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毕巧林的重新解读

2014-05-30 04:52张悦
2014年47期
关键词:宿命论

张悦

摘要:毕巧林是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主要人物。他不仅是自然人,同时也具有封建主义教条的一系列恶习。他是个天资聪颖,有教养而且有阅历的年轻人,他有很大的成功机会,但是最终却什么都没得到,因此苦闷彷徨。毕巧林的悲剧因素在于什么呢?数千个读者有千种推论,但永远不会是唯一的,可以回避的。甚至在今天关于毕巧林的讨论还在不断地继续。对于读者来说,掌握一定的关于主人公的悲剧因素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更好的对自己进行定位,做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关键词:毕巧林;宿命论;利己主义者

毕巧林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上流社会青年的代表,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形象被塑造成一个典型的同时代人的代表,作者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毕巧林是一个富有的,天才的,很有智慧的,意志坚强的人,他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运用这些力量。他对生活和人们感到失望,鄙视他们。他把自己不好的方面归结于周围环境和人们对他的影响,认为是周围的环境摧残了他。关于自己的童年,他说道:“所有人都看到了我脸上本来不存在的不好的特征,后来真的出现了。我很朴素,别人却指责我说狡猾:我变得守口如瓶,不愿与人谈及自己的想法”。为此,他报复那些人,通过毁灭别人的幻想,破坏别人的幸福来带给自己满足。这就是他,然而,他把自己的错误全部归咎于命运:“他说过很多次,自己扮演者命运手中斧头的角色”。尽管他很冷漠,失落,但是他始终寻找变化和斗争;尽管冷漠不是他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内心空虚:总是在尝试着弄清楚自己的行为,分析自己的思想和过去。

别林斯基第一次赞扬了毕巧林,在他身上看到了当代的批判精神。他为毕巧林辩护,预言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延续了别林斯基的传统,认为毕巧林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内心,坚强意志的当代人。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对毕巧林的评价分为两大阵营:一些人认为毕巧林是一个天才,有个性,被贵族教育摧残的人,另一些人认为,毕巧林是不道德的,甚至是庸俗的。反民主主义批评家对毕巧林给予了负面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空虚的人,与俄罗斯的生活的精神相背离的。

《当代英雄》有理由不仅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小说,而且也被认为是哲学道德小说。在小说的所有篇章中都这样或那样地研究了哲学道德方面的问题,研究了自由意志、结果的必然性和个人命运的问题。但是只有在最后一部分才展开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整个小说以《宿命论者》这一章结束。

宿命主义者是指相信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的結果都具有必然性,命运、劫数的不可避免性的人。在当代这种被重新审视的精神中,毕巧林试图解决人的命运是由更高级的意志决定的还是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然后遵循这些规则这一问题。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毕巧林三次证明了人的命运的必然性结果。军官乌里奇和主人公进行了大胆的打赌,尽管枪里装了子弹,但是他在决斗中没有开枪。后来乌里奇终究死在了一个喝醉的哥萨克军官的手里,毕巧林对此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已经在他和乌里奇有争议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乌里奇脸上带有“死亡的气息”。最后毕巧林自己使杀死乌里奇的那个杀人凶手放下了枪。毕巧林说,“我的头脑中闪现出了一个奇特的想法:像乌里奇一样,我想体验一下命运”。

“当代英雄”和作家自己对这个复杂问题的回答是怎样的?毕巧林得出的结论是:“我喜欢质疑一切:这种想法并没有影响我性格上的雷厉风行;相反,一旦涉及到我,我都会勇往直前,尽管不知道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可以看得出,最后遭受了失败的宿命主义者变成了自己的对立面。如果他愿意承认人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话,那么他根本就没有做事情的积极性:在毕巧林看来,人只不过是命运手中的卑贱的玩具而已。

