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秀
电影《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剧照
在这个以视听刺激为特征的视觉消费时代,观众不只是在“看”电影和电视,更多的是在“感受”电影和电视。数字特效给电影和电视带来的改变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数字特效在电影中的大量运用也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称霸全球电影市场的主要原因。可以说,电影和电视改变了人们的视听经验以及生活方式,而数字特效改变了影视的存在方式、甚至社会文化功能。
数字特效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实现的电影特效。194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旋风小组”首次在数字计算机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上进行了以点描绘图形的试验,并于1951年12月的“SeeItNow”节目中显示了节目主持人的姓名,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图形的首次问世。1962-1963年,伊凡·撒瑟兰论证了计算机绘图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奠定了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影视制作领域,电子计算机图形表现有两大领域,即“动作控制摄影”和“计算机生成影像”。斯坦利·库布里克首次利用计算机动作控制法拍摄了《2001太空漫游》。自此,数字特效开始在影视快速发展。
1982年迪斯尼公司完成了第一部以电子计算机图形作为特技的影片《特朗》,在此之后,大量的二维、三维图形软件进入影视制作领域。至今,计算机在影视制作中,不仅用于处理影像,而且用于创造新的影像。计算机生成影像系统几乎能创造出世界上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人物、物体和环境,并将它们与其他形象和动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侏罗纪公园》中,数字化的古生物模型达到了特技效果的新高度。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影视正在展示着越来越多的“新”的视觉形象。这些形象对观众来说是如此新奇,以至于我们只能用“神话”表述它们。进入21世纪后,电影特效迅速进入革命性的数字时代。
数字特效不仅是将前期拍摄的一些不理想的镜头加以修补,生成一些有趣的画面,也不仅是影片追求时髦,在画面中填补一些特效镜头,使特效形式化。事实上,数字特效不仅仅是后期处理素材的工具,而且是贯穿电影生产每一道工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在策划、编剧本时就要考虑到的因素。
通过数字特效,导演能够创造出原本没有的人、景、物,能复原庞大的古代建筑,能让现代人和历史人物对话,还能根据风格和剧情的需要调整摄像机的视点和运动轨迹。
数字特效和人景物、声光色、镜头运动等一样成为视听语言的重要元素。可以想象,没有数字特效就没有《黑客帝国》,就没有《黑客帝国》式的叙事结构和哲学,也没有被视为典范的静止旋转视角的影像。其导演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就开始以数字特效的思维来叙述故事、渲染画面了,他们不仅创造了许多新的拍摄制作技术,也创造了利用数字特效才能实现的画面语言和叙事语言。
当前的电影制作流程中,数字特效改变了原有传统的电影制作的流程和方式。在传统的剧本、分镜头剧本以外,数字特效还需要自己的特效剧本。数字特效让创作者跳出了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受限于拍摄技术的画面得以实现,创作者能够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
影片前期拍摄时,为满足抠像的需要,演员被要求在蓝幕的摄影棚内拍摄,因为在蓝幕棚内没有场景,全靠演员想像,还要求表演的情绪动作与合成的画面中的场景相吻合,无疑是对演员的表演功底的一个挑战。
数字特效对照明、道具的要求与传统的拍摄要求不一样:灯光人员得结合将要合成的背景的光线、环境变化来设计摄影棚内的灯光;对置景和道具人员的要求就不仅仅是做一些实物的模型了,而是要在计算机中画出所需场景和道具,以便后期合成使用。
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角度讲,数字特效既是内容也是形式。在影片的内容不足以支撑起数字特效的表现力时,它会成为有利于内容以外的形式。如全数字制作的影片《最终幻想》,让人们只注意了虚拟的画面的逼真和优美,贫乏的内容让观众觉得乏味。而影片的内容非常吸引人时,数字特效就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观众会被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凄美的爱情感动,而不会想到船上的乘客都是虚拟合成的。
数字特效不应为了影片的风格化而存在,影视是艺术产品,数字特效要为影片的艺术性服务。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既承载并发扬了戏剧艺术的叙事特征,同时又发展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点——视觉奇观。电影特效是用来创造视觉奇观的,而数字特效更能产生令人吃惊的效果。现在数字特效技术不仅获得了全球的认可,甚至还成为票房收入的基本保证。
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传统电影特效能做到的,它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传统电影特效不能做到的,它更可以出色完成。计算机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计算机参与电影特效的制作表现为:一是起控制作用,控制着用来辅助产生画面的装置,用以拍摄特殊的画面或进行合成;二是直接参与电影特效画面的创建,包括:
1.电脑成像技术:利用计算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软件从建立数字模型开始指导生成影片所需要的动态画面,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摄影机的参与。
2.数字影像处理:利用软件对摄影机实拍的画面或软件生成的画面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产生影片需要的新的图像。包括对画面的色彩处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对合成画面的质感处理(《阿甘正传》中对阿甘与肯尼迪总统握手画面的胶片颗粒度处理),对画面的变形处理(《天使爱美丽》中的夸张变形镜头)等。
