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53例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2014-05-30 18:41李范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药物性抗结核肝炎

李范志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对53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和门诊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呈多样性,其中23例(43.3%)为抗结核药物所致,11例(20.7%)为抗肿瘤药引起,余19例为各类其它药物所致。27例(50.9%)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均有乙型肝炎慢性感染病史。结论:使用损肝药物要严密监测肝功能。

【关键词】肝病肝炎中毒性临床表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192-02

药物性致病肝患者,临床中极为普遍,研究其病理、症状和治疗,是医者的必修课。本文通过对我院2002-2012年住院和门诊所有确诊的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分析,以利于进一步了解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病治疗的认识,减少此类肝病的发生,并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文所列病例,均为本院2002年7月~2012年8月住院和门诊随访病人共53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9~10岁,平均34.3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诊断方法及标准主要依据服药史、血常规、肝功能试验、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停药效应综合判断。同时参照有关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1,2]。

2结果

2.1.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具体见附表:

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分析

药名 例数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3抗肿瘤药(阿霉素、5-氟尿嘧啶、卡铂、环磷酰胺、强的松)11抗抑郁药4环孢霉素A 1抗生素3抗真菌药2苯妥英钠2药名不详1降血脂药(力脂平)2抗甲状腺药1柳氮磺嘧啶1减肥药(不详)1中药12.2.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类型研究的53例中,有51例(96.22%)为急性型,有2例为慢性型。临床特点各自如下:

2.2.1.急性药物性肝病 分为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滞型两类。(1)肝细胞损伤型有49例(92.45%)。分别因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肿瘤药(阿霉素、5-氟尿嘧啶、卡铂、环磷酰胺、强的松)、抗抑郁药、环孢霉素A、抗生素、抗真菌药、苯妥英钠、抗甲状腺药等药物引发,大多数病例于服药1周到1个月间发病,个别使用抗结核药物者长达半年。其临床表现类似一般急性病毒性肝炎,以乏力、食欲下降、厌油等症状为主。其中27例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85umol/L7例,86—171 umol/L9例,≥171 umol/L11例)。黄疸前期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尿黄等症状,病程中无明显发热及皮肤瘙痒,其中2例则发生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中1例为右上肺Ⅲ型肺结核,使用力克肺疾、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3个月者诱发肝衰竭病情重未进行活检,1例为食道鳞状上皮癌使用化疗者死于肝衰竭,2例死亡病例乙肝表面抗原(+),另28例血清胆红素正常者,仅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不同程度升高,症状轻微。(2)胆汁淤滞型:2例,1例服用降血脂药(力脂平加尼莫地平),另1例服用减肥药(药名不详)。起病较隐匿,潜伏期分别为120天和20天,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125.8 umol/L和34.1 umol/L,ALT分别为157U/L和231U/L。2例均有皮肤瘙痒,黄疸消退较慢,肝功能复常时间均为2个月。

2.2.2.慢性药物性肝病 该类型2例,均无其他慢性肝病的基础。其中1例是服抗结核药引起,患者服用异烟肼加利福平加吡嗪酰胺5个月后重新亚急性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3度),后经积极治疗3个月,黄疸消退,2次彩超均提示肝硬变。另一例,则因“慢性结肠炎”长期服用柳氮磺胺嘧啶,临床表现酷似慢性活动性肝炎,ALT顽固反复升高,经华西医科大学肝活检,显示“慢性肝炎(中度)G2S2”症状,后经停药及积极护肝治疗,半年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2.3.治疗 临床一旦诊断明确系药物性肝病,处置上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由于原发病严重而不能完全停药者,则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减量[3],同时强调患者休息。除一般支持疗法外,肝损害明显者予静脉滴葡萄糖加维生素C、肝泰乐、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丹参注射液等综合治疗。

2.4.预后 列入研究的53例中,既往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9例预后良好,经及时明确诊断,给与相应的治疗措施,病情呈现较快恢复的状况,无一例死亡。但既往为HBsAg阳性携带者的24例中,病情发展出现较重和反复状况,最终其中2例由于肝功衰竭而致死,病死率8.3%(与既往无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组比较α2=8.094,P<0.01)。

3讨论

对于不同的致病原因和不同的病史肝病患者,应区别情况对待。受体用药时间长,是导致药物性肝病的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4]。因此,对这类疾病患者进行抗结核或化疗过程中,必须定期监测肝功能的变化,一般以2-3周监测一次为宜[5],以便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尽早介入治疗。而对既往有药物性肝病者,临床中应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同种药物,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既往为HBsAg阳性携带者的24例中,有2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病死率明显高于既往无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所以,在治疗干预中,亦要特别关注和考虑药物(尤其是免疫抑制剂)诱发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导致病毒性肝炎活动,甚至发生重型肝炎[5]。所以,对于有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应慎用损肝药物,如必须使用,应适当减量,并同时介入护肝治疗。若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术后,可同时使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药物,如拉米夫定[6]。

参考文献

[1]梁扩寰主编.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50-767。

[2]有川和宏.综合临床48(7).1815.2009。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综合报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21(1):40-43。

[4]吉田晴彦他.最新医学,54(8):1686,1999。

[5]池田有成他.綜合临床,48(11):2685,1999。

[6]宫川三平:汉づと最新治疗8(3):271:1999。

猜你喜欢
药物性抗结核肝炎
《世界肝炎日》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世界肝炎日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苏智军: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傅青春: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