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本文以厦漳泉同城化发展作为研究案例,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野出发,考察了厦漳泉三市的经济发展概况,分析同城化过程中厦漳泉三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指出政府在厦漳泉同城化发展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厦漳泉;同城化;产业结构;合作治理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43-03
1厦漳泉同城化的时代背景
2004年1月初,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完整、公开地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2009年5月,国务院制定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标志着福建省“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11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2月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纳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阶段。
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概念,必须依托城市群的强势崛起为依托而获得实质性突破。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一体化,实现组团式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国际航运、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教育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2011年7月、2012年10月,厦漳泉三市分别在厦门和漳州召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一次、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标志着厦漳泉同城化进程正式启动,两次会议分别敲定了首批18个、第二批39个同城化重大项目。
2厦漳泉三市经济发展现状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目标范围包括三市全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都市区核心区面积7772平方公里,总人口1647万,核心区内总人口约1200万,包括厦门全域,漳州、泉州两市中心城区,龙海市、漳浦县、长泰县、南靖县、华安县的部分区域,泉港区、惠安县、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的部分区域。
2.1厦漳泉三市产业基础扎实,财政实力雄厚
2012年厦漳泉三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5587.21亿元(其中,厦门4486.35 亿元、泉州8378.49亿元、漳州2722.3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47%。制造业已成为三市经济发展的主体,撑起全省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厦漳泉三市有序引导制造业集聚与转移,特别是厦门市着力实施岛内“退二优三”、岛外“强二进三”;泉州市实施“一湾两翼一带”(环泉州湾经济圈、北翼经济区、南翼经济区、安永德经济带);漳州市实施“三沿”(沿海临港、沿江、沿路)策略,推动制造业发展布局的调整。厦漳泉三市的财政实力雄厚。2012年厦漳泉三市公共财政收入857.44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8.27%,其中,厦门432.27亿元,泉州293.46亿元,漳州131.71亿元。厦漳泉三市以占全省45%的人口、21%的土地面积、45%的贷款,创造了占全省近半壁江山的财政总收入,体现了区域生产活力和效率。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厦漳泉同城化各项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同年,厦漳泉三市公共财政支出达1048.71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40.22%。
2.2厦漳泉三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明显,互补性强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文化教育、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达,一些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企业随着地价及公共服务成本的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开始向漳泉两地迁移。泉州民营经济优势突出,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材料、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修船造船、生物医药等五个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良好。漳州农业基础良好,是典型的海洋资源大市,以“依港立市”为发展战略,建设港口大市和海洋经济强市,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特征显著。就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而言,厦门有魅力,泉州有活力,漳州有潜力,各自优势突出,互补性强,合则三利,有利于提高地方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进闽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对台经济融合。
3厦漳泉同城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厦漳泉同城化已达成共识,正抓紧推进,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存在空间距离较远的不足。距离较近是同城化的空间基础,关系到运输费用及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的交易。国际大都市交通圈的交通出行范围一般在100公里左右,50公里内则是大都市的主要交通圈,通勤时间在30分钟之内。而厦门—泉州两市政府直线距离约为74公里,厦门—漳州两市政府直线距离为45公里,泉州—漳州两市政府直线距离更是超过100公里。厦漳泉三市布局呈现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狭长经济带,空间跨度较大,对厦漳泉同城化是个很大的挑战,包括几方面的难度: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布局、产业链整合等。
其次,从合作治理角度分析,存在协调机构上的障碍。厦漳泉同城化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由厦门市牵头会同泉州、漳州建立厦漳泉同城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协调办公室,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应该看到,目前的协调机制设置,对于同城化的有效推进还是远远不够的。厦漳泉同城化涉及三个城市,协调难度远高于其他区域两个城市之间的同城化,而且厦漳泉三个城市无论从区域范围、城市面积、经济总量、工业规模等方面考察,都具有中等城市分量,整合协调难度更大。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不打破长期形成的行政区划和财税体制,建立更强有力的利益协调机制和领导机构,同城化进程的推进必将放缓。
