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张敏 黄达
【关键词】心理护理围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255-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发展,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与护理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现在以人为中心、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化护理是围术期患者所需求的[1]。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经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基本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又称手术全期,此期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较普遍,主要原因有:对手术缺乏了解,怀疑手术效果,担心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害怕术中、术后疼痛难忍;担心发生并发症;害怕手术费用过高等等。这时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使患者顺利的通过手术和术后迅速的恢复,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
1、术前护理
1.1患者术前的心理反应:得知做手术的信息后,最常见病人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惧。他们对手术一是害怕引起难受的剧烈疼痛和痛苦;二是害怕手术会留下后遗症或造成残废,使自己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三是害怕手术或麻醉会发生意外而丧生。病人除了对手术本身的焦虑和恐惧外,还常常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感到忧虑,甚至产生悲观、绝望情绪。
1.2术前访视:国际手术室协会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责和职能之一。按照规定,手术室的护士于术前一天查阅病例,了解病情,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方法,术前三大常规,电解质,血糖,心肺功能和凝血机制等检查,皮试结果,既往史及术前讨论记录等,手术所需特殊器械,辅料及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急措施,对手术做到心中有数[2]。
1.3术前心理护理:从实际出发,提高自身素养,对患者表现的负性情绪给予理解,交流沟通时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向患者讲解麻醉方法及手术的过程,介绍手术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消除患者的顾虑,使其获得安全感。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教会患者减轻痛苦和不适的方法。
2、术中护理
2.1患者术中的心理反应: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情绪变化达到最高峰,极易造成血压升高,心率过快,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等情况的发生。
2.2术中心理护理:术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极其重要。首先,应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手术室内要整齐清洁,室内温在25~26℃,光线柔和,床单清洁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间内只摆一张手术床不宜几个手术床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手术室环境感到陌生,会加重紧张感。应由前一天访视的护士迎接其进入手术室,然后对其进行环境的介绍,这样患者情绪会得到一定的放松。其次,术中手术医师和护士不能闲谈嬉笑,尽量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应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如患者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发生意外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应对,不可惊慌失措,给患者造成紧张和恐惧[3]。第三,要保护患者的隐私,术中医护人员尽量不谈涉及患者隐私的话题。同时,术中可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营造舒适、放松的环境,可让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得到舒缓。
3、术后的心理护理
手术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加之急于知道手术效果及预后的情况。因此,术后的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术后患者从麻醉中醒来,但还不能自主活动,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护士应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对其进行鼓励安慰,告诉其手术进行的很顺利,并告知术后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介绍关于休息、饮食、功能锻炼等,并在恢复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心理动态变化进行观察,耐心听取患者意见及要求,尽可能的帮助其消除思想负担及顾虑,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更好的信任感,以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4]。
4、讨论
围手术期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可行的,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而且提高了手术病人的舒适度,降低了病人的痛苦,满足了病人的舒适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科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护理工作由过去的功能制护理逐步转向整体护理,要实施好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是关键。心理护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只有将心理护理工作规范、系统、科学地运用到整体护理工作中,才能有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发挥出最高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
參考文献
[1]邹艳云 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重要性研究 健康必读杂志,2011,7(7):139
[2]杨敬贤 心理护理在围术期的重要性 内蒙古中医药,2009,11:114-115
[3]杨海燕 老年性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心理护理 航空航天医药,2010,9(21):1732-1733
[4]王雅卿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体会 临床合理用药,2012,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