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训练、出国访问、护渔护航……随着中国海军逐渐走向“深蓝”,远洋航行已经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在长时间的海上生活中,保障官兵饮食是维持部队战斗力的基础,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吃好就必须保证食材的足量和新鲜,而不易储存的蔬菜如何保鲜则一直是困扰各国海军的大问题。
远洋食材:从罐头食品到“速冻菜” 前不久,某舰艇部队研制开发了120余种适合舰艇部队官兵食用的常温集体食品、速冻集体食品、鲜冻集体食品等新型成品半成品食品,这些食品经过简单加热和烹调后就可以食用。
事实上,我国海军远航食品并非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产品,早在1960年由海军医学研究所研发的海军第一代潜艇远航食品就已经装备部队。当时的潜艇远航食品专指常规潜艇远航食品,仅满足于让潜艇兵“吃饱”。从1962年到1995年,潜艇远航食品先后经过5次改进,较好地解决了潜艇兵“吃好”的问题,实现了由单纯供应罐头食品,到罐头食品与生鲜食品相结合供应的转变。经过一系列探索性试验之后,1988年,水面舰艇远航食品正式定型生产。
1997年我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拉美四国时,一改以往蔬菜储备只能维持10天左右的状况,各种新鲜蔬菜、保鲜菜足足供应了一个半月,这引起国内外航海界的关注。所谓“保鲜菜”,就是经过清洗、烫漂、速冻等技术加工的“速冻菜”,可储存很长时间。而在出现这些新技术之前,舰艇如果不进行靠岸补给,蔬菜最长保鲜半个月,半个月以后叶菜就不能再吃了,于是开始吃土豆、萝卜等比较容易存放的食品。但一个月之后,土豆萝卜也没有了,就只能吃压缩的桶装食品。
舰上烹饪:蒸煮拌烤取代煎炸烹炒 土豆牛肉、笋干烧肉、蒜泥生菜、清炒包菜……这就是2009年海军第12批亚丁灣护航编队的官兵们的食谱。根据随行保障的东海舰队后勤部助理员传回的菜单,每顿六菜一汤,一周之内不重样,新鲜蔬菜比例大幅上升是这次护航在后勤保障上的一大特色。
其实在技术上解决远洋食品的保鲜问题只是解决“吃饭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舰船上如何做饭更是一个技术活。据了解,为了抵御风浪对炒菜的影响,炊事员们只能一手把住扶手,一手炒菜做饭,但遇到恶劣海况,锅里的油也会飞溅出来,非常危险。
目前,在一些现代化的海军舰艇厨房,炒菜用的大锅都被一些直径约1米的立式圆筒取代,这种圆筒叫慢热式蒸锅,按设计主要是烹调加工西餐的,但在舰艇上依靠这个蒸锅能做150多种中西菜肴和面点,煎炸烹炒的菜少了,蒸煮拌烤的菜多了,出海训练遇到大风浪,就可以利用蒸锅制作简捷可口的西餐。
垃圾处理:潜艇扔饭菜垃圾易酿灾难 尽管1997年中国海军编队出访拉美,让航海界对中国海军的食品保障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但当舰船抵达美国港口圣迭戈后,当地环境保护法要求来访的外国船只不能在港排污,否则将被驱逐出境。为了防止做饭时油水滴入海中,舰船在圣迭戈停靠期间,停火不做饭。一连四五天,舰员们只能吃方便面和罐头食品。后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制出了新型远航食品,但舰船的厨余垃圾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过去,海军舰艇部队在远航训练期间,要把用餐过后的餐厨垃圾堆积在一起,返回军港时再作处理。现在处理厨余垃圾也有了专门的设备——舰用餐厨垃圾处理装置。这种装置比立式冰箱稍宽一点,可放置在厨房的任何角落。餐厨垃圾放进去后,通过粉碎、脱水和烘干,污水被排进船底污水舱,干货经过微波干燥、消毒灭菌,变成无色无味的粉末,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存放3个月。以30公斤的餐厨垃圾为例,经过这种装置处理,最后只剩下2.5公斤左右的干粉,满足了舰艇远航需要,并且符合出访别国时的环保要求。
对于潜艇部队来说,垃圾更要精心保存。剩菜剩饭之类的“湿垃圾”经粉碎机捣烂后,存进一个特制的大罐里,等到条件合适再排到海里。但在敌情复杂时,只能暂时储存在艇内,实在装不下了,便用塑料袋把垃圾装起来,放进原本装食品的冰箱冷冻。这样做是因为在敌情背景复杂的海域,垃圾处理不好,丢弃时就会暴露潜艇行踪而给全艇带来灾难。?笪(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