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生芳
【摘要】哪康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对青少年注意力的影响。方法:12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 1ml 隔日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 10mg 1/日 口服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分别采用舒尔特表格法进行注意力测试。结果 治疗组用药前测试成绩合格率85.48%,用药后为87.27%;对照组分别为87.10%和71.19%。治疗组用药后测试成绩较用药前无明显降低,未见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结果有明显降低,差异见显著性。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较西替利嗪未对本组学生的注意力未产生影响。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 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Q5Y8887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164-02
慢性荨麻疹是指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的荨麻疹,由于该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楚,治疗相对比较困难。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治疗指南,其中欧洲2009年荨麻疹治疗指南建议采用H1受体拮抗剂第二代作为首选药物,其嗜睡副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轻,但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注意力的影响继而干扰学习的问题未得到重视。卡介菌多糖核酸制剂具有调节机体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还具有稳定肥大细胞,封闭IgE功能,减少脱颗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以及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达到抗过敏作用。我院自2009年开始观察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1]对比西替利嗪[2]对青少年注意力的影响,取得较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09.10~2012.10于我院皮膚科就诊的青少年慢性荨麻疹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 1ml 隔日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 10mg 1/日 口服治疗。其中治疗组流访或未遵医嘱用药流失15例,对照组流失9例。
1.2 方法:采用舒尔特表格法:方格由1cm×1cm的25个方格组成,格子内任意排列1~25共25个数字。测量时,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施测者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25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则注意力水平越高。注意力测试成绩(舒尔特表格法)记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其中优秀:舒尔特表格法测试成绩;≤20s 良好:21s~24s 合格:25s~28s。不合格:大于29s。
1.3统计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7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成绩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合格率分别为85.48%和87.27%,Χ2=0.079 p=0.779未见显著差异;对照组别为87.10%和71.19%,Χ2=4.668p=0.031具有显著差异。可见应用应用卡介菌多糖对青少年注意力测试(舒尔特表格法)未产生影响。
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舒尔特表格测试前后成绩比较
组别 合计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合格率%治疗组 A组用药前 62 8 16 29 9 85.48 B组用药后 55 5 17 26 7 87.27对照组 C组用药前 62 7 18 29 8 87.10 D组用药后 59 8 12 22 17 71.19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合格率比较
合格率分析 X2 PA:B 0.079 0.779C:D 4.668 0.031B:D 4.432 0.035讨论:
慢性荨麻疹在青少年人群中来发病趋势近年来明显升高,针对青少年特点如何选择药物成为临床医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以西替利嗪为代表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的镇静作用和拮抗组胺效果,成为临床重要手段[3]。但对其影响注意力的情况研究不多且集中在成年人[4][5],很少有对青少年影响的报告。且成年人检测方法多采用运动能力的检测,如模拟汽车驾驶(Simulatedeartraeking)、钉板试验(pegboard)、实际汽车驾驶(aetualcartraeking)等方法不适用青少年。本研究采用舒尔特方格法测试证明相对于西替利嗪,卡介菌多糖用药前后确对青少年注意力影响更低,从而可能对学习成绩造成影响也更小,为临床用药对象的选择提供了有用参考。
参考文献
[1] 马跃民.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大理医学院学报, 2000,9(1):31~32.
[2]谢淑霞,陆春,赖维,万苗坚,杨素莲.国产与进口盐酸西替利嗪治疗荨麻疹疗效比较[J]. 实用医学杂志. 2000(11)
[3]罗瑞兰,苏始荣,吴海新. 2003年至2004年我院抗组胺药利用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5, Vol.12(9)2570~2571
[4] 支玉香,张宏誉 抗组胺药对认知功能和执行能力的影响[J].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0):807~810
[5]郝 飞,叶庆佾.第二代抗组胺药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32(3) 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