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伦理根基

2014-05-30 12:38申舵林
2014年46期
关键词:仁爱爱人儒家

申舵林

一、民间伦理的基本概念

民间慈善活动的产生需要相应的伦理根基。“伦理”是指引人们行为活动的一种观念,是以概念维度对道德行为哲学方向上的思考。“伦理”牵扯到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规范问题,而且它也有按照一定人伦原则来规范人们实践行为的意思。《礼记·乐记》中载:“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郑玄注:“伦,犹类也。理,分也。”可见,我们在一般认识上的“伦理”,就是统类条理的意思。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做《孟子》注时这么解释,伦即序,企者辈也之序,就是秩序、序次,是“识人事之序”,是“从人从企”。“理”就是道理和规则。这样我们就能从概念上更好的把握伦理之于民间慈善体系中的作用。

二、儒家仁道思想构成了民间慈善的伦理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民间慈善伦理体系提供了一片沃土。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主干,儒家思想成为了民间慈善伦理的重要渊源。“仁”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构建了民间慈善的伦理根基。早在先秦时期,“尚仁爱,重人本”思想的就出现端倪,在儒家典籍如《诗》《书》中对于“仁”的记载比比皆是。及至春秋末年,社会巨变,周王室力量衰微,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社会现实与孔子的理想社会有着很大差距,于是他“乘桴于海以求道”,将古人思想中“尚仁爱”的成为进行了提炼,并在当时的社会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后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形成了系统的“仁爱”的理论。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从《论语》章节中便可以找到答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①孔子站在道德情感基础上孔子以“爱人”来诠释“仁”,定下“仁者爱人”的结论,并其视为人之本性。孔子将“孝悌”、“忠恕”作“仁”思想的具体话,进而使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回归到最基本的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伦理道德。是一种古朴的人道主义观,为儒家慈善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儒家的仁道思想有着人性的生理基础,是建立在基本血缘关系上的,这也有助于“仁”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当然,孔子“仁爱”思想并不是局限一定的亲缘范畴内,而是以亲亲之爱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大与延伸,即形成我们常说的“泛爱众”。《论语·学而》中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仁与泛爱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论语·阳货》亦载:“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孔子思想中已将“仁爱”的范畴从一定的亲缘范围内拓展到了天下“天下”,子夏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的人都应有着亲人般的关爱,更十分确定的将孔子“仁爱”观从爱亲推广的爱天下之人的范畴。孟子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构建起“性善论”,指出人心固有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仁爱”思想,进而使儒家的慈善观念向前发展。孟子将关爱之心又亲人推及他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要求,将他人的视作自己的。提倡人们用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一切,爱世间一切。至于到了汉代,董仲舒丰富了儒家仁的内容,提出“仁者,恻但爱人”。在其天人感应的主导思想下,认为人们之间的慈善活动上承天意,人们应去无私的帮助他人,虽然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看起来有些荒诞,但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仁道思想的推广无疑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仁的无私性董仲舒是对孔孟仁爱思想的一大超越,《春秋繁露·仁义法》认为:“仁之法,在爱人,……人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仁之爱对象首先是他人而不是自己,仁之爱对象的范畴应为自身之外以外及亲情血缘之外的广大的人群。经过儒者对仁道思想的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以仁道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民间慈善的伦理根基。

三、仁道思想与汉代民间慈善的影响

仁道思想对于民间慈善有着积极作用。仁道思想,构建了无私奉献,爱护,救助他人,无私奉献基础上的慈善伦理观,明确了民间慈善行为的界定。它揭示与分析了慈善主体在实践具体慈善行为,处理个方面关系应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现了慈善活动中的当事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选择,道德行为,是集“理念、行为、制度”三位于一体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为民间慈善构建了稳定的理论系统,调节着民间慈善活动的各种矛盾与关系。在仁道为中心的民间慈善伦理体系下,逐渐衍生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等具体的中国民间慈善情怀。至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殊背景的出现,官方所提倡的社会是思想就是仁道思想,这成为汉代民间慈善事业飞速发展的契机,使汉代民间慈善事业成功中国古代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影响着后世人们进行慈善行为,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慈善事业。

四、仁道思想的发展——以“民胞物与”为例

宋代哲学家张载以“民胞物与”说发展了早期儒家“仁学”思想中的博爱观念。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醇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西铭》)文义是说,天下所有人都以天与地作我们的父母,大家都禀赋天、地的属性,故天下所有人都是我的同胞,大家都是一家人,人人都应互亲互爱;而那些身体有残疾,处境有困难的人,更是我们应当同情并予以特别帮助的兄弟姐妹。历史上的慈善活动,很多正是在此“民胞物与”的理念下展开的。如明代无锡慈善组织“同善会”的创始人高攀龙,就是以此博爱为旗帜,呼吁扶危济困。他说:“夫善,仁而已。夫仁,人而已。夫人,合天下言之也。合天下言人,犹之乎合四体言身,吾于身有尺寸之肤,刀斧封割而木然不知者乎?吾于天下有一人颠连困苦,见之而木然不动于中者乎?故善者,仁而已矣。仁者,爱人而已矣”(《高子遗书》卷一·“同善会序”)。(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3]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5] 王俊秋.中国慈善与救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注解: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3页。

猜你喜欢
仁爱爱人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我的爱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爱人就是爱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