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碳酸饮料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014-05-30 11:15:13白绍飞刘冲
中外食品工业 2014年4期

白绍飞 刘冲

摘要:目的:对某碳酸饮料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检测检验、检查表与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为较重。用人单位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类(电焊烟尘、其他粉尘、活性炭尘等),毒物类(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氯气、盐酸、硫化氢、臭氧、氢氧化钠、氨、锰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碳等),物理因素(噪声与高温等)。部分作业岗位二氧化碳浓度、噪声强度超过国家限值要求。用人单位总体与设备布局、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结论: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生产工艺、设备和原辅材料不变,完善相关超标岗位防护设施并加强工人个体防护等前提下,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控,卫生安全生产可实现,职业卫生防治工作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关键词:碳酸饮料 职业病危害 检测检验 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8-0086-03

碳酸饮料俗称汽水,是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软饮料。碳酸饮料导致舌头的麻刺感源于其中的酸性物质——碳酸。该碳酸饮料制造企业以外购二氧化碳压力灌注的方式生产碳酸饮料。为了改进碳酸饮料工艺中的卫生安全工作,预防、控制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该企业于X年委托笔者单位对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4]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

1.2 评价范围

生产车间、水处理车间等工艺生产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环节。

1.3 评价内容

总体及设备布局合理性;工艺中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采取的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情况;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情况;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1.4 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检查表法与职业健康检查[5]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2 结果

2.1 企业概况

该碳酸饮料制造企业是大型中外合资饮料企业,年生产规模22×104t,拥有两条进口生产线和两条国产生产线。

2.2 主要生产工艺

水处理—水与辅料混合—加入基料—调配—冷却与碳酸化—过滤—灌装封盖—打码—暖瓶—膜包装—整箱检测—成品储存。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企业工艺生产中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其他粉尘、活性炭尘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氯气、盐酸、硫化氢、臭氧、氢氧化钠、氨、锰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碳等;噪声与高温等。

2.4 检测与分析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要求,根据生产工艺、危害因素的种类与危害程度等分别采样检测。

2.4.1 总粉尘与化学有害物质浓度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该企业有关工种在其作业场所接触总粉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氯气、臭氧、氢氧化钠、锰及其化合物、氨与盐酸的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灌注工接触二氧化碳的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其在灌注机作业地点接触二氧化碳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水处理巡检工接触二氧化碳的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超标原因:灌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进入工作场所,工作场所通风换气设备通风量不足,且工人工作时间较长。见表1。

2.4.2 物理因素测量结果

结果显示,该企业制冷巡检工、灌注工、加盖工、机修工和包装工接触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要求。噪声超标主要是因为在设备本身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强度较大,在生产灌注工段高压充气时气流产生噪声比较大。主要噪声强度大的工作地点/设备有生产车间灌注机、包转车间码垛机、热交换间空压机、制冷间制冷机、污水站风机和中水泵等处,其噪声主频率多集中在500Hz~4kHz范围内,属于中高频噪声。各作业点WBGT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见表2。

2.5 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

该企业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综合考虑了总体规划、环保和职业卫生等要求。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相关要求。

2.6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

该企业所选设备较为先进,卫生防护设施较为齐全,运转基本正常。其噪声防护措施及效果尚未完全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的要求。

2.7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

通过现场调查与检测,该企业生产、生活建筑与辅助用室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2.8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该企业提供有劳保用品发放标准、发放及领用记录。通过现场调查,劳动者个体防护意识较好,能够按照要求佩戴防护用品。该单位为接触噪声工种配有3M防噪耳塞,其有效降噪值为19dB(A),该单位接触噪声工种接触噪声的8h等效声级最高值为87.8dB(A),小于19dB(A)+85dB(A)约104dB(A)的防护上限值,能够起到有效防护作用。综合分析认为该单位采取的职业病危害个人防护措施可行、有效。

2.9 职业健康检查与职业卫生管理

該企业2013年职业健康体检中有5名异常者与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相关。体检异常者企业已组织复查。体检中未发现的职业禁忌证人员。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健康教育等工作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目前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良好。

3 讨论

3.1 主要问题

二氧化碳检测合格率为20%,噪声检测合格率为50%。说明目前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还不能完全控制噪声危害。

3.2 建议

对水处理车间软水加药口采取密闭措施;在灌装平台增设通风换气设施;进一步采取减振、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减少工人接触噪声危害时间;为灌注工、加盖工、机修工、包装工和制冷机巡检工选用防中高频防护耳塞或耳罩;在相关作业处增加照明设施或提高原有设施的亮度;进行液氨泄露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为劳动者(含临时工)缴纳工伤社会保险;在二氧化碳间门口补充噪声有害、戴护耳器,制冷车间门口补充噪声有害等警告、指令标识;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专项职业卫生培训。

3.3 总体评价

结合前文内容,该企业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生产工艺、设备和原辅材料不变,完善相关超标岗位的防护设施并加强个体防护等前提下,其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控,卫生安全生产可实现,职业卫生防治工作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参考文献

[1]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DB41/T 781-2013.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高源,蒋娣,李志春.某啤酒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53-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