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探索及当代价值

2014-05-30 10:48刘永生郭秀丽王乃河张旭东
学理论·上 2014年5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刘永生 郭秀丽 王乃河 张旭东

摘 要: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思路,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奠定了毛泽东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地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篇章,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了力量,彰显了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探索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34-0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是在以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步形成的,这无疑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打下了牢固根基,带来了发展转变的契机,可以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探索对中国坚持走本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奠定

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1]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把文化放在与政治、经济同等的地位上,突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要把握和领会文化的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的具体思路,必须从社会整体结构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脉络来考察。同时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文化的发展道路在整个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地位,这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有三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可分割作用,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三者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内容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十七大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四位一体”,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凸显了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在随后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了文化建设是总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出发,侧重研究部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前者“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其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将其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中艰辛探索的光辉一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形成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样源于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创新与制度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发展道路与生态发展道路。道路延伸到制度则构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2]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在当今中国社会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经济转型都进入了深水区的时刻,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人心、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其引领时代风潮、教育人民大众、服务于社会,发挥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推手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继续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持续的智力支持以及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源泉,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化,同时是对毛泽东关于文化的基础地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其来源、奠基、开创和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密不可分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来源

五千年来传承发展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文明的丰厚底蕴,遗传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凝结了生生不息的中华价值观念,构筑了前赴后继的追梦历程。这其中饱含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质与文化形式,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来源。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精英结合,产生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勇敢承担起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发展上表现出的“中国特性、中国气派、中国作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好诠释。而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的贡献不容抹杀。

(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思想的直接来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了三次划时代的转变,贯穿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直接来源。

第一次的划时代的转变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解决中国百年屈辱,不得其法的历史发展道路的困惑,纠正了文化道路方向的偏差,排除了全盘复古和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指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第二次划时代的转变发生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期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与实践的新道路,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三次划时代的转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踏上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逐步理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使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得以逐步解决,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三次文化转变是一个前后衔接、紧密联系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在前两次文化的转变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前两次转变是第三次转变的基础,也构成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没有前两次文化转变的奠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形成就成为“无本之源”,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突出贡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贡献突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提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建设指导地位的不动摇,指导思想绝对不可以多元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提出了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目标上提出的战略目标是“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3];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上提出要培养既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又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上强调用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反对“全盘复古”和“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并扎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3];在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上提出了文化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文化思想。这些基本思想,无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道路的起点。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积极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建设的探索进程中,正如刘云山同志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上虽然充满荆棘,但时刻保持着前进的步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完善、丰富与发展。这种发展,目标就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