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压榨菜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

2014-05-30 10:48:04丁彩梅郑栋
中外食品工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脱酸脱胶脱色

丁彩梅 郑栋

摘要:主要以土法压榨菜籽油为原料,研究了脱胶过程中油初温、磷酸添加量、水添加量和搅拌时间4个单因素对菜籽油脱胶的影响;脱酸过程中超量碱的添加量、终温控制,洗涤用水3个因素对脱酸的影响;脱色过程中活性炭与白土混合的比例、脱色温度、脱色时间3个因素对脱色的影响。得到最佳脱胶工艺条件为:油初温60℃、磷酸添加量0.25%、水添加量3%、搅拌时间25min;最佳脱酸工艺条件为:超量碱的添加量0.25%、终温控制55℃、洗涤用水15%;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与白土混合的比例1/10、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20min。

关键词:土法压榨菜籽油 脱胶 脱酸 脱色

中图分类号:TS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8-0017-03

菜籽油是我国的主要食用油,菜籽油除主要含有甘油三酯外,还含有甾醇、生育酚、磷脂、色素、游离脂肪酸等微量物质[1]。大部分农村人都有食用菜籽油的传统,每到5月油菜丰收的时节,人们都刚收获的菜籽压榨后得到新鲜菜籽油实用。目前,大部分的小型榨油作坊一般采取的土法压榨方法,土法压榨的菜籽油吃起来特别香,但是这种土法压榨的菜籽油中含有一些胶溶性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磷脂,蛋白质,粘液物等。这些物质的存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本文对某一土法压榨的菜籽油进行检测和精炼研究,为土法压榨精炼工艺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土法压榨菜籽油的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土法压榨菜籽油:取自某小型菜籽油厂

无水乙醇、丙酮、硫代硫酸钠、重铬酸钾、氢氧化钠、邻苯二甲酸氢钾、冰乙酸、氯仿、硫酸、盐酸、酚酞、磷酸、活性白土、活性炭、碘化钾、石油醚、淀粉等均为AR级。

1.2 主要仪器

恒温水浴磁力搅拌器:金坛市医疗仪器厂;电热恒温干燥鼓风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医疗仪器厂;电子分析天平:上海越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上海良平仪器仪表有限公司;722可见分光光度计:天津市普瑞斯仪器有限公司;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3 方法

1.3.1 对初榨菜籽油和精炼后的菜籽油的各项指标测定

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参照GBT 5528-2008;不溶性杂质的测定:参照GBT 5529-1985;酸值的测定: GBT 5530-2005;过氧化值的测定:参照GBT5538-2005 ISO3960-2001;磷脂含量的测定:参照GBT 5537-2008;菜籽油质量的判定:参照GB 1536—2004[2]。

1.3.2 油脂的脱胶

先对菜籽油进行初处理,对油脂进行抽滤,除去其中的杂质。对经过上述处理的菜籽油加热到60℃附近,加入0.1~0.5%的磷酸,搅拌均匀后加入1~5%的水,快速搅拌20min左右,使磷脂水化,静置后离心。然后取上清液再测定它们的磷含量[3-6]。

1.3.3 油脂的脱酸

以脱胶以后的油作为脱酸的原料油,控制初温在30℃,加入超碱量0.2%左右,然后边搅拌边升温,慢慢升至终温60℃左右,直到出现明显絮状沉淀,然后保温静置4h以上,离心,取上清液,将油加热到85℃以上,用油重15%左右的微沸清水搅拌水洗3次,过程中防止乳化。然后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测其的酸值[7-8]。

1.3.4 油脂的脱色

以上述脱胶且脱酸后的油作为原料油进行脱色,向油中加入3%的混合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然后搅拌均匀,控制在高温并且搅拌下脱色20min左右。对脱色油进行抽滤,在波长535nm处测定其吸光度,再由吸光值换算成相应的色度[9]。

2 结果与讨论

2.1 菜籽原油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

由表1可知使用的土法压榨菜籽油:具有菜籽原油的固有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水分及挥发物为0.17%;不溶性杂质0.16%;酸值为3.69mg/g;过氧化值为 1.63mmol/kg。其结果完全符合菜籽原油的质量标准。

2.2 脱胶

对油的初温、磷酸添加量、加水量、搅拌时间四个因素采用正交实验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油脂脱胶的工艺条件,因素水平见表2,正交实验结果见表3。

表3结果表明:油初温对脱胶的影响最大,温度较低时油的黏度较高,不利于油和酸的混合接触,温度较高时,可能已凝聚的胶质会在高于凝聚临界点温度下重新分散,合适的温度可以让油保持一定的黏度,有利于磷脂的吸水和分離,也有助于接下来步骤中保持油的品质;磷酸添加量对脱胶的影响次之,磷酸添加不够,则除去的磷脂不够完全,而油中的磷脂金属复合物必须用酸除去,当添加磷酸过多时,脱酸效果没有增加反而增加了磷酸的浪费,最重要的是在后续的加工中直接地增加了油的酸值,影响了其品质;水添加量影响再次之,加水量太少则磷脂水化不完全,加水量多了则易乳化,磷脂和油不易分离;搅拌时间影响最小,搅拌时间过短的话则会水化不完全,脱胶效果不够好,随着搅拌时间的增长,在高速的搅拌下,很容易产生乳化现象,磷脂较难分离。

