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文
摘要:网络迅速普及,影像充斥着学生的眼球,课外书几乎成了摆设;学生的信息灵通、广泛了,作文水平却日趋下降。一到写作,学生便求救于似乎无所不能的网络,网络抄袭现象逐渐严重,老师面对相似度极高甚至一模一样的作文,该如何引导?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从思维上改变学生,让他们有兴趣写,有内容写,写得有价值,才能改变现状。本文试以初中课本中李白的诗歌为例,探讨右脑开发的方法以及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意义。
关键词:李白诗歌 右脑开发 学生作文 教益
笔者曾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收上来发现两个班共86名学生,其中全文抄袭的人有10人,部分抄袭的有14人。有的是直接摘抄范文,有的是找到相关段落来抄,太多抄袭现象让老师头痛,探究根源是因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没东西可写。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从思维上开始改变,现代脑科学表明,右脑是处理表象信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并且右脑的信息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利用人的右脑机能,可令教学愉快、高效。
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望天门山》,诗中有“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这些意象;学生要读懂李白的诗歌必须先从意象入手,结合诗歌中的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把零散的意象组合成整体意象,那么全诗就是一幅壮阔而宏伟的画面,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领略诗的意境,这就是开发学生右脑的学习过程。右脑开发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中生主要是写记叙文,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摹物,都有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形象、生动、具体。所以我们以李白诗歌为切入点注意开发学生右脑,从而提升作文水平。试想当学生都能观察事物并插上想象的翅膀,作文教学就不会成为“老大难”,老师也不用为总是看到千篇一律的作文而伤脑筋。
一、身临其境,增加体验
李白的诗歌是在游历中产生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大都是气势恢宏的大山名川,形象感很强。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是诗人坐在敬亭山看鸟、看云、看山,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这些景物的变化,语言浅显易懂但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讲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强调个人体验对写作的重要性,直观的形象、真实的体验无疑是获取素材的最直接途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右脑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储存信息。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很强也很好动的时期,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创造条件开发学生的右脑。例如:我曾做过对比,布置学生写一篇介绍荔枝的说明文,一个班让学生凭印象写;另一个班我就提了一袋荔枝进去,发给每个学生两颗,让他们品尝一颗。留下一颗观察。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显著不同。前者交上来的作文普遍缺乏细节描写,语言很僵硬,后者交上来的作文则亮点很多,尤其是很多同学用了精彩的笔墨来写荔枝入口时细腻和嫩滑的感觉,写得细致入微。这是直观形象对右脑的刺激,相信即使时间过去很久,荔枝的形状、味道仍会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另外真实的体验对学生也非常重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几乎都是写相同的人或事,因为那些人是身边人,事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并刻骨铭心的事情。因此要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多创造情境让孩子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素材多了,下笔自然会有神。
二、课堂教学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受主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积极状态的情绪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投入。
1、教师情感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右脑的功能,平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当中充沛的情感让人读后酣畅淋漓,所以老师解李白诗歌的时候能以情入读,让学生以读悟情,以读会意。如名篇《渡荆门送别》,这是一首豪迈大气的送别诗,教师如果能以雄浑高亢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师范朗读此詩,并引导学生融入诗歌地诵读,让他们用直觉去体会和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学生可以发表读此诗的感受或者认知,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情绪高涨且高效的课堂。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因为要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而背离了语文的学科初始方向,出现了重逻辑、重分析的现象,我们可以把知识点讲得非常精辟透彻,却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扼杀了他们的灵性,久而久之他们放弃了自我主动性而成为了知识的容纳器,也大大抑制了右脑的开发与利用。
2、教师直观的语言,给予学生想象的翅膀。教师生动直观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促进右脑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非常鲜明直观的形象若老师能用浅易有趣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如见其景、如见其人,学生只有在有感性认识以及良好氛围下才能激发灵
感。初中课本中李白的《月下独酌》、《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都是特定的环境中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简练语言的呈现,学生只能阅读文本来把握,如果教师能用直观的语言还原诗歌的意境,学生就会透过文字看到画面,触摸诗人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学生的右脑被开发,想象的翅膀放飞,写作就不会是困难的事情。
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语文学科的思维特点和内容要求语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尤其李白诗歌中大气、磅礴的形象往往会激发学生心中的豪迈之气,如果教师能营造氛围并用直观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让右脑快速运转起来,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李白诗歌的气韵与智慧,长期以往,学生在都将会有一支源源不断的笔。
李白的诗歌都是现实生活的浓缩,豪放飘逸的意象、真实浓烈的情感,读起来回肠荡气,很适合朝气蓬勃的初中生朗读。诗歌所营造的强烈的画面感足以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右脑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开发。脑科学表明:由右脑所获得的形象直觉对事物整体的感知是长生创造性设想的源泉,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李白诗歌中鲜明的形象,利用创设情境、提升课堂魅力等手段注重对学生右脑开发,教会学生写作的理念、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写作本身灵动、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永丽,从教学方法改革看右脑开发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2]张敏、袁广浩,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右脑开发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张玉中,右脑开发新论 [J].理论研究,2011.3.
[4]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 [M].漓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