莱蒙托夫对这样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对这些当时困扰哲学家的问题做出明确而简单的回答。似乎在小说的最后并没有解决命运问题。但是,实际上,莱蒙托夫已经指出了解决方法:认为存在命中注定这样想法的主人公在任何情况下更喜欢表现的像被赐予自由意志的人一样。

毕巧林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莱蒙托夫对毕巧林从心理上进行了深刻分析。眼睛闪现着耀眼的但是冷漠的光芒,有着敏锐和复杂的目光,带有皱纹的高贵的额头,纤细的手指,神经质的虚弱的躯体—所有这些外部特征都表明了毕巧林心理的复杂性、知识分子具有的才华和意志力以及邪恶的力量。从他冷漠而又平静的目光中,不能看到他内心的热情。毕巧林对其他人都很冷漠,对自己感到失落,内心空虚。他有着渴望参加社会活动和追求自由的愿望:“我愿意为一切做出牺牲,但是不能出卖我的自由”。毕巧林因多才多艺,拥有渊博的文学、科学、哲学领域的知识而显得出类拔萃。但是他的这些优点并没有得到发展。上流社会精神上的空虚改变和阻碍了他的前途,歪曲了精神面貌,降低了他生活的积极性。毕巧林失去了美好的目标,变成了一个冷漠的,残忍的,专横的利己主义者,感到孤独并憎恨自己。他身上表现出一种邪恶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力量,只能带给人们痛苦和不幸。人类的幸福对毕巧林来说就是一种所谓的自豪感。他把仅跟自己相关的人的痛苦和幸福看作是支持其内心力量的粮食。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出于心血来潮的情况下,毕巧林把贝拉从亲人旁边抢走并杀了她,并且狠狠地侮辱了马克西梅奇,捣毁了走私贩们的老巢,破坏了维拉家庭的平静,粗鲁地践踏了梅丽的爱情和尊严。毕巧林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干什么,把自己的力量和内心的热情都消耗在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他处在一个悲惨的境地,有着悲惨的命运,周围的现实以及他所固有的个人主义和怀疑主义都无法让他满足,对一切都不再相信,怀疑折磨着他。他渴望一个有意义的,有社会目的的事情,但是在他周围的环境中没有找到这样的事情。毕巧林是一个痛苦的、身不由己的利己主义者。

总之,毕巧林是一个迷失了自己的人。与自己生活的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的鲜明代表,但又无法想象另一种生活,对此感到备受折磨,因此,可以把他和奥涅金相提并论。毕巧林是一个勇敢的,优秀的,志辉的,积极的,有才华的人,他的行为可以证明这些。例如,在《贝拉》中,难道一个没有这些美好品质的男人能经历命运为其设置的各种障碍,最终偷走了一个姑娘的芳心。但是毕巧林破坏了那些与贝拉很亲近的人的生活,使一个贫穷的,质朴的姑娘为他而死。在塔曼,他破坏了四个走私贩的生活。这一切把毕巧林刻画成了一个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但是,如果从第三者的角度看,他不是故意做这些的,仅仅是他对生活感到无聊,在寻找使他获得存在感的事情。毕巧林没有生活目标。他不相信长久的爱情,由此一次又一次的给那些他认识的,爱着的,和爱着他的姑娘们带来了不幸。毕巧林不让自己娶某一个姑娘,因为那样的话他必须做出选择,或者脱离他所生活的上层社会。但是我们认为,毕巧林在他那个时代是一个的进步的人。要知道,带给别人不幸那不是他的错,是他所出生和成长的社会把他变成那样的。我们一边同情他,一边又指责他。同情他,是因为他是一个超前的,勇敢的,智慧的,有才华的,积极的人。而谴责他,是因为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不能够离开那个他所鄙视的社会。(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

猜你喜欢
宿命论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浅谈托马斯?哈代小说中的宿命论
东野圭吾小说中的宿命论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王蒙的评点看《红楼梦》的小说之道
失落的存在
《天边外》中自然主义的解读
宿命论角度《远离尘嚣》女主角的分析
浅谈《无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对悲观宿命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