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珠纹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4-05-30 23:33万义玲
2014年51期
关键词:回顾反思研究

万义玲

摘 要:联珠纹是一种构图简单、应用广泛的装饰纹样题材,联珠纹曾被应用到许多场合,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联珠纹的应用就更为常见而广泛。联珠纹一般不单独出现,常作为边饰与其他纹样多有组合使用,如与弦纹、忍冬纹、莲花纹、动物纹和云纹等的结合,组成有律可循的图案。同时,也传递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目前,关于联珠纹的各种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对之前的关于联珠纹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并对将来联珠纹研究的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连珠纹;研究;回顾;反思

联珠纹又称连珠纹、连珠、圈带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图形的纹饰,是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形或球形组成,成一字形、圆弧形或S型排列,有的圆圈中有小点,有的则没有,用以包围主题纹样,成为连珠圈。这种纹样在传统文献中已有相关记载,如:“博古图高六寸八分,深五寸,口径一尺八分,腹径一尺一分,容一斗七,合足腹及颈间皆作夔龙状,间以雷纹于两旁,又以连珠。”①甚至在有些记载中,对连珠形式亦有描述:“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②足见无论是应用于器物装饰中的连珠纹,还是对连珠形式均已得到关注。由联珠纹样引发的还有一种重要的纹样叫做联珠团窠纹,联珠团窠纹并不是主题纹样,而是一种表现形式为骨架的图案,即以大小基本相同的圆有规律地连接排列而成,这些圆通常由曲线或折线两种表现方式共同构成。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纯联珠,一为组合联珠,是联珠纹样与其他主题纹样组合而成的装饰纹样。

联珠纹的样式多以圆形为主,表示太阳,环形表示太阳光辉的放射,片状、块状、不规则面积的存在很少,多表示“火”,即人造太阳。是古人想象中的人造太阳,是人们对宇宙相互关系认识前用来黑暗的光明使者,是史前文化太阳崇拜的继续。也有吉祥、完满、团圆之意。在夏代晚期爵和肇的腹部,已有实体的连珠纺,作单行或双行排列,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是空心步圓圈,商代中期,连珠纹是空心小圆在内还有一点。连珠纹一般用作主纹的分栏线,或作为兽面纹的边饰。连珠纹是用一个管状器在陶汇范上印制的,因此,圆与圈之间的疏密虽不均匀,但也还自然。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联珠纹,也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并得到中国中古时期工匠们的传承与创新,在隋唐发展至鼎盛。经过中华民族审美标准的汰选过滤之后,联珠纹早已失去其原本蕴含的波斯宗教意义,与中国原有的联珠纹样以及其他的装饰纹样相结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旨趣。联珠纹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本土纹样的形式和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题材领域注入了全新的元素。

近来虽然已经有学者对连珠纹样进行了研究,但是所取得的成果却不是很多,硕士论文1篇,学士期刊13篇,在阅读了这些文章之后,本文笔者将这些文章的研究方向以及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一下说明和分析。

其一是以联珠纹所在的载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有8篇,其中具有较高学术性的文章则以陈彦姝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刊》上的《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联珠纹织物》、李斌的《联珠纹与中国古代织造技术》以及王静的《中国中古时期织物中的联珠纹》为重。虽然联珠纹存在的载体有很多,青铜器、建筑瓦当、出土的文物、铜镜、服装等都有联珠纹的出现,但是联珠纹在织物中的运用是最频繁、最著名的,故大多数关于连珠纹的研究都是以织物为载体的。

李斌的《联珠纹与中国古代织造技术》与王静的《中国中古时期织物中的联珠纹》的论文方向、研究思路以及提出的观点大体相似,皆重点论述了盛行于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联珠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后的发展、演变以及纹样的转型。“中国古代织物的纹样丰富多彩,其中由萨珊波斯传入的联珠纹织物因其闪耀着异域的独特光彩,格外的引人注目。在这种外来纹样的影响下,唐代逐渐发展起丰富多彩的联珠纹织物纹样及其变种纹样,改变了以往几何、动植物、云气等纹样,从写意向写实发展。唐代可谓中国古代织物纹样大爆炸的时代,特别是联珠纹织物纹样对后世织物纹样的影响甚大,它虽源自外域,却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织物纹样。”③“盛行于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联珠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并得到中国中古时期工匠们的传承与创新,在隋唐发展至鼎盛。经过中华民族审美标准的汰选过滤之后,联珠纹早已失去其原本蕴含的波斯宗教意义,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旨趣。”④不同的是李斌一文还针对联珠纹相关的几个概念性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重点是对联珠纹的定义以及其起源进行了论述以及判断,他列举了争论的三种观点并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认为“在东西方艺术中,联珠纹纹饰很早就各自独立产生,作为一种结构单纯的几何形式,它自发产生在互不关联的文明中”⑤,广义上的联珠纹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建筑瓦当等器物上早已出现,而狭义上的联珠纹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波斯传入中国的,主要运用于织物上。王静的文章并没有提及连珠纹的定义及起源问题,而是重点论述了联珠纹传入中国的礼数文化背景,通过波斯萨珊王朝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论述了联珠纹传入中国的必要性,“波斯萨珊王朝的建立和覆灭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处于同一个时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伴随着胡人商队的悠悠驼铃,萨珊王朝的文化、艺术、习俗、宗教等经由古代中亚地区渐渐的传入中国”⑥。

