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颖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085-02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作用,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为探索高血压病的外治疗法,我们采用耳穴压豆法治疗高血压病,并与口服硝苯地平进行比较,证明前者疗效满意。
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被随机分为两组。耳穴压豆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35岁-71岁,病程1-23年,平均血压23.1±1.64/13.8±1.48 kPa。Ⅰ期高血压病3例,Ⅱ期28例,Ⅲ期4例。硝苯地平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34-68岁;病程2-24年,平均血压22.8±1.81/13.6±1.53 kPa。Ⅰ期高血压病5例,Ⅱ期26例,Ⅲ期4例。两组年龄、病程及血压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确诊。
1.1.2 观察方法 两组治疗前3d均不用药,每日上、下午定时坐位测右上肢血压,以其平均值作为初值,治疗1个疗程后3d,取其稳定的血压均值作为终值。每疗程前后查心电图、眼底和尿常规等。
1.1.3 治疗方法
耳穴壓豆组取穴:神门、心、肾、交感、耳背沟。取王不留行7粒,把医用胶布剪成0.6平方厘米的小方块7片,再将王不留行分别粘附在小块胶布的中间。耳廓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的胶布分别贴压在以上穴位,耳背沟连贴三贴,每天用手指按压3次,每穴按压至有胀、麻、痛感为好。其中交感、耳背沟重压刺激,每次3~5分钟。3天后再贴压另一侧耳穴,15天为一个疗程,5天后继续贴压下一个疗程。硝苯地平组口服硝苯地平片,每次10 mg,每天3或4次,15 d为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者,按常规急救处理。
2 结果
2.1.1 疗效标准
(1)显效: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耳鸣和烦躁等主要症状消失,舒张压下降1.33 kPa或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血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66 kPa以上者。(2)有效:以上主要症状减轻,舒张压下降不足1.33 kPa,但已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1.33-2.53 kPa,但未降至正常,或收缩压较前下降4 kPa以上者。(3)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主要症状无改善,血压未达到以上标准。
2.1.2 疗效 耳穴压豆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硝苯地平组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6%。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不显著。耳穴压豆组收缩压平均降低4.20±2.27 kPa,舒张压平均降低2.41±1.51 kPa;硝苯地平组收缩压平均降低3.60±2.68 kPa,舒张压平均降低1.87±1.75 kPa。耳穴压豆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压程度明显优于硝苯地平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高血压属祖国医学“头痛”“眩晕”“肝阳”等范畴,并与“心悸”“胸痹”“中风”等有一定联系。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肝”“肾”两脏有关。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因素。其发病机理,主要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气郁结,肝火肝风上扰,气血并行走于上。下虚为肾阴虚损,水不涵木,肝失滋养,而致肝阳偏盛。早期多为肝胆偏盛(或肝火亢盛),中期多属肝肾阴虚,晚期多属阴阳两虚。耳穴治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耳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全身各部位在耳朵上均有相对应的穴位。当机体血压升高时,相应的敏感点就会出现一些病理反应。祖国医学认为耳与人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刺激耳穴能起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通过按压高血压相关耳穴能全面调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动力学、调节神经递质等,而且对血压的影响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耳穴压豆治疗高血压患者,降压总有效率与应用西药降压药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证明耳穴压豆法可有效降低血压。由于高血压病是终生疾病,长期高血压状态易致心、脑、肾等并发症,须长期治疗。所以我们对此法的远期疗效须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