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巧琼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精准定位决定着课堂效率,精准的教学目标能使课堂教学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拟定要考虑到全面性、适当性和符合实际性,有利于克服教学工作和考试命题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比较准确的、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全面;适当;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风向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要求。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是教学评价中,教学目标都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始终引导教与学的开展。
数学教学目标的拟订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有了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碰见以下的问题: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目标内容表述不准确,内容脱离现实,没有可操作性,上课时与备课书写的目标大相径庭,以致目标难以落实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来拟定教学目标,而是简单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或是一些所谓名师教学设计等备课资料。因此他所拟定出来的教学目标就缺乏全面性、实效性以及针对性,教学目标自然而然也成了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美丽装饰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失去基准和方向,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全面
新课程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并行提出,形成了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拟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还要考虑如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能力目标,同时还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态度的教育。新课程提出,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舍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紧密结合,要求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即不仅要考虑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还要考虑需要发展哪些能力,更要考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经历一个由会到不会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情感态度,这样才是一节完整的教学目标。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1)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2)通过测量圆的周长,探索圆周率、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这几个教学目标的拟定,是以教养目标为主线,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力得以发展,同时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感受数学的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得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二、教学目标的拟定要适当
适当拟定教学目标是取得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又或者主次不清,都会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某老师在上五年级数学“轴对称”这一内容时,他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画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从教科书编排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知对称,通过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对于画出对称图形显然超越了教材的要求,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的教学目标增大了教学容量,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拟定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好度,将其修改为“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目标表述将更加符合编者的意图。
三、教学目标的拟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事实表明,有效的教学目标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是“学的目标”与“教的目标”的有机统一,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身心发生变化的描述,是对学生将会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筹划。美国学者克拉克所这样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因此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情况是拟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前提。
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通过课前调查、分析等确定一个班级的课时教学目标,对起点比较高、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班级可以适度提升目标。反之,教学目标就要适度下调。即使在同一班级,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能力等不同情况,为所有的学生制订统一的目标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吃不了”。因此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应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学生,应体现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比较慢的,教师不能因此剝夺他们的学习权利,在教学目标的拟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时,全班学生理解了最大公因数的含义。部分学生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部分学生则在一一列举方法的基础上,发现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最大公因数是最小的那个数,两个数是互为质数关系时,最大公因数是1。通过这些方法很快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总之,教学目标的拟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总之,一个课时教学目标的成功拟定,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大幅度提升课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