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莉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为爱国主义宣传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教学中找准爱国主义切入点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文章从五个角度出发:讲述新中国成立、发展、壮大、繁荣的成长史,加强爱我中华教育;讲述中国“救亡图存”历程及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艰辛,加强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讲述各民族共同存亡、共同团结、共同发展的共存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讲述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现代意识教育。
[关键词]教学;爱国主义;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76 — 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作为全国高校本科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宗旨是加强大学生对历史进程的把握及其认识历史的内在规律性,加强国史党史的认识,从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门课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性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国家里,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去认识学习我们国家的歷史,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以史为鉴”,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以说,从“纲要”中深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是每一个“纲要”老师的责任,也是这门课的重要落脚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纲要”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得到重视和挖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切入点选择问题。
一、 讲述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斗争史,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要矛盾演变成帝国主义和中华人民的矛盾,这伴随着整个近代史。面对帝国主义无情的侵略,中国出现了各种反抗,既有爱国官员,也有人民群众,他们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成为我们心中的楷模,如:林则徐、关天培、海龄、陈化成、关天培、邓世昌、丁汝昌、聂士成、左权、杨靖宇、张自忠、谢晋元等等。他们为了国家存亡、顽强抵抗、前仆后继,甚至牺牲生命,用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
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的反抗始于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勇敢反抗侵略、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1867年,高山族人民勇敢与美帝国主义作斗争,击毙了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犯。1885年,法国炮轰浙江镇海,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勇敢追杀,大败法国。1895年,台湾人民抗议《马关条约》关于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的规定,总兵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及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吴汤兴、徐骧等台湾义军与日本浴血奋战,许多人牺牲。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及一些清军与之对抗,保卫家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如:鸦片战争中的关天培、陈化成、海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荣椿、乐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等等,都是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以身殉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统一战线成立,各族人民心连心共同抗日,最终击败日本,取得近代史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正是由于这种全民族团结御侮的艰苦斗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断弘扬,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
中国近代史既是屈辱史,也是反抗史,在各个爱国者的反抗侵略的事迹中我们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热情以及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2〕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以这些生动鲜明的例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民族英雄及先烈们的崇崇拜和敬意。使之感受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包括后面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教师在讲述时要把握核心,学生要学习这种民族精神,并引以为傲,倍加珍惜。
二、 讲述中国“救亡图存”历程及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艰辛,加强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
纵观中国近代史,为打倒列强,各族人民奋起反抗。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知识阶层,为救亡图存、振新中华,提出了各种方案,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气概。首先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其次,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力图在不变革国家性质基础上学习西方技术以达到强国的目的,甲午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再次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时期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富强中国。这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力图推翻封建制走资本主义制度,但最终虽然结束了封建制度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性质。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走不通。
俄国的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的成立使得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就是坚持了无产阶级的领导。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坚持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并把它作为了战胜困难的强大武器。面对白色恐怖,面对战略转移带来的强大挑战以及面对日军的侵略和国民党的残杀,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爱国主义的强大情感下战胜了种种困难,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指导思想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新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
将救亡图存历程及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艰辛讲透吃透,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培养学生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二者是紧密联系,互促互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赋予爱国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基础”。“爱国主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民族特色,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更易于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3〕
三、讲述新中国成立、发展、壮大、繁荣的成长史,加强爱我中华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中国的命运已经掌握在中国人民之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克服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在摸索中遭遇严重曲折,中国共产党还是领导人民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曲折中向前进,遭遇到严重曲折,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香港澳门的回归也让各民族中华儿女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在近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可以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为切入点,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爱我中华情感。正如列宁所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4〕
四、讲述各民族共同存亡、共同团结、共同发展的共存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近代史既是屈辱史,也是各民族的团结史、反抗史。探索“纲要”中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史实、找准切入点不仅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现阶段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纵观历史,和平统一是大局,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并不是主流。进入到近代历史,面对西方侵略者的残酷压迫,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前仆后继,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到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游击队中。处于前线作战的人不畏生死,英勇作战。而后方的各族人民则积捐材捐粮,无私地支援了抗日前线,处于西部的新疆各族人民无私为前线捐赠毯子、丝绸、牛年等等。没有后方的积极供给,就没有前方的喜捷连报。被毛泽东称作“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的领导者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与日伪军作战870多次,在粉碎日军扫荡、建立巩固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18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央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基础设置建设、医疗等等方面都向向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国各族人民相互支持,团结奋斗,“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等政策的出台更体现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势互补政策,发达地区输出人才和资金,少数民族地区输出自己独特的物产及资源,互帮互助,即加快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又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开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因此,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在国主义教育之中,使各民族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现阶段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五、讲述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现代意识教育
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格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格局的显著特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以东西方冷战对峙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冷战的结束加速了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充斥着高校,有些不良思想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等影响着学生。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述也要与时俱进,注重与时代相结合,培养学生新时代下的爱国主义,加强学生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现代意识教育。以时代背景为切入点,不仅与现实相结合,增加生动性,减少空洞性。同时也使学生开拓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
爱国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爱护自己的国家,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的“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要求,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57-348.
〔2〕过铁仓,秦兴洪,陈流章.中国革命史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64).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
〔4〕罗韬.新时期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07).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8.〔责任编辑:张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