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014-05-30 23:45周燕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幼儿

周燕

摘 要: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分析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幼儿; 亲社会行为;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62-001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需要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起高度协调的人际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得益于人们之间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的积极作用。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界定

在社会心理学界,美国学者威斯伯1972年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先创设“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一词,用它来表示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等。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对亲社会行为所下的定义是:“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动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Mussen和Eisenberg(1979)认为,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者并不期望酬奖,不为避免惩罚,而试图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而行事。王蕾(1994)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那些受其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社会规范肯定的行为,它的动机更多地体现在有益于他人。

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对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界定有所不同。国外一般地把亲社会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分享、合作、帮助、抚慰等(Ronald, Jannili 1985; Faver,Brastter 1994)。国内一般把亲社会行为划分为合作、共享、谦让、抚慰、礼貌等(周宗奎 1987;王振宇)。

具体地讲,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助人:幼儿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克服困难或减轻别人痛苦的行为,如为同伴系扣子、送水、取拿物品、言语安慰等。

分享:幼儿将自己的所有物或所支配的物品分给别人一同使用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物的共享等。

礼貌: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能使用礼貌用语,如能礼貌地向同伴借用玩具、入园离园时向老师或家长问好、告别等。

合作:两个以上的幼儿为同一目标而协调彼此行为的共同活动,如一同搭积木、分发碗筷、整理玩具和图书等。

公德行为:有利于集体的行为,如整理图书、打扫公共卫生、维护环境整洁、拣起掉在地上的玩具或纸屑等。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埃里克森(Erikson, E.)的心理社会理论(Psychosocial theory)认为,人的心理人格发展有八个阶段,每一发展阶段都有一种新的主要冲突。其中,学前期经历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幼儿在此三个阶段是形成信任、自主、主动等良好素质的关键期,而此时他们所处的主要社会环境是家庭,主要的交往对象是父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对于父母教养类型的分类,比较公认的是刘金花的研究。她把父母教养类型的维度分为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把父母分成四种类型:(1)权威型父母——控制+爱(接受);(2)专制型父母——控制+不爱(拒绝);(3)娇宠型父母——不控制+不完全的爱;(4)冷漠型父母——不控制+不爱。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唯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

许多研究都表明,父母必须与幼儿建立温和友好的教养关系。父母维护其权威地位是重要的,但不能通过武断权力来维护,父母应学会以引导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应,而非仅仅以惩罚反社会行为的方式做出反应。

2.幼儿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前期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此时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协调。因此,此阶段的幼儿往往难以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幼儿的这一思维特点必然会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

3.同伴关系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与同伴的早期交往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可以慢慢地学会与人相处时所需的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并逐步懂得关心、帮助同伴,设身处地的为同伴着想,使亲社会行为得到发展。

4.社会因素(包括园所、社区环境、大众传媒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

幼儿也是社会的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必然会受到影响。加之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极易受影响。

总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习得与表现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幼儿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同伴关系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父母与老师应该提高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关注,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