3.数字影像合成:早期的影视合成手段主要依靠胶片洗印和电子特技实现的,但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实现比较复杂的合成画面。用传统技术无法合成的电影画面需要数字技术来完成。
《星球大战》、《指环王》、《哈利波特》中的画面一次次让观众叹为观止,真正做到了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存在现实条件的制约,达到了一个“自由王国”。2009年是电影数字特效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阿凡达》带来了各项技术的新突破和理念上的革新。其针对动作捕捉技术开创了新的表情捕捉系统,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技术革新,另外,针对拍摄时无法实时看到抠像后合成的效果,其团队革新了“能量”捕捉摄影棚、虚拟摄影棚、协调虚拟摄像机三项技术,从而成就了影史的一个神话。
数字技术在改变电影制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电影的放映方式。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电影院播放了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子拷贝,数码影院应运而生,标志着电影已经可以不再依赖于胶片就能够和观众见面。数码影院与传统影院不同的是数码影院放映的是以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子“拷贝”。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客户。
此外,数字技术还给观众带来了观赏上的全新形式。以数字放映机为主的数字电影院能提供更好的放映环境,声光色影的质量大大提高。互动性、非线性叙事方式的影视作品改变了以往那种单向的观影习惯,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延伸,图像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元素,在数字特效使用之前,电影摄像机是获取画面的唯一方式,很长时间里,即使是那些奇思妙想创造幻觉的影片,也只是通过模型特技、洗印合成或电子特技等手段来制作,所能实现的不过是真实世界的简单变形或移位,还谈不上脱胎换骨的变化。数字特效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计算机摄影机的使用,使摄影机的功能超过了人的眼睛,它可以拍摄人眼无法看到的东西,从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觉奇观。电影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是唯一能给人以壮观时空感受的艺术,这也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作为与技术手段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生机,为多维时空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手段。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特效得到迅猛发展,很多人认为数字特效是无所不能的,一切传统的造型手段都可以用数字特效来表现,前期的所有镜头都可以在后期中用计算机修补。事实上数字特效仅仅是影视特效的一部分,本身也有很多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特效。
首先,数字技术远未达到“万能”的境地,很多影视动画片因为有了三维技术和各种越来越逼真的渲染效果,画面几乎和实拍电影一样逼真,但虚拟的影像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真实世界中物质的微妙程度,如真实世界中的色彩的细微变化就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如国产片《冲天飞豹》和《紧急迫降》,前者花费巨资做出的飞机模型单独看不假,但是和背景放在一起就比较假,后者使用传统模型就好得多。
其次,从制作成本考虑,传统特效有极大的生存空间。影视制作的成本不仅局限于拍摄所花费的场景、道具、设备等可见的实物消耗花费上,还应该考虑人力成本的因素。导演泽米基斯说过:“计算机代表缓慢和昂贵,绝不是效率高和容易的。计算机并非大家想像的那样自动化和简单,搞特技是非常花时间的。”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幸福终点站》,讲一个人在机场滞留一年,当时可以选择搭建传统场景和用数字动画做一个机场,然后用数字方式合成,前者花费1400万美元,而后者需要花费高达3500万美元。这种情况下,搭建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场景是最经济的方法。
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把传统模型特效推向极致,使得传统模型特效从未过时。在他看来,真实存在的模型特效和虚拟的数字特效是互不可缺的。
总之,数字特效的目的从本质上说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它到底能为影片增加多少艺术表现力,取决于导演的想象力和把想象力付诸实践的能力。数字技术应用在影视创作中,应处理好数字技术与艺术情感之间的关系,捕捉独特的人性内涵,表达深邃的人文情怀,给观众以情感上的震撼力。过分依赖数字技术制造出的视觉刺激,会使故事叙事游离于现实之外,更掩盖了基本的人性,从而丧失了应有的人文意义。只有把数字技术与创作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数字技术为剧情与人物服务,使得数字技术渗透到艺术表现力中,才能真正展开人类文明的两翼——科学与艺术。
当今影视以全新观念和最新科技不断出新,日益重视高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视作品震撼人们的视听。随着现代影视作品科技含量越来越显现,数字特效在影片中的作用大大提高,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数字特效制作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也为人所关注。
我国的数字特效的制作,近十年虽有一定发展,但与西方影视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影视要改变面貌,人文素质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影视作品的质量取决于影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新一代既懂艺术又有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发展我国影视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