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笔法浅析

2014-05-30 10:48:04周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猛龙笔锋横画

摘要:《张猛龙碑》是北魏书法中的精品,康有为评其为“正体变态之宗”。《张猛龙碑》是魏碑中的典型代表,在魏碑中属于中性书风的代表作,即不似《始始平公造像》中刀锋之感过甚,也非《郑文公碑》中圆润典雅,融入篆书笔意。《张猛龙碑》在笔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劲拔、纵逸雄强。用笔以方圆兼备,以方为主,方圆结合,变化自然。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包含了魏碑中的典型笔法与结构,所以,对于此碑的笔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魏碑的整体风格。

关键字:《张猛龙碑》 笔法

北魏《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中。

魏碑书体是楷书的一宗。书法形式,主要是石刻。它们以粗犷、豪放、雄健为主色调,给人们一种古朴茂实的美感。而且这些石刻多出于下层书匠之手,所以流于粗糙疏率,往往错字、别字很多,作者的姓名也多不可考。它在楷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在书法史上我们将北朝的石刻称为“北碑”。北碑流传最多的为魏碑,所以我们常称它为北魏书体。

《张猛龙碑》不像龙门造像记中之《魏灵藏》、《杨大眼》、《始平公造像》等几乎全用方笔,而是方圆并用,刚柔相济。《张猛龙碑》既有《龙门造像记》的刚劲、锐利,又有《郑文公碑》的稳健,其朴素和工巧并蓄的风貌,似乎以欲从龙门造像记中的粗犷随意中解脱而出。 对于《张猛龙碑》历来评价极高,清杨守敬于《平碑记》中称此碑:“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如此。”[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誉其“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2]

一、笔法:方棱分明,方圆兼备

魏碑中典型的用笔是方笔,和而不同,各具风采。《张猛龙碑》的方笔,棱角分明,干净利落,充满变化,很少在同一个字中雷同。《张猛龙碑》的笔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笔法主要基调是方圆兼备,以方笔为主。(2)少数字近方少圆,点画较为方博。(3)少数字近圆少方,点画以提为主,提中有顿。(4)部分字有行书笔意。

(一)点法

魏碑中的点画,凡点必侧,不是向左倾,就是向右倾,《张猛龙碑》中的点画,虽以方笔为主,但在点画的运用上,亦合乎“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的书法美学原则。

笔法特点以方点为典型,书写时,笔取侧势,切锋直下;

运笔动作:铺毫运行,经过挫、顿、捻等动作的合理运用,使各种点画或方峻凌厉,或圆聚有力。

《张猛龙碑》点画的具体形态大致可分为侧点、长点、正切点、反切点、垂点、竖点八种,但写法基本相同,以下试举两列,简单描述一下此碑中点画的写法。

“深”字三点是方笔点,第一点、第二点属于正切点,起笔右侧腕力向右下,接着转笔向左,在扭挫向上完成全点,第三点属于挑点笔势由下而上,横式起笔,提笔内旋,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清”字三点水和“深”字的三点截然不同,“深”字的三点近方而少圆,点画较为方博,而“清”字三点则是近圆而少方。因此,“清”字的上点逆入藏锋,然后提锋折笔终笔时逆方向将笔锋向上推回再收笔。中点也是藏锋入笔,然后略顿右下,驻笔后顿出点的形状,然后回锋向左上方收笔。最下一点,露锋入笔,由上而下,再转笔而上行,力量内敛,直至收笔。

(二)横

《张猛龙碑》的横画,以方横为主,亦有圆者。起笔有藏有露,变化多端,其基本写法为逆锋起笔向右折,竖下笔,截成方头,然后再往右行,行至末端稍提笔,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

笔法特点:横画起笔或圆或方,起笔角度多变;横画向右上方倾斜,呈俯仰之势;横画重叠,却各具姿态,无一雷同。

“辞”字:“舌”部首笔露锋竖切取侧势,然后捻管外旋,笔毫由侧锋转为中锋,至尾端提锋收笔。次笔,藏锋入笔,体态向右上方倾斜,方圆结合,中实内涵。“辛”部,横画较密集,长短横交错,用笔方法大同小异,但却通过粗细和体式的变化,安排的自然天成,妙趣盎然。