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各因素的理论最佳水平组合为A2B2C2D1,该组未存在于表中,所以需要进行验证实验。验证实验即油初温为60℃、磷酸添加量0.25%、水添加量为3%、搅拌时间为25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脱胶得到的磷脂含量最低。

2.3 脱酸的实验结果

对脱酸过程中超碱量的添加、终温的控制、洗涤用水三个因素进行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以确定最佳的油脂脱酸的工艺条件,因素水平见表4,正交实验结果见表5。

表5结果表明:超碱量的添加对油脂酸度的影响最大。这个原理是显而易见的,油酸度过高则应该用碱去中和,在添加了理论碱的基础上再加入超量碱,因为在油升温和搅拌过程中油酸值会增加,若加入的量不够则会中和不完全,如加入量过大则油的皂化价会很高或油脂呈碱性。终温控制温度影响次之,让油控制在一定的温度下让絮状沉淀沉降,此沉淀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脱色效果,但油在控制温度越高,油的酸值也会相应增加。水洗用量影响较小,水量较少时清洗不完全,会导致油脂皂化价过高,加水量过多时易产生乳化现象。

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各因素的理论最佳水平组合为A3B1C2,但该组已经存在于表中,且表中实际最低值正好是为A3B1C2,实际和理论保持一致,所以不用再进行验证实验,即超碱量添加0.25%、终温控制55℃、洗涤用水15%,在此工艺条件下脱酸得到的酸值最低。

2.4 脱色的结果与分析

对脱色过程中不同活性炭和活性白土的混合比例、脱色温度,脱色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确定最佳的油脂脱色的工艺条件,因素水平见表6,正交实验结果见表7。

表7结果表明:脱色温度对脱色的影响最大。油脂存在可脱去色泽和无法脱去色泽,油脂本身的一些色泽可用活性炭和活性白土脱去,但是高温,与氧气接触和操作中产生的色泽却无法除去,当温度较低时,反应程度不够,脱色不完全;但当脱色温度过高时,高温会让油脂的产生不可脱去色泽,最终导致色泽加深。脱色时间影响次之,当脱色时间较少时脱色不够完全,当时间继续增加时,会因为油脂长时间的处于高温状态使其色泽加深,最后色度又会慢慢增加。活性炭和活性白土的比例影响较小,两者混合使用时的效果比单独使用好,合适比例时效果更好。

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各因素的理论最佳水平组合为A2B2C2,改组已经存在于表中,与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也保持一致,所以不用再进行实验验证。即活性炭和活性白土的比例为1/10、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为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脱色得到的油脂色度最低。

2.5 精炼后的菜籽油的质量分析

由表8可得到精炼油:水分及挥发物为0.02%符合一级油的标准;不溶性杂质为0.006%符合一级油的标准;酸值(KOH)为0.182符合一级油的标准;过氧化值为4.63mmol/kg符合一级油的标准;色度(红值)为2.99符合二级油的标准,在实验过程过由于条件原因,没有使用低温真空干燥等手段,在脱胶、脱酸、脱色和烘油过程中都在较高温度下进行,长时间的高温接触会使油的色泽加深,并且这一部分色泽无法用脱色剂除去,最后得到的油色度较高。过氧化值和酸度比实验初期或者中期都有上升,是因为在脱色和烘油的高温条件下,会使油本身的酸度和过氧化值升高。

3 结论

脱胶过程中最佳的脱胶工艺条件为:油初温60℃、磷酸添加量0.25%、水添加量3%、搅拌时间25min;用以上脱胶后的油脂再进行脱酸,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量碱的添加量0.25%、终温控制55℃、洗涤用水15%;用脱酸后的油脂进行脱色,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与白土混合的比例1/10、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20min。通过本实验得到的精炼菜籽油基本符合优质成品油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虹.植物油脱胶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1992,17(增刊):127-137.

[2]刘旭红,楊红,李杨等.不同类食用油理化指标的测定[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11.

[3]何东平.油脂精炼和加工工艺学[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宋延模.浅析影响菜籽油脱胶效果的几点因素[J].四川粮油科技,1997(2).

[5]蒋晓菲,夏袁,金青哲.菜籽毛油酸法脱胶工艺条件的优化[J].中国油脂,2013,38(6):4-8.

[6]范兴龙.物理精炼中脱胶工艺的探讨[J].中国油脂,1998,23(1):31-32.

[7]沈雁青,陈如鸿,王水根.菜籽毛油物理精炼工艺[J].中国油脂,2007,27(1):27-28.

[8]谢丹,金青哲,王兴国.精炼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2,37(1):1-5.

[9]霍权恭,朱广飞,周展明.油脂色泽快速测定方法[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8,19(3):61-64.

猜你喜欢
脱酸脱胶脱色
脱胶微生物菌群与Dickeya dadantii DCE-01菌株的苎麻脱胶性能比较分析
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冷榨花生油酸法脱胶工艺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世界级的纸张脱酸技术
脱色速食海带丝的加工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稳定剂在苎麻氧化脱胶中的工艺优化
应用D301R树脂对西洋参果脱色工艺研究
特产研究(2014年4期)2014-04-10 12:54:18
玉米阮脱色用活性炭的筛选及其脱色工艺的优化
正交试验优化杏酱酶解液脱色工艺
食品科学(2013年6期)2013-03-11 1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