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现象的成因探讨

2014-05-30 14:28阎红霞
2014年47期
关键词:同性恋成因

阎红霞

摘要:关于同性恋的成因一直未有定论。现在人们研究的方向主要有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会环境原因三大类。在同性恋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的今天,我们需要对其成因进行探索。明白同性恋的成因,将更好的让人们理解这一现象,让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更好的相处。本文将根据咨询个案总结,提出同性恋成因的模型,以期推动同性恋成因的探索。

关键词:同性恋;成因;同性恋模型

同性恋,作为人群中的少数,历史上就有案例,但一直不能为普遍接受。近年來,名人、明星“出柜”的越来越多,同性恋在国内也开始从秘密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不一,有的持反对、唾弃和不解的态度,有的持理解、接受和宽容的态度。那么同性恋者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同性恋的概念和分类,再做讨论。

一、同性恋的概念

我国学者把同性恋定义为:可存在于内隐的心理上或外显的行为之中,就是指向同性的,在思想中或实际行动中,更喜欢与同性发生关系的倾向。

二、同性恋的分类

有些研究将同性恋者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以下几类。

(一)从性格上分,同性恋分为主动性同性恋和被动性同性恋。

(二)从恋爱本质上分,分为精神性同性恋和实质性同性恋。

(三)从相对性来分,相对性同性恋和绝对性同性恋。

(四)根据可变性来分,可以分为代偿性同性恋、暂时性同性恋和境遇性同性恋。

三、同性恋研究概述

目前国内对同性恋的研究较少,主要受研究群体的隐蔽性的限制,不能对同性恋群体做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国内的研究多数基于国外的研究结论。对于同性恋成因一直未有定论。

研究方法上主要包括咨询个案分析,古籍文献研究,生理研究等。由于研究群体存在隐蔽性,排他性。研究方法也较少,样本代表性难以测定。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于三方面,包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有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论,社会方面主要是环境因素和情景因素等。

四、同性恋成因模型

基于对家庭咨询个案的分析,我认为同性恋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尤其父母亲代关系有着莫大的联系。家庭关系中父母的强弱对于子女的同性恋倾向有很深的影响。我们将性别,性别角色认同,代际关系三个因素,放入三维的立体模型中来讨论同性恋形成过程。

设X轴为性别轴,正方向为男,用正号+表示,负方向为女,用负号—表示。设Y轴为代际关系轴,正方向表示亲代,用正号+表示,负方向为子代,用负号—表示。设Z轴为性别角色认同,正方向表示性别角色认同为男,用正号+表示,负方向表示性别角色认同为女,用负号—表示。那么整个空间就分为八个部分。其中(x,y,z)=(+++)时,表示是(男性,亲代,性别角色认同为男),说明是一个正常的异性恋的父亲。当(x,y,z)=(—)时,表示(女性,子代,性别角色认同为女),说明是一个正常的异性恋的女儿。当(x,y,z)=(+—),表示是(男性,子代,性别角色认同为女),此时就表示是同性恋的儿子。于是八个空间就可以分别表示出异性恋和同性恋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

下面我们讨论正常的父亲母亲会不会影响子代,是子代产生同性恋的情况。正常的母亲的象限(x,y,z)=(-+-),就是(性别女,亲代,性别认同为女)这就是一个异性恋的母亲。父亲已经表示过了,是(+++)。先来说正常异性恋的儿子(x,y,z)=(+-+)表示(男性,子代,性别角色认同为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父母的关系,早期经验会影响儿子的性取向。也就是说父亲和母亲同时对儿子产生作用力,这个作用力的合力就影响Z轴,性别角色认同为正还是负。父亲的男子汉气质更多的影响儿子,或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渡过过程中,儿子因为感受到父亲的强大,害怕被阉割而开始认同父亲,那么此时父亲的作用力就大于母亲,在Z轴上就受父亲的影响更多的向Z轴的正方向发展,这样儿子的在Z轴上就表现为+。这是儿子的处于(x,y,z)=(+-+)这个象限,也就是性取向为正常的异性恋的男性,儿子。反之如果是没有正常的渡过俄狄浦斯情节,儿子对母亲的认同更多,那么母亲的作用力更大,在Z轴上,儿子就向负方向发展,表现为—此时儿子处于(x,y,z)=(+,-,-)这个象限,也就是,男性,子代,性别角色认同为女,此时就发展成为同性恋的儿子。同样的女儿的正常象限处于(x,y,z)=(—)。当父亲和母亲同时作用于女儿时,母亲的作用力大,安全的渡过阴茎嫉妒的时期,女儿不再将期望寄托于父亲,而是开始认同母亲时,这是母亲的作用力大于父亲,在Z轴上母亲向负方向,使女儿也向负方向发展,此时女儿为正常的异性恋的女儿。同样的,当父亲的作用力大于女儿的作用力时,女儿向Z轴的正方向发展,就表现为(x,y,z)=(—+)也就是女儿性别角色认同为男,成为同性恋的女儿。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父母对于子代的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影响了子代的同性恋或是异性恋的倾向。这里将性别角色认同作为同性恋倾向的关键评价要素。

它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性别角色认同是否为同性恋者必要且充分的条件。二,此模型可以表示主动的女性同性恋和被动的男性同性恋。虽然主动的女性同性恋和被动的男性同性恋被认为是更绝对的真性同性恋,但是对于主动的男性同性恋和被动的女性同性恋的形成,这个模型还不能很好的解释。

五、总结

本文将同性恋的成因放入三维的模型中进行探讨,对同性恋的成因从代际关系这个变量进行推测。局限在于这个模型仅限于推理,由于研究群体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还不能对于这个模型进行验证。对于同性恋的成因探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曼.“同性恋”研究文献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34-35.

[2]莫嫣.当代中国同性恋现象的分类及产生原因——基于伦理的视角[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42-44.

[3]杨书卷.什么决定我爱你[J].科技导报,2013,Z1;7.

[4]张书义.同性恋研究述要[J].天中学刊,2003,01:116-119.

猜你喜欢
同性恋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