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客家文学中的爱国怀乡主题抒写

2014-05-30 16:20:48王荷珣
南方文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散文广西

广西客家文学绚丽多姿,既有大批客籍官员、学者、文人的创作,也有客家民间童谣、山歌、唱采茶、唱木鱼、神话传说、口传文学等构筑成广西客家文学的宝库,成为广西客家人精神抒写与放纵的喷发口与栖息地。就广西客籍官员、学者、文人创作而言,有民族英雄袁崇焕、刘永福、冯子材等人的爱国主义诗篇;李时亮、黄体正、宾光椿、黄绍竑、朱为流等人创作体现的诗书继世传统与入世情怀;石达开、陈玉成、陈铭枢等人敢于革命、反抗压迫的抒写;文祚闲、朱玉仙、林白等女性作家的“女性抒写”;秦似风格犀利、充满战斗姿态的杂文,著名学者王力充满幽默与睿智的“学者散文”,著名作家曾敏之充满历史意蕴与沧桑之美的散文,以及刘庆贵等当代爱国精神的写作等。广西客家文学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对此研究缺乏系统性,现有的成果远远没有反映出丰富多彩的广西客家文学的面貌,本文以广西客家文学中官员、学者、文人等爱国怀乡主题创作为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广西客家文学中的爱国怀乡主题抒写。

一 、民族气节 忠义爱国

中国历史上客家人体现出的民族气节、忠义爱国精神可歌可泣,在广西客家英雄人物中,袁崇焕、冯子材、刘永福三位军事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后迁居至广西藤县,因两次督师辽东,被后人称为“袁督师”,他为明王朝抗击后金而威名远扬,被世人誉为“擎天一柱”。1626年,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军队围攻宁远城,袁崇焕带领一万多将士誓死抵抗,并亲自在城上督战,在激烈战斗中努尔哈赤受伤,半年后努尔哈赤因心情抑郁而终。因功勋卓著,袁崇焕被崇祯帝任命为兵部尚书,督师关外,并掌管河北、山东等地的军事。1629年皇太极率领大军逼近北京,袁崇焕在关外得到警报后,亲自领几千名骑兵为先头部队,日夜不停赶到北京。正当袁崇焕和后金军队在北京城外展开殊死决战时,明王朝魏忠贤的余党散布谣言,声称袁崇焕勾引后金企图逼迫朝廷投降,导致崇祯帝对他起了疑心。随后皇太极施反间计,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年仅四十六岁,这个冤案直至清初修《清太宗实录》中皇太极施反间计才真相大白。

袁崇焕冤死后数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写诗赋词颂扬他的丰功伟绩,梁启超赞誉他为“千古军人之模范”。袁崇焕除了军事才华卓著外,还擅长写诗,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有《三管英灵集》收入六十六首,《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中山大学图书馆藏)载十二首,除去三首重复外共七十五首。袁崇焕的诗大多数表达他爱国保民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如《再出关》“重整旧戎衣,行途赋采薇。山河今尚是,城郭已全非。马自趋风去,戈应指日挥。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表达了一位爱国英雄收复失地的决心;写给从家乡来探访的亲友《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须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在福建邵武任知县时,写《初至邵武》表達他亲民保民主张:“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风俗更何如。讼少容调鹤,身闲即读书。催科与抚字,二者我安居。”面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袁崇焕写《黄河》抒发强烈赤子之心和民族自豪感:“河水奔流去,暄腾万马声。源从天上落,性本地中行。独处真须激,清来自太平。济川吾有愿,击楫动深情。”

尽管蒙冤身陷囹圄,袁崇焕精忠报国之心仍然未改,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对黑暗现实表示抗议,他在《入狱》写道:“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如果说袁崇焕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带有某些局限性,那么他诗文中体现的维护民族生存、保民除奸的爱国精神无疑是进步的。

在中国近代历史反帝救国的斗争中,冯子材和刘永福两位英雄人物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孙中山先生称他们为“民族英雄”。有论者将这两位来自广西北部湾地区(1)英雄的爱国精神概括为:“所谓冯刘爱国精神是指冯子材和刘永福对待自己祖国态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高尚的精神气质。钟爱故乡的朴素情愫、敬爱百姓的仁爱之心、热爱国家的高尚情操构成冯刘爱国精神基本蕴涵。”(2)

冯子材是晚清抗法名将,1885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在广大爱国将士和民众的支持下,粉碎了法军向龙州佯动的阴谋。在近代中外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镇南关大捷,在政治上导致法国内部矛盾激化,迫使茹费理内阁倒台。晚清客籍大诗人黄遵宪在《冯将军歌》一诗中赞扬了冯子材在抗法战争中的英勇:“将军剑光初出匣,将军谤书忽盈箧:将军卤莽不好谋,小敌虽勇大敌怯。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长驱出玉关,平生蓄养敢死士。不斩楼兰今不还。手执蛇矛长丈八,谈笑欲吸匈奴血。”

刘永福在中法战争期间,率领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军而名闻中外。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刘永福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毅然起航赴台,1895年4月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刘永福继续留在台湾领导军民顽强抵抗日军,直至10月才返回大陆。面对清政府昏庸腐败,刘永福在无奈和不屈中写下《悼台诗》:“流落天崖四月天,尊前相对泪涓涓。师亡黄海中原乱,约到马关故土捐。四百万人供仆妾,六千里地属腥膻。今朝绝域环同苦,共吊沉沦甲午年。”作者对台湾沦丧的极度痛心,留给后世赔款割地的沉痛历史和不屈抗争记忆,张之洞评价刘永福“为数千年中华吐气”的“义勇奇男子”。

