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树斌
摘 要:传统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已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需要,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局面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价值体系;思想品德;创新
中图分类号:J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4-0006-05
思想品德植根于人的内心,以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为基础;又扎根于社会,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升华;思想品德的优劣或者思想品德达到什么境界,是一个社会成员安身立命或者治国安邦的重要依据,也是达成社会共识、统一民族精神、凝聚国家力量的内生动力。西方国家流传一句话:“什么信仰也没有的人,容易犯错误甚至犯罪”,这正是西方人自觉或不自觉信仰宗教的缘故。而作为无神论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中国,迄今为止,一直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策略和手段,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中国,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思想品德基础较好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素养、思想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熟、成业、成才,还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然而,在经济市场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全球大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疑也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生了很大的嬗变。尤其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理论型人才向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转变,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相对边缘化,其中大学生“道德滑坡”、“品质缺失”、“信仰迷茫”“人性泯灭”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社会现象。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迫切需要一种价值体系来整合教育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德、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迈向深水区,主流价值系统受到严峻挑战和冲击,大学生正置身于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中,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来看,更多的影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烙印,其主流是好的,但也呈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政治信仰淡薄
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上进,接受新生事物快,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但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多元化趋势,缺乏政治信仰力和判断力,立场不坚定。
2.缺乏斗志
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立志成才,但又不愿付出艰辛的努力,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知难而进的斗志,投机取巧、得过且过,动力不足,缺乏活力。
3.不愿助人
渴望友情,希望理解和沟通,但自闭、自私心理严重,不愿主动关心别人,
淡薄人际关系,集体荣誉感不强,对社会公益活动热情不高。
4.放任自由
思想上要求独立的意识很强,但在行为上,独立和自理的能力不够,他们不愿接受学校、家长的约束,喜欢我行我素、自由放任,自我中心主义泛滥,缺乏罪恶感和内疚感,脱离社会的个性化意识日趋明显。
5.追求享乐
趋于务实,讲究实效,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往往把经济活动中的交换原则运用到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上,漠视外在环境的存在,对社会与自然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体制机制、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卻滞后于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1.校思想品德教育理念陈旧,缺乏新意
教育者往往停留在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与灌输,加之教材建设滞后,让学生找不到自觉追寻幸福成长与内心和谐发展的源动力,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和厌烦情绪。
2.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单调、视野狭窄,落后于时代要求
教育者总是热衷于从理论到理论的分析,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避重就轻,甚至回避,使高校大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真理性产生怀疑,其效果只能事半功倍。
3.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过于机械化
往往不能与心理健康辅导、网络教育、党团管理、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后勤社会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无法将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整合,融入学生成长、成业、成才的全过程。
4.重视不够
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认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无足轻重,在学校专业评估中不像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技术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硬性指标,往往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得不到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因而难以深入开展。
5.工作被动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相对薄弱,往往滞后于现实,反应不够敏锐、措施不够得力、效果不够明显。尽管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但是,总体来说处于消防式的被动状态。
6.精力不集中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平时辅导员队伍着重事务性管理和专业课教育,忽略自身的业务培训,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品德教育。再加上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缺乏,流失和精神懈怠现象严重,影响他们实际作用的发挥。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变化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重组和建构,发挥“立德树人”的强大育人功能,努力開创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坚守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奠定思想基础。
二、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
针对改革开放新形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和重大决策,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供理论指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党的十八大将公民道德素质设定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重点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全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三个倡导”,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功能标准的同时,应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层面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以整合教育功能的形式探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内化为社会行动,才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些创新重点体现在:
1.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性质与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改革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和支流,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探寻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规律。为此高校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进一步整合教育功能、完善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理念、理清教育思路、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功能,挖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
2.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本质上要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确立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心、理解、尊重和服务好每一位大学生,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同时实行分层分类指导,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动力所在。
3.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行动遵循的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整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教育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效地配置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种资源,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协调运作,形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我们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真正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网络教育、科研工作、校内外实习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而有力地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与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强大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行业技能和人格魅力,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身价值。
4.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方法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是指在塑造大学生品格、转变大学生思想和提高大学生觉悟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手段、办法和途径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任务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为统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进行功能整合,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要求既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又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继承优良传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既要统筹课内课外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又要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强大功能;既要统筹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作用,又要统筹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交友、情感、心理等各种思想问题,又要统筹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实际问题;既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运行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域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思维来全面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搭建课堂教学、辅导员管理、网絡教育、科研工作、校内外实习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整合的平台,着力构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部新型管理体制和外部发展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结合每所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实际,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技能为重点,构建有利于大学生人格成长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推进思想道德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育手段改进,形成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优质的育人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把握时代脉搏,立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开辟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新途径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对技术技能型、应用型高校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使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我国改革与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标准与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本质要求、重要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育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整合课堂教学、网络教育、科研工作、校内外实习实训、校园环境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优质资源,形成完善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使学生终身受益。
2.研判主流意识形态,践行核心价值体系,探索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新经验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迈向深水区,主流价值系统受到严峻挑战和冲击,中华道德体系改革没有完成,人们的思想境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旨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思想道德教育的先进经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观念、工作思路和制度措施上来,搭建课堂教学、辅导员管理、网络教育、科研工作、校内外实习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整合的平台,着力构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部新型管理体制和外部发展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分析教育教学规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创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新方法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传承科学文化知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思想道德状况与水平不仅影响其个人成长和人生态度,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进一步整合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通过多种形式与载体,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模式,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追求健康、科学的精神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观察力、认识力、判断力和践行力,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4.引领先进文化,建构和谐校园,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新水平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号召全国人民要坚守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理想只有在先进文化的指引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软实力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任务,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水平,为建构和谐校园、引领中华民族早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做出理论上与实践上的贡献。
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独特视角,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判,探索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本质要求、重要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育途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整合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网络教育、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校园环境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优质资源,发挥思想品德育人的强大功效,从而形成高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新理念、新思维、新内容、新方法,逐步实现高校大学生“四个面向”的道德教育与实践(即面向个人道德伦理能力的行为规范教育、面向社会互动协同能力的公共责任教育、面向传统与未来发展整合能力的历史使命教育、面向全球化背景下解决区域和国际问题能力的和平发展教育),为培养更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恩远.高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2(3).
[2] 孔练光.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4).
[3] 李旭.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3).
[4] 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卷2)[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6.
[5] 曹群英.老子“贵柔”思想对高校管理的现代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23).
[6] 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N].人民日报 北京 2005-6-6.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o longer meet the need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start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problems, explore a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lead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work for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reference.
Key word:Value system; mor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