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郝新宇,王艳菊,张 惠,闫远杰,殷振瑾 !
(1.承德医学院中医学院;2.指导教师)
(学生园地栏目编辑:张 健)
内服膏方是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基本特点研制的中药方剂,是由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调味的糖或蜂蜜及收膏的胶类等制成半流体状的膏剂[1]。《素问·三部九候论》曰:“虚者补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损者益之” , 这是补益方剂的立论依据和应用原则。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运用补法的制方理论,创制了黄连阿胶汤等补益方剂[2]。膏方在补益之剂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本研究从中医经典古籍入手,查阅内服膏方治疗虚劳病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115个具有代表性的虚劳病内服膏方的相关处方及医案,分为明代以前和明清时期两个历史阶段,通过对不同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用药味数和用药频次进行比较,了解其组方结构和特点的变化。
从中医经典古籍入手,查阅《备急千金要方》等600篇相关文献,收集整理并筛选出治疗虚劳病内服膏方的相关处方115个。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的组方特点及中医理论指导,膏方制作要点、辅料的应用及服用注意等,通过比较分析提出虚劳病膏方的组方结构与特点。正式查阅前,对参加查阅的学生进行了专门培训,统一了虚劳病的概念及虚劳病内服膏方的搜集、录入标准,将搜集的虚劳病内服膏方进行反复筛选后,录入表格,反复比较,进行修改,直至无误。
选方标准:治疗虚劳病的组方,并且制剂类型为膏方。
2.1 不同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的功效特点及临床应用
2.1.1 唐代以前:虚劳膏方主要以滋补为主。南北朝时的陈延之著有《小品方》,据《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记载,《小品方》有单地黄煎,是最早的滋补膏方。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以人参、当归、麦冬、天冬、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等组成骨填煎,也用了大量补益药,是治虚劳渴的有效方剂[3]。
2.1.2 宋金元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兼有滋养和治病的功效。如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之琼玉膏,以人参、白蜜、生地黄、茯苓共同制成,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上述膏方以滋养为主。宋代医家许叔微将朱砂、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等药物共为细末,炼蜜成膏,制成宁志膏,可以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失眠。此类膏方以治疗为主,组方也较为复杂。
2.1.3 明清时期,膏方的临床运用更加广泛,膏已成为滋润补益类方剂的专用名称,能调治体弱之人。临证膏方和成方膏方均已广泛出现,如洪基著《摄生总要》,从壮阳填精法立论,纂辑了诸如龟鹿二仙膏(鹿角、龟板、枸杞子、人参)等著名的虚劳病内服膏方。
2.2 不同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的组方结构与特点 分明代以前和明清时期两个历史阶段,通过对不同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用药味数和用药频次进行比较,了解其组方结构和特点的变化。
2.2.1 用药味数的比较:明代以前用药味数较少,一张处方多由4-6味药物组成,在明代以前虚劳病内服膏方43个处方中,用药4-6味的处方共22个,所占比例为51.2%。明清时期,药物味数在7味以上的虚劳病内服膏方处方31个,占明清时期全部72个处方的比例为43.1%。明清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组方已较为复杂,且用药味数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详见附表。
附表 不同时期虚劳内服膏方用药味数比较表
2.2.2 组方结构与特点有所变化:统计不同时期虚劳内服膏方主要药物的用药频次,明代以前43个处方中用药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人参(22次)、茯苓(16次)、生地(13次)、白术(13 次)、肉桂(12次)、甘草(11 次)、枸杞(9 次)、当归(8 次)、麦冬(7次)、天冬(5次)等,以补益药为主,重用温补药物,辅以养阴清热、凉血活血、健脾利湿等药物。明清时期72个处方中用药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人参(32次)、生地(23次)、枸杞(23次)、麦冬(19次)、天冬(17次)、茯苓(16次)、熟地(16次)、白术(14次)、当归(11次)、黄芪(10次),在应用大量补益药、清热凉血药、利水渗湿药的基础上,温里药物如肉桂明显减少,活血化瘀药物牛膝等的应用有所增加。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的组方结构与特点有所变化。
2.3 不同时期虚劳膏方的服用与宜忌
2.3.1 服用方法:唐代以前膏方服用方法大多每日3次,温酒化服。宋金元时期除温酒化服外,还有以姜汤、白汤、盐汤送服之法,服用次数多为每日2次。明清时期服用方法除酒、姜、盐汤送服外,还常用药汤送服,如用侧柏叶煎汤、元眼汤、参汤等送服,体现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虚劳病内服膏方的服用方法也不断变化和多样。
2.3.2 用药禁忌:唐代以前虚劳病内服膏方多以滋补为主,用药较为简单,且很少谈及服药禁忌。宋金元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除滋补外,还多有治疗作用,多有较为明确的服药禁忌,如叶大谦在《叶氏录验方》中记载的人参固本丸可扶元润燥、补血益气、清金降火、生精固本、延年益寿,用药禁忌为中寒人不可服。明清时期,在膏方的制作与储备上也较为考究,如龚信在《古今医鉴》中的三才大补膏的用药禁忌中,特别强调勿犯铁器。
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不断丰富膏剂的应用范围,积累了大量虚劳病内服膏方,为膏方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通过对筛选出的115个具有代表性的虚劳病内服膏方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的组成特点和临床应用有所不同。唐代以前,虚劳病内服膏方主要以滋补为主;宋金元时期,则多兼有补益和治疗的作用;明清时期,虚劳病临证膏方和成方膏方均已广泛应用,标志着虚劳病内服膏方逐步发展成熟。明清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的处方中用药味数较明代以前明显增多,体现了组方较前代更为复杂。同时,组方特点也有所变化。明代以前,组方以补益药为主,重用温补药物,辅以养阴清热、凉血活血、健脾利湿等药物。明清时期,在应用大量补益药、清热凉血药、利水渗湿药的基础上,肉桂等温里药物明显减少,活血化瘀药物牛膝等的应用有所增加。明清时期,虚劳病内服膏方的服用方法也有了发展变化,用药禁忌也较为明确和细致。体现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虚劳病内服膏方的临床应用和组方特点有所发展和变化。
[1]华浩明.膏方的历史源流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4):248-249.
[2]周辉,尹岭.膏方治疗心系虚劳验案浅析[J].河北中医,2011,33(2):225-227.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