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初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思潮碰撞与交融,众多美术革命家提倡学习西方艺术观念,甚至要求“全盘西化”。我们学习和领悟西方艺术观念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西方艺术观念”竟然是中国古代画论中早就提出的艺术思想,由此可见,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亦受东方艺术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与确立。
关键词:中国画论 西方艺术观念 具象 抽象
一、西方艺术观念影响下的中国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思潮的碰撞、交融,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康有为是较早提倡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有识之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走上了海外流亡的道路,当他有幸见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时,惊呆于这些写实技法作品面前。康老不禁长叹道:“我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这些作品乃文艺复兴三杰之作,康老提倡:“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康有为的中国画“变法”是中国画走向改变革的标志。[1]到了“五四”时期,美术革命家陈独秀提出:“要改良中国画,一定要采用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这时中国人开始自觉接受西方艺术影响,也开始否定中国绘画传统。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打倒王画”的口号,向传统宣战:“像这样盲目崇拜偶像,若打不倒,是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
在陈独秀美术革命之后的几十年,中国画坛出现诸多改良中国画新论的潮流,如成立“决澜社”画会、庞熏琴和卫天霖提倡“全面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和观念”、林风眠主张“调和东西方艺术”、徐悲鸿提议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革,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造化而已。
到了20世纪末,西方艺术把中国画旋进了涡流之中。80年代中后期,面对西方艺术的侵占,中国一些激进的艺术家思想简单,像一群饥饿的野狼,只顾填饱肚子,从蒙德里安到康定斯基,从达达主义到波普新潮,一切消化了再谈。盲目崇拜于西方艺术,对自己民族艺术的贬低与排斥,导致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李小山发表了“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这一观点。
二、东方艺术影响下的西方
20世纪初,东方国家的一些艺术家向西方寻求新的艺术养分,而他们不知西方艺术家也在东方的艺术大树下得到滋养。到了21世纪,东方人对世界艺术史已逐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研究,原来我们一直向西方吸取所谓的“现代艺术观念”,竟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本是东方艺术影响下的产物。印象主义的出现被视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开端,印象派画家深受东方艺术观念的影响,进而慢慢偏离古典主义写实精神。印象派大师莫奈在世界博览会上参观时,第一次看到具有东方艺术情调的浮世绘作品,颇有感触:“它们以精致的趣味时时叫我喜欢,我赞同他们的美学原则中的暗示,它利用一个阴影引起实在感,利用一个片断引起整体感。”[2]印象派画家正是借助于东方美学原则的“暗示”来创造他们的新艺术的。在以前西方人一直尊奉着从希腊沿袭下来的“再现自然”的艺术信条,古典写实绘画形成了一种规律化的程式,把一些艺术家束缚于一个空间内,他们在东方艺术中找到了同古典绘画相抗衡的艺术精神。西方古典绘画的终结正是东方艺术催化西方艺术的发展,也就慢慢形成印象派。鲁迅先生曾说过:“印象派的发生,受到了中国及日本绘画作品的影响。”
三、东西方的抽象、意象
“抽象绘画”与“超现实绘画”成为西方现代绘画两大主流,抽象绘画更是西方现代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画种,一些评论家把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称作“抽象画的时代”。[3]塞尚提出:“可以用几个图形来表现自然”之后,画家们便对抽象绘画进行各方面的分析,从拆解物体走向了几何图形,毕加索成为几个图形表现的大师,这便是立体主义。蒙德里安又将抽象详细到“冷抽象”;高更的“原始派”给予艺术家灵感,艺术家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点线面的色彩构成了他们的作品,进而走向了马蒂斯的野兽主义画派,最后康定斯基的“热抽象”来为大家总结。抽象绘画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离客观具象越来越远。
有些对中国画理解不深的理论家批评中国画一直抽象得不彻底,要想不被时代潮流淘汰,就必须向西方靠拢,彻底抛弃具象成分,这样才能绝处逢生。回顾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中国画其实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抽象绘画的画种。
在中国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尚书》中有“惟肖其画”的说法。韩非子也有“画鬼易,画犬难”之论,更有“落墨为蝇”一说,他们强调的都是“形似”的原则。当时人们还是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作为最高审美标准。然而,在东晋顾恺之的影响下,“传神论”盛行。绘画作品如果达到“传神”,即为上品。在宋朝文人画时期,苏东坡作诗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潇洒的写意绘画是画家们的追求。倪云林则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著名论点。多种画论提倡写意精神,走向写意是历史所趋。写意画的核心可以用白石老人精辟的观点来概括:“绘画作品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言简意赅,“不似”即为绘画中的抽象,而“似”专指客观中的具体物象。太似便俗气,不似又有糊弄人们的嫌疑。中国画的抽象不会超出欣赏者对具象的理解,而它又与极端抽象保持着距离,这就是中国画的高妙之处。
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说过:“很有必要往来游离于抽象和现实两条艺术道路之间,自由选择,因为以现实主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可增添你对生活、人类和地球的爱;以抽象主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会使你的个性获得解放,知觉变得敏锐。”[4]如果用这个西方观念对应中国画论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画家的绘画艺术思想一直在抽象和具象两者之间“往来游离”、“自由选择”的,中国画家才是具有兼容抽象和具象能力的大家。
四、中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的“表现自我”
“再现自然”的艺术是西方古典绘画,而“表现自我”的艺术则是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塞尚宣称:“人们不需要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马蒂斯说:“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当我们还在羡慕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时候,我们的祖辈画家早已将“表现自我”的艺术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质,源自古老的儒家和道家的哲学观念。“意在笔先”亦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精髓,用一个“意”字来主观表达自己的感情,中国画的核心和灵魂就是这个“意”字。唐代张彦远提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意思是说将“立意”置于骨气和形似之上,用笔则为表现“立意”的手段。在“意”和“笔”的关系上,明确提出“意在笔先”。清代画论家蒋和的绘画理论:“未落笔时先须立意,一幅之中有气、有笔、有景,种种具于胸中,到笔着纸时,直追出心中之画。”[5]“直追出胸中之画”一语道破了中国画家“表现自我”的艺术观念。
中国古代画家表现自我主观精神并没有像西方现代艺术那样走向极端,而西方现代艺术的自我表现往往离具体物象越来越远,让观赏者琢磨不透。中国古代画家没有绝对排斥摹写自然,而是将自我表现和客观再现完美和谐地融合到一起。羡慕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中国画家们需要对中国古代画论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精髓。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 陈世宁.西方美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注释:
[1] 代娜.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J].西南大学.2009.04.15
[2] 沃利斯,博尔顿,郭嘉.印象派艺术家与后印象派艺术家[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 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J].武汉理工大学,2005(05)
[4] 赫伯特·里德.让文化见鬼去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01.01
[5] 云浩.清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顾辉,广西艺术学院2012级中国美术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