陈彦姝的文章则与前两篇文章大有不同,她通过新的角度来分析联珠纹,她从文化的差异性来论述了联珠纹传入中国之后寓意与形式的改变。她认为联珠纹在中国出现虽早,但是并未形成自觉连续的传统,而在公元前的西方钱币上,早已出现了以联珠纹环绕人头像的做法,而中国丝绸上的早期联珠纹图案虽包含了西方的因素,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的联珠纹只是借用了波斯的艺术形式,然后融入了自身的理解,选取中国人自己心目中与西方有密切联系的题材与联珠纹结合,从而使得联珠纹丧失了原有的波斯国教——祆教的图案寓意。所以“随着文化背景的变更,联珠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固有的图案骨架,改变了最初的象征意义”⑦。

其二是从设计的角度去研究联珠纹图案的文章只有一篇,即高金莲的《中国传统联珠团窠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此文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的多数文章都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联珠纹,但是高金莲却是横向地分析了联珠纹的艺术特征,从分区显色、构成美学、图形符号、排列美学、审美心理等方面,纵向探讨了联珠团窠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脱离了载体研究方式的束缚,将连珠纹作为研究的主体,从美学形式出发分析联珠纹的艺术特色,并将连珠纹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说明连珠纹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联珠团窠纹样在现代诸多设计领域中有所再现,主要体现在沿续古代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表现手法有象征、寓意、符号和谐音等。现代设计师在造型设计、表现手法、色彩构成、图形结构等方面对联珠团窠图形进行了传承和创新。”⑧这篇文章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延续之前的研究思路,而是另辟蹊径对联珠纹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分析。

其三是分朝代的對连珠纹样的研究的文章有王晓娟的硕士论文《北朝连珠纹样探微》、梁莹景的《莫高窟隋代的联珠纹与隋王朝的西域经营》,本文将以王晓娟的硕士论文《北朝连珠纹样探微》为主进行分析。北朝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的年代,在这个战争四起的时期,全国呈现大融合的局面。不仅如此,中西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国使节、商人及佛教僧人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同时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与大量外来装饰题材相结合,从而给我国古代的纹样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北朝即为联珠纹从波斯传入中国的时代。该文主要论述了联珠纹的运用以及形式的转变,联珠纹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瓦当、石窟、寺庙等方面,墓葬里的金银器、陶器、瓷器、石棺床、漆棺画等方面也涉及到联珠纹的运用,作者通过大量的考古报告以、文献资料以及图片资料证实了联珠纹的广泛运用,“在北朝时期,联珠纹的普遍应用是纹样装饰的特点之一,在各个场合的细部采用各种联珠纹作为边饰,并且与其他多种装饰纹样相互组合,这样就使联珠纹的应用更加灵活,也使其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场合”⑨。且通过类型学分析对北朝时期的连珠纹样进行了分期,“根据联珠纹圈的不同特征,将北朝时期联珠纹划分为3个不同型别:A型:圆圈形联珠纹;B型:椭圆形联珠纹;C型:变形联珠纹”⑩。还论述了连珠纹样与其他纹样的组合,“它常与一些其它的外来纹饰以及中国的传统纹样相结合,取得较好的装饰效果,最为重要的是与忍冬纹的结合。此外,联珠纹与其他纹样相互结合使用,如与弦纹、莲花纹、动物纹样等,使我国的装饰纹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B11。

其四则是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从而对联珠纹进行研究,许新国的《连珠纹与哈日赛沟吐谷浑古墓发掘》、韩香的《联珠纹饰与中西文化交流——以西安出土文物为例》以及薄小莹的《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联珠纹织物》。但是在这类文章之中,联珠纹样的研究并不是文章的重点,故在本文中就不加以讨论。