(三)竖

《张猛龙碑》中竖画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垂露,二是悬针。

笔法特点:笔锋先由下而上逆行,顿成方笔; 稍提笔,中锋向下运行,至末端顿笔,回锋向上收笔; 悬针与垂露的差别主要是收笔的动作,一是笔回,二是意回。

(四)撇

《张猛龙碑》中“撇”的形态有很多种,主要有短撇、长腰撇、竖撇、回锋撇等等。此碑的典型撇法是长撇,具有飘逸多姿、曲中尽美的特色。

笔法特点:起笔或方切或圆转,方圆富于变化;翻锋转入中锋行笔,略有弯意,笔意自然;至收笔处笔锋稍停,在向左强力撇出。

“郡”字叫长腰撇,横式起笔,顿笔后回锋向左下方撇出,中锋行笔,略为上仰,回锋收笔。

“修”字,撇画较多,各具风采。单人旁的第一笔,为短撇,从右侧方笔切入,然后提笔内旋,向右下方行笔,收笔果断利落。第二撇、第三撇气势上仰,与全字相呼应。

“府”字的左撇为回锋撇,撇画先起而后伏收笔随意,似上仰又似平钩,方峻硬朗。

“春”字的撇画,较方厚,逆锋先向右上,顿笔后回转笔锋向左下方撇出,要中锋行笔。 撇画较长,笔画富有变化,显得强而有力。

(五)捺

《张猛龙碑》中的捺画,笔势开张,书写时宜逆锋而入,出锋后铺毫右行并渐加重力度,其形态呈一波三折,其关键处是在笔锋行至捺根部位时,手指需自然地顺时针方向捻管,以调整笔毫全力撇出。《张猛龙碑》中的捺画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直捺,二是平捺,三是反捺。

笔法特点:起笔或藏于前一笔画之中,或切锋起笔; 捺画较平直,少弧度; 收笔形态多变,重按撇出,呈方切之态,或转笔回锋 向左上收笔,形方亦圆。

“大”字的捺画,为典型的直捺,逆锋先向左上,然后回锋向右下方中锋运行,至末端顿笔,蓄力铺毫捺出。

“之”字的捺画是平捺,竖切露锋起笔,著力过笔涩向右下,至尾端,笔尽势收,气势逆回有力。

“复”字的捺画,是反捺,其形呈弧势,折笔向右下方,然后回锋向左上方收笔。

(六)钩

《张猛龙碑》中钩法有很多种,但写法大致相同,只是在方向、长短和粗细上略有差异。书写方法为出钩前要蓄势,然后顺势捻管调锋剔出,力量凝聚在尖端,给人以键、锐之感。此碑的钩法大致分为左挑钩、竖搭钩、宝盖钩、竖折钩、戈钩、竖弯钩等。

笔法特点:形态多变,或方劲有力或呈外方内圆之态; 笔法丰富,或提或按,或抢或蹲,出钩方向也不尽相同。

“守”字包含的钩法有两种,一是宝盖钩,二是左挑钩。宝盖钩的写法为:先写横画,至横画尾端处驻笔,翻笔右下有逆转之势,最后,指腕齐力逆挫托出。左挑钩的写法为:横式起笔后逆笔用力下行,至竖画尾端处顿笔蓄力,翻管,指腕齐力挑出。

“氏”字的钩法也包含两种,一为竖搭钩,二位戈钩。竖搭钩的写法为:藏锋起笔,至竖画尾端处驻笔,然后抽笔逆左,方切右下成雄峻之势,最后向右上方逆行挑出。 戈钩的写法:其笔势向下倾斜,行笔方厚有力,至尾端处,轻顿,转笔向上,蓄势,向左提笔出钩,形成方角。

“光”字的钩法为竖折钩,这种钩法也是翻转的钩法。逆锋起笔,向下方徐徐送出,呈左弧之势,转笔处蓄力,笔势右行,由纵变横,至末端,翻毫出锋。

以上是对于《张猛龙碑》典型用笔的简要分析,通过对具体字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特点:一、典型方笔,棱角森然。《张猛龙碑》用笔沉着、痛快,结字险峻而富于变化。方笔以顿笔为主,笔画起止、转折处均呈方角,表达出一种凝重雄强的效果。二、左低右高,呈侧倚之势。就横画而言,左低右高,呈上斜状,打破了隶书横平竖直的规范,给字体结构以动的活力。

综上所述,可知《张猛龙碑》的用笔特征决定了该碑的内涵与外观,以方笔为主,方、折果敢迅疾,意趣横生,笔处棱角分明,笔画上表现了力的强度;气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亦用圆笔,圆笔凝重端稳,气势雄强,笔锋雄强敦厚,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在结体上是“结体精绝,变化无端”,《张猛龙碑》造型十分丰富,呈现各种的方形,多取纵势,内紧外松,尤如长枪大戟,天骨开张。在章法上布局自然,于整齐之中求变化,变化中归于庄和。此碑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今的书法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注释:

[1] 谢承仁.杨守敬集(全十三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652页-668页

[2] 黄简主.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48页-868页

作者简介:

周宇,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猛龙笔锋横画
一个动作写出笔锋
检察风云(2022年3期)2022-03-12 14:08:51
旋转&跳跃
名家笔锋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汉字对对碰(二)
多伦多猛龙强势崛起
NBA特刊(2018年22期)2018-07-13 05:20:00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八)
雕刻时光
大作文(2016年6期)2016-05-14 11:14:30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四)叠横不宜平行
写字大课堂
林书豪绝杀取六连胜
环球时报(2012-02-16)2012-02-16 11: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