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玲
摘 要:修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影响广远。传统修养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自主自强的民族精神。对于传统修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当代人们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关键词:修养;文化;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165-02
一、中国传统修养文化的渊源
古人曾说:“国有与立”,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修养主要在人们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实践领域中出现。中国古代既重视个人内在的心性修养,也顾及个人外在的仪表风度和形体的磨炼。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柔静的。其实,这是从表面上看问题。道家宣扬柔静,老子“贵柔”,周敦颐“主静”,这些观点固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应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孔子重视“刚”,它的生活态度是“为之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象传》提出“刚健”观念,赞扬刚健精神。《易传》倡导的“自强不息”。儒家的刚健思想与道家的柔静思想并行对峙。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和论述教育和道德教育问题时,无一不是首先着眼于修养和修养问题的解决,并以此为基础的。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人的道德思想表现进行评论时,也无不以有无修养为标准和依据。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道德、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并且把这三者融为一体。这就决定了修养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离开了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基线。儒家文化,之所以能植根于神州大地,与儒家在文化整合功能上所具有的容纳百川的巨大活力有关。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是儒学历史演变中的几个主要形态。儒学在历史上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又有自身之的规定性。无论哪一派儒学都重视道德的价值,强调道德修养与伦理教化,并以“圣人”这一理想人格作为努力的最高目标。孔、孟、荀,都以此自勉,并教育其学生,其核心内容是以德行为主体的自我完善。成为圣人,不仅是儒家,也是道家、法家的共同主张,不仅为历代帝王所提倡,也普遍为士大夫所憧憬和认同,成为众多仕人的处世哲学。
二、传统修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要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就必须深入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赋予其应有的历史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加以分析,取其精华,踢其糟粕,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对历史文化遗产,抱残守缺,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而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甚至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把我国悠久的文化斥之为历史积淀,视为沉重的负担,更是极其有害。时至今日,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用很大的精力研究中国文化。相比之下,我们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倒显得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离开了这片沃土,是不会有持久生命力的。一位德國学者在首届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上发言:“如果一个民族过于否定自己的传统,那么他就没有根了”。另一位外国朋友也对中国作家说,他不喜欢有人讲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中国文学只要面向世界就好了。这些国际友人的忠告值得我们好好想一想。如果抹杀了自己的民族传统,那么我们历史文化遗产中的许多有永久价值的东西就会湮没。从而必将造成中国人文化上,心理上的巨大空白,中国民族就不可能自尊、自信、自强,更谈不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之,祖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沃土,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养料之一。
修养理论的基础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总的智慧,是民族之魂。他既产生于封建王朝之前,也不因封建王朝的结束而结束。回顾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确实是人类精神的一个重要源泉;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天人和谐与大同学说又提供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中国哲学的源头既简洁又深邃,既干脆又无辞。如《八卦》,符号即一切。觉悟真理,接受真理,就像大自然春夏秋冬一样的坦诚而无知无觉。中国哲学是推天理、明人事的哲学。“推”就是觉悟,一种由人及天的觉悟。哲学源头时期的朴素现象与历史上的伟大盛世相对应。形成了令人万事向往的尧舜禹的理想天地,一个内圣外王的时代。一些学者认为,到了周朝,我国的文化和哲学现象已趋完善和繁荣。实际上,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完成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理想较为完整的思考。中国哲学形成于封建社会之前,不全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研究过中国哲学史上主要哲学家著作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自由、自然的哲学。自由平等各得其所,上悟天道,下达人理,一种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有人把“存天理,灭人欲”说成是奴役人,限制人发展的证据,把它视为封建文化的糟粕。其实不然,在人欲横流的情况下提出灭人欲,本身就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化现实的不满。今天,作为历史现象的封建制度已成陈迹,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哲学却方兴未艾。可以这样说,中国哲学,以及作为它的背景和基因的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国际上,西方哲学家在悄悄地以它为直接的参照体,检讨和修正自己的学说。海外华人只有将身心浸泡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洪流中,才会感到安宁。在国内拼命反对和诋毁它的人感到了它存在的坚定和威力,更多的认识在呼吁,中国人的头脑、中国人的信仰应该坚定地生长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土地上。
三、中国传统修养文化之于人生价值实现的教化
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观往往包含对庸俗价值观的批评和纠正。唐宋以来,有“福禄寿”三星之说。追求福、禄、寿,可以说是世俗的价值观。幸福、长寿确实是人应该追求的。这种世俗的价值观在汉晋唐宋明清时代持续不绝。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出也。贫与贱,世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儒者要区别“以其道得之”的富贵与“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后者是不足取的。
人是一种动物加文化的复合体。如果人体中所有的元素都提取出来制成生活用品,其价值不过百来块而已。人为什么会有价值?原因主要在两方面。其一,是在人的文化性上。人的本质在于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人。其二,是在人的社会性上。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人最具群体性,以致形成一种十分特殊的群体,即社会。人之所以具有追求人生价值的本性,原因人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但他自身是不能发展的,要依赖人的努力奋斗。人的努力奋斗就是追求人生价值。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决定于文化的发展。人是文化存在物,只要文化发展,总要追求自身的价值。此外,人生活在社会中,处在于其他人的多重交往中。正是社会的这种凝聚力决定了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有用性,即价值型。人的社会性既表现为人离不开社会,又表现为人生的乐趣与追求均存在于社会之中。立志做一个“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2]的人。能否在社会中显示自己的价值,已成为人们的社会追求。
人生价值的实现,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他既有人的自身素质又包括从前辈遗传基因中获得的生理代谢系统和神经系统承受外力的强度,即人的生存能力和认知能动力,也包括在社会教育下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超越生理应力限度的对环境的承受力,也有来自于人所处的环境。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主观条件,也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手段,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贡献。前者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合法权利的尊重,对个人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可能的满足;后者是指个人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其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首要的,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保证。单纯从个人内在需要出发,一味强调社会对个人需要与满足,强调个人价值,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或片面地从社会需要出发,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绝对化,将人的社会价值看作人生价值的全部含义,都是不妥当的。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是只主观努力。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其次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的文化知识,再次是具有健康的身体。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决定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保证。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社会制度,政府方针政策等等。人的主客观条件的关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统一的辩证观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了提高和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中国传统修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它启示人们即使在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也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迷失方向。运用正确的方法途径来完成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43.
[2]李金初.新的教育追求:探索并构建人生中心教育[J].人民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