的有六家,且上升的幅度远不及上一年。商业银行总体盈利水平下降的态势一目了然。

总资产收益率

图7是2011?2013年八家银行总资产收益率的年际变化对比图,可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对比结果对照参考。

2013年,总资产收益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招商(1.39%)、民生(1.34%)和浦发(1.21%),中信与兴业均为1.20%;不足1%的只有华夏(0.98%)和平安(0.87%)(表4)。

同2012年相比,中信提高0.10个百分点,增幅最高;浦发其次,提高0.03个百分点;其余六家均不同程度地下降,降幅在

0.07个百分点到0.03个百分点不等。对照2012年各行总资产收益率的增幅,与前述净资产收益率相类似,只有平安与中信的总资产收益率下降,其余六家提高;而2013年,则变为中信、华夏和浦发三家提高,其余五家降低。考虑到中信的上年基数较低,以及华夏规模相对较小,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在整体上出现拐点当无疑义。

净利差与净息差

净利差(NIS)是生息率与付息率之差,净息差(NIM)是利息净收入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两者都是衡量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所评价的结果同向并且相似,可以互为参照与引证。

2013年,银行业盈利水平普遍下滑,根源就在于作为营业收入最主要成分的利息收入,一面面临着贷款规模的收缩,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净利差与净息差的持续缩窄,从价、量两个方面对盈利水平造成影响。

净利差

图8可见,2013年,招商的净利差为2.65%,仍然是八家银行中最高的;华夏(2.5%)、中信(2.4%)和民生(2.3%)紧随其后,其余几家银行也都在1.96%(光大)到2.23%(兴业)之间(表5)。

从增幅看,全部八家银行的净利差在2013年均为负增长,其中民生同比下降45个BP,光大同比下降38个BP,是下降幅度最大的两家;华夏、平安分别下降2个和5个BP,降幅最小。

同2012年净利差的变化相比,2013年除平安和华夏外,其余六家银行的降幅均有所扩大,显示出盈利能力的进一步下滑。两年累计,民生下降66个BP,中信下降45个BP,是下降幅度最大的两家;兴业则略升2个BP,在各行中表现最佳。

净息差

图9可见,2013年各行净息差在2.16%(光大)至2.82%(招商)之间。华夏、中信净息差为2.67%和2.60%,排名第二和第三;民生和浦发分别为2.49%和2.46%,排名中游;平安、兴业的净息差分别为2.37%和2.44%,排在光大之前(表6)。

从增幅看,同净利差的情形相同,全部八家银行的净息差在2013年均为负增长,其中民生同比下降45个BP,光大同比下降38个BP,下降幅度最大;浦发、华夏分别下降12个和14个BP,降幅最小。

同2012年净息差的变化相比,2013年全部八家银行的净息差降幅均有所扩大,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两年累计,民生的净息差下降65个BP,光大下降43个BP,中信下降40个BP,是下降幅度最大的三家;兴业下降14个BP,下降最少。

资产质量指标对比分析

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行趋势明显,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以下选择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等四组指标分析2013年度八家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

不良贷款额

图10列示2013年八家银行不良贷款额及其年度增幅。

2013年,中信不良贷款额为199.66亿元,名列第一;其原因在于中信传统的以批发为主的业务结构难以形成合理的风险分摊渠道,其资产质量受外部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较大,以及其管理层坚持“资产质量洗澡”以减轻历史负担的决绝态度。招商不良贷款额183.32亿元,紧随中信之后;民生、浦发分别为134.04亿元和130.61亿元;平安、华夏因规模因素,不良贷款额绝对值最少,分别为75.41亿元和74.43亿元。

相对于绝对额,不良贷款增幅更能说明情况。2013年,兴业不良贷款额增加50.45亿元,增幅达95.44%,名列各行之首;该行新发生的不良主要仍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且多为民营中小企业。中信增长62.92%,招商增长56.76%,浦发增长46.10%,分列第二位至第四位;比较而言,平安不良贷款额增长9.83%,华夏增长17.42%,是不良增长最少的银行。如果从首次出现全行业不良贷款“双升”局面的2011年起算,三年间兴业的不良贷款额增加了178%,中信、平安、浦发和招商分别增加了133%、129%、124%和100%;增幅最小的是华夏,不良贷款额增长了33%;而光大和民生分别增长75%和78%,已经算是相对较低的增幅了。

不良贷款率

图11列示2011?2013年八家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年际变化。

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0%。八家银行中,只有中信超过了这一平均值,达到1.03%;华夏、平安、光大、民生和招商位于第二集团,不良贷款率在0.83%?0.90%之间;浦发和兴业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0.74%和0.76%,相对最低(表7)。

从上升幅度看,兴业提高0.33个百分点,排名第一;中信、招商分别提高0.29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位列第二和第三;华夏、民生微升0.02个百分点和0.09个百分点,升幅最小;而平安则下降了0.06个百分点,是八家银行中的唯一。

从2011年累计算起,三年时间内,中信不良贷款率共升高

0.43个百分点,升幅最高;兴业、平安和浦发分别提高0.38个百分点、0.36个百分点和0.30个百分点,排名次之;华夏则累计降低了0.02个百分点,是唯一一家不良贷款率累计降低的银行。

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是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充足与否的重要指标,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应该达到150%。

图12列示2011?2013年八家银行拨备覆盖率的年际变化情况。

2013年,八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在200%以上,全部达标。其中兴业、浦发和华夏的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352.10%、

319.65%和301.53%,排在前三位;平安、中信分别为201.06%和206.62%,是最低的两家(表8)。从年度变化看,由于2013年各行均面临资产质量下行的客观情况,拨备覆盖率普遍较2012年有所下降。除平安提高18.74个百分点外,其他七家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兴业大降

113.72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光大、招商、中信和浦发分别下降98.61个百分点、85.79个百分点、81.63个百分点和80.20个百分点,排在第二到第五位;华夏下降18.81个百分点,在拨备覆盖率下降的七家银行中幅度最小。

从图12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自2011年以来,以民生、招商、浦发、光大为代表,其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严峻的资产质量形势。

贷款拨备率

贷款拨备率是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的比率,该比率的提高可以增强银行防御坏账风险的能力。根据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应于2016年前达到贷款拨备率2.5%的监管要求。在目前中资银行拨备覆盖率普遍达标的情况下,贷款拨备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高度正相关性。

图13列示2011?2013年八家银行贷款拨备率的年际对比情况。

2013年,八家银行中华夏和兴业的贷款拨备率分别为2.82%和2.68%,提前达到了监管要求。平安的贷款拨备率最低,为1.79%;其余五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均在2%以上,但尚未实现达标(表9)。同上一年相比,除光大、民生分别下降0.46个百分点和0.18个百分点外,其他六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均有所提升,但大部分提升幅度不大,均在0.01个百分点到0.06个百分点之间。只有兴业提升了0.68个百分点,升幅最大。

贷款拨备率的提升与降低,在分子方面直接对应的是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的增减。2013年,兴业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81.88亿元,同比增长58.06亿元,虽然影响了盈利水平,但着眼于不乐观的形势判断,体现了稳健的经营思路。

以上对八家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013年度经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进入2014年,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竞争环境将更加复杂严峻,真正考验的时候到了。只有认真关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准确定位自身的竞争地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特点,积极应对来自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行业内外的挑战,才能经受住考验,实现真正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猜你喜欢
兴业总资产中信
Model Optimiz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wo Types of Channels Model
Research on Two Types of Channel System based on the Queuing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