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全
[摘要]根据国家“七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的任务,自1986年起,开始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对农村养老问题也开始进行关注。经过30多年的探索,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关键问题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目前学术界将焦点放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并积极探索研究以新农保为核心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本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内容上划分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农村养老保障现存问题及对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探索三个方面,并对学术界的已有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和评述。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养老模式;新农保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217-02
1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现状
我国农村现有的养老保障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其中与养老保障制度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养老。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无农保——旧农保——新农保”的转变。现在正处于新农保改革和完善的阶段。200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依据“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此开始了新农保的试点。(王章华,2011)
随着《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开始推行新农保政策。至今制度运行已经经过了五年的时间,新农保在农村居民的覆盖率上,已经基本做到了全面覆盖,并且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樊林昕,2013)
新农保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老农保”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筹资模式和账户模式制度设计缺陷,资金来源结构错位,保费设计不合理、养老保障水平低,基金流失严重、保值增值能力差等诸多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并不仅依靠个人缴费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入统筹基金的保障,新农保更多地是依赖着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樊林昕,2013)
新农保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还提高了全国社会保障水平。
2农村养老保障现存问题及对策
在试点的过程中,由于新农保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元德华(2013)提出新农保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存在政策偏离、人员管理不善、宣传力度不够、保障水平低、老年受益保障不能兑现、老农保与新农保档次衔接不当,地方财政补贴跟不上等诸多问题。穆怀中(2013)认为受新农保试点覆盖范围的限制及低于适度水平给付起步策略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新农保试点政策存在制度缺位。
在制度的科学性方面上,王丹(2010)提出了新农保政策尚未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的可持续性;农民养老金替代率偏低;地方财政补贴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个人账户资金部分产权的非私有性;与其他制度衔接与转换困难;基金的投资管理难以有效运行。在制度绩效水平及各地开展程度上,黄俊辉(2013)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27个省域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整体水平较低,各省之间差异较大,各省域养老救助、养老机构、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障政策子系统发展极不均衡。
如何弥补现有新农保的不足?施阳(2013)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障分层贡献率的研究后,针对现行的新农保政策提出六点建议:①实现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②优化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给付模式水平,建立指数化调整机制;③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制度,提高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④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增强农村子女养老保障能力;⑤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发挥补充养老功能;⑥构建相关对接机制,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协调对接。王丹(2010)通过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给出改善新农保的6点建议:①应加快并完善新农保立法,明确相关规定;②应构建各级财政补贴资金保障机制,降低财政支持非持续性风险;③加强监督,实现新农保规范化管理;④加强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⑤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需留有接口;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基金,拓展基金增值渠道,提高运营收益。
3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
在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近30年的探索中,学术界对于建立何种养老保障模式这一问题,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杨连专(2002)认为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三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杨翠迎(2005)认为传统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新型社区养老三种主流养老模式各有不足但缺一不可,应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将三种养老模式结合起来,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等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王树和(2006)认为养老保障模式的建立应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相一致,养老保障水平的确定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他提倡的现代养老保障模式应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保障为基本特征,保障制度和水平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
位涛、张正军和汪柱旺三人分别从土地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三个方面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进行了阐述:关于土地养老,位涛(2013)认为,土地养老保障依然是当前中国农民养老最重要的方式。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和逐步推进,应建立和完善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救助为辅,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关于家庭养老,张正军(2012)提出,农村养老现行而有效的方式依然以家庭为主。家庭不仅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在经济支持上也占据着最大份额。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确立应在政策支持的引导下围绕稳定、扩展或补充而不是抑制家庭的模式来展开。
王如鹏(2010)从土地流转的角度上给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思路,他提出,养老保障模式的建立应考虑到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以土地流转作为突破口、以居家养老为立足点,以社区服务产业化为核心,综合各方力量建立统一多样性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周颖(2013)也认为农村养老和土地流转问题密不可分,她提出应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主体、商业养老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通过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等措施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汪沅(2008)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经验指出,我国未来可以考虑采用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辅之以家庭保障、社区互助等传统保障方式的,并与城市从业者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保障模式。
4结论
通过对学术界现有观点的总结来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作为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在养老模式的探索上,学者们所持观点不一,但最终都认为养老模式不是单一养老方式就能满足的,它应该是综合各种养老方式后的一个综合模式。自新农保试点以来,学术界研究的内容也由多种养老模式结合的探究逐渐转移到以新农保为核心的养老模式上来。学者们通过对试点的研究对政策的剖析发现,现行的新农保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并且也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善。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吸取“老农保”的教训,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以新农保为核心,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种多种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协调统一和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穆怀中等.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分层贡献研究[J].人口研究,2013(5).
[2]穆怀中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2(1).
[3]黄俊辉等.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绩效考察——基于27个省域的宏观数据[J].人口学刊,2013(1).
[4]汪沅.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0).
[5]施阳.农村养老保障对社会保障水平分层贡献率研究[D].辽宁大学,2013(5).
[6]王树和.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5).
[7]左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法学,2007(4).
[8]位涛.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3(5).
[9]张正军等.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0]谢洪壮.财政支持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6).
[11]樊林昕.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地区差异分析[D].辽宁大学,2013(5).
[12]周颖.土地流转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3(5).
[13]元德华.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4).
[14]汪柱旺.农村养老保险:供给主体与制度创新[J].当代财经,2006(10).
[15]张时玲.中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及其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7).
[16]王章华.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4).
[17]杨连专.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18]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对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4).
[19]王如鹏.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基于土地流转制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0(6).
[20]王丹.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