最后,从城市资源禀赋角度看,存在实力差距的现实阻力。厦漳泉三市经济实力较为悬殊,尤其是漳州与厦泉相比差距较大。在城市发展质量上,漳泉与厦门也存在着差距,影响了对同城化认同的态度和推进力度。厦门利用特区政策优势,对周边城市在人才、资金、物资等要素方面有极大的吸引力,如在厦门观音山总部商务区中30多栋大楼,泉州民营企业占了28栋。在同城化初期,这种情况可能加剧,企业、资本、物流可能出现向厦门“一边倒”现象,对漳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三市政府推动同城化的意愿也会形成差异,厦门因特区优势而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其推动同城化的积极性最高、漳州次之、泉州最后。
4政策措施及建议
未来的区域竞争优势,在于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此,厦漳泉同城化要按照“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同城共享”三原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行政体制创新、利益协调机制、产业整合优化、对台产业合作等方面研究推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
4.1行政体制创新
同城化行政管理机构的科学、合理设置,就是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制度创新。个人认为,同城化需要建立至少三级行政管理机构:一是福建省厦漳泉同城化工作领导小组。赋予几方面专项工作职责:研究厦漳泉同城化发展策略;制定出台同城化发展扶持政策;统筹协调三市利益矛盾和重大问题;监督同城化发展规划实施进度并进行考核等。二是厦漳泉大都市区管理委员会。当前建立的联席会议制度,属于松散型、临时性安排,缺乏稳定性。有必要建立“厦漳泉大都市区管理委员会”,由三市党政一把手轮流担任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管委会”主要负责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工作方案》和《发展总体规划》并监督执行;统筹协调三市各辖区各部门工作安排和利益分配;考核三市各主要部门同城化项目建设落实情况等。厦漳泉大都市区管理委员会可考虑下设各有关专项工作委员会,落实城市规划、产业、科技、旅游等有关专项规划的执行和修订。三是厦漳泉各市成立同城化工作委员会。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以及三市内部的都市区同城化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非3-5年所能完成,仅依靠“同城化工作领导小组”模式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建立更加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同城化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本市辖区内有关专项工作的建设实施和监督考核。
4.2利益协调机制
梳理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补偿机制。一是彻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厦门特区政策向漳泉延伸,厦门应主动联合漳泉,共同申请设立“国家区域协调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海西先行先试。二是建立厦漳泉跨区协调机制。改变对三市GDP考核做法,通过转移支付,让各地收入与其应承担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责任相称。建立区域公共财政合作机制,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优化投入结构。三是探索建立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厦门发挥特区优势,推动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泉州发挥创业型城市作用,打造产业转型提升引领区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漳州加快建设国家级千亿元石化产业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与厦泉产业互补格局。
4.3产业整合优化
厦漳泉规划衔接不足,三市产业规划缺乏整体性、互补性和协调性。要走向同城化,一要统筹产业规划。共同编制三市同城化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使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立足厦门高端制造、泉州制造基础、漳州发展潜力优势,共同梳理三市产业发展脉络,推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联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二要合理产业布局。以区域功能分区为指导,按照加快形成产业集群、降低开发成本、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构建“一轴两核三区”空间发展格局,即沿海产业发展轴、厦漳共建的临港产业区和厦泉共建的空港产业区“两核”和厦、泉、漳三个台商投资区。
4.4加强对台产业合作
厦漳泉三地与台湾语言相通(都讲闽南语)、风俗相近、血缘相亲,彼此容易接近与沟通。台湾2300万人口中有1800万人的祖籍来自福建,且大多集中在厦漳泉三地,这是设立对台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基础。一是深入发展两岸港口物流产业。厦漳泉需整合三市港湾资源,提升港湾一体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加快建立三市统一通关管理系统,推动建设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和现代物流中心。二是加大对台科技合作。加大专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引进台湾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争取台湾优势产业在闽南地区聚集。大力推动两岸联合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支持台湾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厦独立或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移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科技研发和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加强对台先进制造业深度产业对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规定,“研究双方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推动双方重大项目合作,协调解决双方产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ECFA的签署为两岸产业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要主动推进机械、电子、汽车、船舶、石化、食品、医药等产业更高层次的对接,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引进台湾龙头企业,构建新兴产业集群。
此外,在同城化过程中,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地理区位上的产业布局;如何在利益协调机制方面,彻底打破厦漳泉行政区划壁垒,推动厦门特区政策惠及同城区域,在政策层面应如何操作,税制改革如何先行先试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群华.关于区域同城化的研究综述[J].城市观察,2013(6).
[2]高秀艳,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7(8).
[3]王德,宋煜,沈迟,朱查松.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回顾[J].城市规划学刊,2009(4).
[4]卢国能.厦门湾区位发展战略与深化漳州对台合作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作者简介]孙铭军(1975—),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MPA教育中心。
[4]任明媛.让新疆清真产品走向世界[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