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晓
摘 要: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生没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总结了培养学生查字典习惯的具体做法:第一,课前查字典,择字需典型,不宜过多;第二,课中用字典,常规要形成,细水长流;第三,竞赛查字典,形式要多样,品尝乐趣。此三点策略使学生逐渐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查字典;习惯培养
魏书生说:“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会受益终身!”《新华字典》就是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工具书。
一、现状透析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用《新华字典》,主要原因如下:
1.课前预习时,任务过重,丧失兴趣
很多老师教学生学会了查字典之后,将课前预习与查字典相结合,但缺乏精心的设计,随意布置,要求学生把所有的生字、新词都查一遍,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丧失了使用字典学习的兴趣。
2.课堂教学时,训练缺位,不成常规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与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别安排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的方法指导。当教材要求教会学生这两种查字法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有所涉及与指导。过了这个教学点,课堂上几乎见不到字典的踪影了。教师首先将字典“遗弃”了,更何况是学生呢!
3.教辅多样化,助长惰性,懒于动手
由于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这些资料很全面。他们把这些教辅书找来“依葫芦画瓢——照搬”,省时、省力。这些现成的资料养成了学生不动手查字典的懒惰习惯。
二、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现状分析,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应将低段作为训练的起步,切实做好指导和培养工作。
1.课前查字典,择字需典型,不宜过多
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就有“羞、遮、掩、躲、探、嫩、符、触、鹊”等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几个不常见的,较为生疏的字“羞、嫩、触”等作为查字典的内容。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查字典,进行音形义全方面的了解,直至识记,做到课前识字目标的达成。这样安排正是突出了查字典在平时学习中的常用性。
2.课中用字典,常规要形成,细水长流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初步掌握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还要引导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使用字典解决问题,指导他们自己去实践。
(1)于训练中,形成常规
例如,在教学二上古诗《回乡偶书》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借助字典知字义、明诗句、悟诗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效!当学生提出诗句中难理解的字词后,我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寻求答案。其中“鬓毛衰”的“衰”字是学生普遍存疑的,我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当堂解决,于是学生认真翻阅字典,查到“衰”字有事物发展转向微弱之义。如此文绉绉的解释,不易于学生理解,此时,我借助字理剖析“衰”字,并组词加以理解,便有了“人老了,两鬓头发花白”的意思,从而理解“衰”的意思。
(2)于矛盾处,巧妙解疑
比如,在学习《日月潭》一课中,我在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时,学生对“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一句中的“薄”的读音有了争议。我提议,何不借机问问字典?学生兴致一上来,纷纷拿起字典翻阅起来。当读音为báo时,有①跟“厚”相对,表示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较小的,如薄片;②感情冷淡,情义不深的,如待我不薄;③味道淡,如酒味很薄;④不肥沃,如土地薄。当读音为bó时,有①同bá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单薄、浅薄、厚古薄今等;②轻微,少,如薄酬;③不庄重,如轻薄;④看不起,轻视,慢待,如鄙薄、妄自菲薄;⑤迫近,如日薄西山;⑥姓。当读音为bò时,常见于“薄荷”一词。很明显,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很快排除了第三种读音bò,相持不下的是读báo?还是读bó?这时候,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读读句子,试着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那是“湖面上起了一层很少,很轻微的雾,一片朦胧。”有了句子的依托,语境的辅助,很快学生就将此处“薄”的义项确定为轻微,少,进而选择了bó的读音,学生心悅诚服。如此有理有据,比老师说的印象更加深刻。
(3)在拓展中,培养语感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字典,自己查阅,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在这“读书——查字典”的过程中日益提高,使阅读能力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3.竞赛查字典,形式要多样,品尝乐趣
学生仅会查字典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把查字典熟练成一种技能,形成一种习惯,才能受益无穷。为此,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查字典比赛,把查字典与比赛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技能,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比赛中获得肯定与激励。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努力。指导学生查字典,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培养学生勤于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