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及MRI分析

2014-05-30 09:52段超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6期

段超

【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及MRI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进行头颅CT及MRI检查,分析影像结果。结果:CT检查诊断脑梗塞的概率为78.57%,MRI检查诊断脑梗塞的概率为96.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明显优于CT,特别是超急性期或者早期脑梗塞患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头颅MRI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170-02

大面积脑梗塞好发生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该病起病迅速,病情危重,在短时间内患者即可出线意识障碍、瘫痪、失语等症状,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本实验分析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及MRI的特点,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已与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8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16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8.6±13.5)岁,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10例,高血压患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例,其他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障碍、言语不清、昏迷等。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发病后分别进行头颅CT及MRI检查。CT检查:所有患者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Br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常规扫描层厚、层距各5mm,窗宽100Hu,窗位35Hu[1]。MRI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0.35T型MR机,普通头部线圈。扫描序列为横轴位SE:T 1WI、SE:T2WI、SE:抑水T2WI、弥散加权(DWI),矢状位SE:T1WI[1]。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及MRI检查表现

CT检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小时内颅内组织无变化,24小时后出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不同阶段患者CT表现:急性期(发病5天内)患者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病灶区密度减低,皮髓质间无密度差异,边界模糊;另一种表现为病灶区脑组织肿胀,脑沟、脑池消失等占位效应。亚急性期(发病后6~21天)患者主要表现为水肿明显吸收,占位效应较前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影。慢性期(发病21天后)患者由于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遗留下一些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空腔,与脑脊液相似,但是范围较前明显缩小,患侧脑室扩大,脑沟、裂、池增宽、加深,皮质萎缩。

MRI检查:由于脑梗塞发生1~2小时后由于脑组织水含量增加即可引起MRI信号改变。在缺血梗塞早期,T1加权像上病灶处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亚急性期患者T1加权像上病灶处为稍高信号,T2加权像上为均匀高信号。慢性期患者T1加权像上病灶处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2 比較MRI和CT检查对于脑梗塞的诊出率,具体见表1。

CT检查诊断脑梗塞的概率为78.57%,MRI检查诊断脑梗塞的概率为96.43%,两组比较,x2=5.7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比较MRI和CT检查对于大面积脑梗塞的诊出率

组别 例数(例) 脑梗死检出 检出率CT检查 28 22 78.57MRI检查 28 27 96.433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是脑梗塞中病情较严重的一种,好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致病原因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史、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很大的关系。大面积脑梗塞主要是由于颅脑内脑动脉主干阻塞使得整个脑叶缺乏血液灌注,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但是目前尚无明确定义,部分学者认知梗塞面积直径在4.0cm以上,梗塞面积涉及2个脑叶以上者即可称之为大面积脑梗塞[2]。脑梗塞发病6小时内称为超急性期,在该时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越早诊出脑梗塞,其治疗及预后越好。

大面积脑梗塞使得病灶区脑组织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缺血缺氧,脑细胞发生肿胀、水肿、坏死,进而出现占位效应,这是CT检查发现病灶的基础。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具有高分辨率的多层螺旋CT检查,病变的脑组织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CT检查是该病主要的诊断手段,但是在脑梗塞发病12小时内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密度变化,在12小时以后可出现不同范围的低密度灶,与病变血管供血区一致[3]。

MRI检查可在脑梗塞发病6小时内发现梗塞病灶。MRI增强扫描可在更早的时候(多在2~4小时)显示大面积脑梗塞的变化,可应用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4]。脑梗塞发生后引起脑组织水肿,影响T1和T2弛像时间,使得两者均明显延长。在发病早期,病灶处脑组织水肿最明显,导致T1和T2弛像时间延长最明显。随着疾病的进展,开始出现血管源性水肿,蛋白质渗出增多,导致T1和T2弛像时间延长不明显[5]。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诊断脑梗塞的概率为78.57%,MRI检查诊断脑梗塞的概率为96.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RI对大面积脑梗塞的诊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

综上所述,CT检查对大面积脑梗塞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明确梗死的部位、范围、脑水肿情况以及有无脑疝等;但是MRI检查对该疾病的早期和超早期脑梗死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明显提高大面积脑梗塞的早期诊出率,指导该疾病的临床治疗。而且由于无骨伪影的干扰,MRI对后颅凹及脑干梗死灶的检出明显优于CT。

参考文献

[1]孙永富.60例脑梗塞的CT与磁共振(MRI)表现[J].中外健康文摘,2009,6(6):241-242.

[2]覃礼权.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66-68

[3]黄瑞庭,张德佳,黄海松.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2):10-11.

[4]吕爱清.外伤性脑梗塞的MRI早期诊断[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2068-2069.

[5]夏烈新,冉文,陈立铭,等.大面积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