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娟
[摘 要]问题并非与问号等同,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展示问题,巧妙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把所学的数学与知识得以掌握和拓展,增强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和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目标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现代的中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要有聪慧的大脑,强烈的竞争意识,更要求他们要有适应新时代的应变能力,遇问善解的能力……而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是从小就应培养的。作为科学的皇后、思维体操的数学在一个人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从事研究活动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大致要经过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设想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搜集资料并进行解释或验证等。
所谓问题,一般解释为不能即可到达的目标。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并非与问号等同,。在课堂上有的发问,并非都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例:“在上课前问学生:什么叫有理数?”“三角形按角分为几类?”等问题,并不是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而是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的复述一遍,这样是不能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设计巧妙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思维的课堂,从而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
以旧引新是一种重要的教法和学法,在以旧引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疑问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多边形内角和时,可以先提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回顾求四边形内角和时采用的连接四边形一条对角线得到两个三角形,从而求出其内角和为360°的方法。并提出能不能得到启示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线能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很容易的得出n边形内角和为(n-2)×180°。从四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的求法,引导学生将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題予以解决。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欲望,才能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有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例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时,教师出示三根木棒问:“以这三根木棒为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吗?”(学生答“能”),接着换其中的一根,使其中两根长度之和不大于第三根的长度,学生就能发现这时不能构成三角形,便继续提问:“为什么有的三根木棒能构成三角形,有的则不能呢?”由此引入新课,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好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有可能自觉主动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可见它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但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有它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疑是学的开始,趣是持续的动力。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以唤起动力,激发兴趣,因此,创设情境要突出激发兴趣,激起疑问,其中选好新旧知识连接点和问题思考角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疑问的关键。
2.创设问题情境要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
3.既要设置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动脑和努力力所能及的问题,又要考虑创设的问题要适应问题情境,达到促进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探索,从而使其思维能力受到有益的训练,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把所学的数学和知识得以掌握和拓展,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问题的科学性,出现问题的技巧性,掌握在老师手中,教师能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展示问题,就能为学生解决问题铺一条平坦大道。学生沿着老师的引导思维下去,直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学生完全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和成功感,这样就能很轻松的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