通过对之前研究文章的阅读以及上文的讨论分析,本文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联珠纹研究上面还存在着争议问题以及一些研究上的不足,存有巨大争议的问题便是关于联珠纹样的定义问题以及其起源问题。关于联珠纹概念的界定一共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陈彦姝的观点:“联珠纹是以连续的圆珠组成的纹样,它或连成条带,或组成菱格,或围绕圆形主题图案的边缘。后一种是织物中联珠纹的典型样式,即所谓联珠圈纹。”B12第二种是赵丰的观点:“联珠纹其实并不是主题纹样,而是一种骨架的纹样,即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圆形几何点连接排列,形成更大的几何形骨架,然后在这些骨架中填以动物、花卉等各种纹样,有时也穿插在具体的纹样中作装饰带。”B13第三种是沈福伟的观点:“联珠纹图样是在一个连接一个的双线圆轮中画上各种鸟兽图样,双线圆轮中又描上大小相等的圆珠,称为联珠。在各个大圆轮之间,常在上下左右四处联接点的中间,又画上大小型的联珠纹圆轮。圆轮中间的鸟兽图样有立雁、立鸟、猪头、狮子等常见动物。由于鸟兽图样常两两成对,左右对称,所以又称联珠对鸟纹或联珠对兽纹。”B14通过对比边可以发现赵丰和沈福伟认为联珠纹是织物上的一种纹样,用圆形作为联珠纹的骨架,以联珠在其上排列,圆形骨架里绘出各种主题纹样,而陈彦姝的看法,则更加宽广些,认为联珠纹是一种装饰纹样,并不限于织物纹样形态。但是本文笔者认为,联珠纹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联珠纹正如陈彦姝的看法,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和青铜器、陶器等器物上确实存在着条带和菱格式的联珠纹,而狭义的联珠纹如赵丰和沈福伟所言,在古代织物上一般是联珠按圆形路径排列为骨架,骨架内填以各种主题纹样。

另外还存在争议的是关于联珠纹样的起源问题,目前也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连珠纹并非是一种受到外来影响后形成的装饰纹样,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面就有出现;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连珠纹来源于中亚、西亚等地,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传入中原,属于萨珊式,初唐时期的连珠圈内的主纹具有萨珊国教——祆教的含义;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判断联珠纹样是外来还是本土的,不能仅从联珠纹本身入手,应紧密结合其组合纹样来辨识。中国出现的瓦当中联珠纹几乎没有体现外来纹样影响的结果,而深受波斯萨珊影响的联珠纹样,多为联珠圈纹,特指与典型波斯图案组合出现的联珠纹。目前呼声最高的最能被认可的是第三种观点,即联珠纹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但是一直没有形成自觉连续的传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波斯的联珠纹传入中国,联珠纹才被广泛运用,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唐代的织物中联珠纹的使用达到了顶峰。

即使已经有了如此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联珠纹的研究也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关于连珠纹样的研究不具备系统性,比较分散,大多数研究是把连珠纹放到某种载体中去研究。个人觉得在所有研究中所欠缺的就是对连珠纹发展与演变的整体梳理,中国原有的连珠纹样是怎样的一种演变,外来的连珠纹传入中国之后连珠纹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对这种装饰图案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还值得我们继续进行相关研究。(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注解:

① 《三礼图》卷四;

② 《前汉书》卷二十一上;

③ 李斌、李强、杨小明,《连珠纹与中国古代织造技术》,《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

④ 王静、徐青青、马冬,《中国中古时期织物中的连珠纹》,《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

⑤ 李斌、李强、杨小明,《连珠纹与中国古代织造技术》,《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

⑥ 王静、徐青青、马冬,《中国中古时期织物中的连珠纹》,《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

⑦ 陈彦姝,《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联珠纹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1期;

⑧ 高金莲,《中国传统联珠团窠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服装与面料》2014年第4期;

⑨ 王晓娟,《北朝连珠纹样探微》第10页,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⑩ 王晓娟,《北朝连珠纹样探微》第22页,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B11 王晓娟,《北朝连珠纹样探微》第30页,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B12 陈彦姝,《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联珠纹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1期;

B13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B14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參考文献:

[1] 王静、徐青青、马冬,《中国中古时期织物中的连珠纹》,《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

[2] 李斌、李强、杨小明,《连珠纹与中国古代织造技术》,《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

[3] 韩香,《连珠纹饰与中西文化交流——以西安出土文物例》——《唐史论丛》;

[4] 高金莲,《中国传统联珠团窠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服装与面料》2014年第4期;

[5] 王敏,《连珠纹源流及其在新疆少数民族装饰中的运用》(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疆项目)“新疆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创意与设计》,2013年5月;

[6] 吴雁,《小议中国古代丝绸图案构成》,《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2009年第6期下;

[7] 王乐、赵丰,《敦煌丝绸中的团窠图案》(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历史与文化》;

[8] 许新国,《连珠纹与哈日赛沟吐谷浑古墓发掘》,《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9] 王晓娟,《北朝连珠纹样探微》,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 陈彦姝,《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联珠纹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回顾反思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