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丕甲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可见,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的题中之意,更是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农村公益性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益性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161-02
公益性文化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文化和服务。农村公益性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公益文化的重视,我国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农村公益性文化投入费用提高
随着国家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经费有了明显提高。全国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由2007年的198.96億元增至2011年的392.62亿元,年均增长了20%;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
(二)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强
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增加与更新是我国农村公益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表现。在国家文化惠民工程的推动下,截至2012年11月全国范围内已建成农家书屋60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34 139个,平均每站面积由2006年的277.01平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516.38平方米,增幅达86.4%;2012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基本实现每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这表明国家重视的增强与投入的加大,农民使用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机会也大幅上升,是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三)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形式更加多样
近年来,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在保留并发扬常态文化活动的同时不断有所创新。首先,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手段趋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表现突出,农村互联网及手机上网用户的大幅增加使得农村公益性文化传播手段更加现代化与多样化;其次,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类型更加多样,各种类型的文化节会、文艺团体不断兴起,以民俗特色节日为主体的文化活动更加蓬勃;再次,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涌现了众多受到广大农民喜爱的节目与活动,这些都体现出了农村公益性文化发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良好态势。
二、当前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公益性文化体系的建设,阻碍了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农民对公益文化的需求。
(一)融资渠道狭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公益文化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单一补贴,市场融资难见踪影,大大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步伐。虽然近年来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基层站点不断增加,覆盖面有所扩大,但其规模、效用仍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需求。农村文化设施由于长期经费投入的短缺,一方面新增设施与设备建设较少,可提供的服务有限,另一方面老旧设施、设备陈旧且无力修缮。这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既不能承载当代文化的发展需要又不能满足农民对于文化服务的强烈需求,从而制约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文化品位的提升。
(二)受商品文化冲击,边缘化现象突出
受商品文化的冲击,公益性文化边缘化倾向突出。随着农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而农村公益性文化内容单一、设备老旧、服务低下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在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的商品文化市场发展迅猛,农村商品文化消费规模日益增长。商品文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服务多样的特点使得农村成为其消费的新阵地。这就使得公益性文化发展空间愈加狭小,而被日益边缘化。
(三)地域发展不平衡,文化权益不均等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公益文化投入与发展的不均等,这使得东部农村与西部边远农村享受到的公益文化水平有较大差别。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农村,政府对公益文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多且社会力量作用突出。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且社会力量贡献薄弱。偏远农村享受公益性文化权益的弱势没有得到改变,甚至有些地区越拉越大。即使在同一地区,从郊区农村到偏远农村也呈现递减态势。位于城乡接合处的农村由于经济较偏远农村发达、离城市较近,其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较好。可见,我国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呈现不同地域间及相同地域不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四)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文化特色不突出
公益文化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缺失与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生命力。然而农村文化及管理人才的匮乏使得各地在推动公益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创新,不能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而是跟风建设,照搬模式,这就使得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呈现出同构性、特色不足、竞争力低下的特点,农村公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考验。
(五)专职人才缺失,受众群体萎缩
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围绕这一核心充分挖掘最贴近农民需要的特色公益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化文明、提升素养的目的。而农村公益文化管理从业人员兼职现象屡见不鲜,人员老化问题突出,加上基层干部往往对文化设施建设热情不高、办法不多,使得挖掘特色、发展公益成为空想。专职人员的数量缺失、素质低下导致公益文化服务效能低下,使得农村公益文化受众群体萎缩,严重制约了农村公益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我国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公益性文化理念宣传,扩大融资渠道
要改变投入单一、融资困难的现状,首先要消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大力宣传农村公益文化理念,使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明确公益文化对农村建设、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素养等各方面提升的重要作用。其次,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所必需的财政投入和基本保障。保证每一笔公益文化投入资金的到位与使用。再次,发动社会力量,扩大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加大面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的激励力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道农村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二)完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与文化产业形成良好互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改善文化消费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而且还通过改革扩大了公共财政以市场化形式购买服务产品的力度,对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小视的拉动作用。文化产业界则可以直接参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深化,在目前财政包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支配的文化产业领域之间必然出现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发展空间。这些“非政府”和“非营利”机构不仅起到了完善与补充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增加就业的作用。
(三)调整对农村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结构设计,促进农村公益文化均等化
推动农村公益性文化均等化势必要完善对农村公益性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结构设计。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对农村公益性文化的重视、投入的不平衡,从而各个地区之间农村公益性化发展也不平衡。要促进农村各地区、地域间的公益文化均等化,势必要积极地调整对农村公益性文化发展结构的设计,同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用宏观的手段来调控和引导公益性文化的发展,引导农村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农村公益性文化的均等化。
(四)增强文化创新力吸引力,提高民众参与性与自主性
增强农村公益文化吸引力不仅需要对其优秀形式进行继承,同样也需要创新。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认知方式中的乡土文化,要抓住当地的乡土文化,不断发掘地域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全面建设、有所侧重、突出特色来吸引民众。只有这样公益文化才能提升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鼓励农民群众在农闲及特色节日期间自编自创、自娱自乐,并通过精品节目巡演等方式,积极推动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增强农村公益性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健全文化体系服务指标,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健全农村公益文化体系服务指标,对已建成的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安全隐患等进行普查,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设备更新、添置,以及对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的奖励和评比。在此基础上形成整套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督察、通报、考核、奖惩等制度,同时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队伍建设,把人才吸引到基层农村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的定期岗位培训制度,强化对基层文化管理人员、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专业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制度,帮助指导基层群众自办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门献敏.城乡统筹语境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咸宁学院学报,2011(5).
[2]李桂红.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策略的新视角[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
[3]王东晓.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