刘庆贵,广西博白人,我国著名航天发射专家,著有《计划网络法》《载人飞船基础》《航天发射场概论》等专著。此外刘庆贵还有大量的文学创作:纪实文学《来自航天城的内部报告——“神舟五号”发射倒计时》《戈壁滩上的红柳》,散文《戈壁红柳》《神圣的“九号半”》等,短篇小说《难忘满洲里》,长篇小说《冲天记》,科普作品《载人飞船探秘》等。其中《冲天记》(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力作,作者通过典型的人物与事件,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感受,描绘了共和国航天人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创造辉煌的航天历史,既颂扬了他们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克难制胜的人格魅力,同时透视了他们催人泪下的纯真爱情。刘庆贵的文学创作,整体展现了五十多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继承和发扬客家赤子在新形势下的爱国精神。

二、忧国忧民 爱国伤怀

客家人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他们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文天祥在《过零丁洋》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中对国破家亡的剧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树立了客家人忧国忧民、爱国伤怀的典范。广西客家文学中,黄体正、黄绍竑、秦似、王力等人的忧国忧民、爱国伤怀的抒写尤其突出。

黄体正,字直其,号云湄,别号紫荆樵,广西桂平县古程乡人。黄体正生活于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歌创作体现沉重的社会苦闷下的个体感伤情绪,以及在巨大社会变革中表现民主光芒,是鸦片战争前后诗坛中广西地方诗人的典型代表。黄体正的代表作《带江园诗草》内容丰富,从主题上可以分为避世主题、跋涉功名主题、求遇知音主题、时事主题(3),其中时事主题有许多表达反抗外侮的诗作,如《暮春雨日独坐江楼感时书怀四首》其二写道:“茫茫祸水阿芙蓉,今起真成表海风。遍地金钱泥土上,万家烟火梦魂中。生之有道予其杀,今则惟行法至公。正拟屠鲸苏泽国,谬传边策议和戎。”诗人把鸦片看成祸国殃民的“茫茫祸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消息令他振奋,但清政府妥协投降的举措使他失望。失望之余,黄体正仍希望清政府能够打败侵略者,将侵略者赶回去,在上诗其三首他写道:“直须片甲莫教还,飞炮连轰势破山。驱除龙蛇归大海,安排岛屿定群蛮。”诗中他还倡导拒绝和外国侵略者贸易,实行闭关自守赢得胜利的主张:“制其死命毋通市,陪此生机在闭关。非敢误谈军国事,据鞍深马恤时艰!”总体上讲,黄体正的诗歌创作思想复杂,甚至很多有消极的一面,但他的作品中体现爱国伤怀的情感不可否认。

黄绍竑,字季宽,广西容县人,与李宗仁、白崇禧被誉为“新桂系三巨头”。黄绍竑是民国期间著名爱国将领中才华卓著、文武兼备的一位,1916年,他毕业于河北保定军官学校,后接受孙中山革命的主张,被委任讨伐陆荣廷军总指挥。北伐时期,曾任广西省主席兼留桂军军长,抗战期间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代表作有《五十回忆》等。

黄绍竑一生酷爱填词,而且有很高的成就,有研究者评价他的词“形象维丰富,用事落典娴熟,文笔酣畅流丽,可谓春风词笔”(4)。他的大量词作都是中国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他爱国精神的抒写。1939年,黄绍竑和周恩来同登杭州天目山,曾填《满江红》一首,词中“寂寞三潭深夜月,岳坟遥下精忠泪。忖年来,守土负初心,生犹死。收失地,从兹始。越勾践,应师事。愿勿忘训聚,胆薪滋味”表达了中国军人坚决抵御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1942年秋,黄绍竑视察被日军劫害的松阳城,目睹敌人烧杀奸抢过后的惨状,他填了一些词表达国恨家仇的痛苦,其中《念奴娇》写道:“乍闻敌退,知多少人家,悲欢泪滴!道路相逢,争见告劫后家园消息。瓦砾千堆,颓垣半堵,尸骨纵横掷……年般过了,痛余生锋镝。”1949年4月,黄绍竑曾作为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到北京后受到毛澤东和朱德的接见,和谈破裂后,他和刘斐等四十四人在香港发表宣布脱离蒋介石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联合声明,后离开香港回到北京。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百废待兴的局面,黄绍竑兴奋不已,曾写《齐天乐》描绘新中国的图景:“齐天乐响来南国,五彩缤纷四射。才送春归,飞来都峤,万里风流遍洒,家山如画。”1965年,黄绍竑早年同窗李宗仁回到祖国,他写《西江月》热烈欢迎李宗仁的回归:“五十年前友好,重洋万里归来。亲朋故旧笑颜开,喜见声明在。祖国昌荣强盛,光芒永照天涯。投明自以早为佳,莫再羁留海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土的沦陷与生活的颠沛流离,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无数正义的文化界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如同战场上的将士拿起枪一样,矛头指向日军罪恶的行径和国民党当局统治的黑暗。秦似,原名王缉和,广西博白人。抗日战争时期,秦似应夏衍的邀请来到桂林文化城编辑当时一个重要刊物——《野草》,他在《野草》(代发刊词)中说,在这样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年代,献上一束野草,是“希望给受伤的战士一个歇息的处所”,让那些“因疲劳而至于饥饿者”,“恢复元气,再做战斗”。因此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里,秦似的杂文在风格上直接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鲁迅风”直面现实的战斗精神,“他以年轻人火一般的激情和犀利的笔触直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鞭挞丑恶与黑暗,歌颂进步与光明。”(5)内容上主要包括对抗战期间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关心、谈古论今的思想杂感、抨击文化界的种种丑恶现象以及对光明世界与崭新生活的渴望(6)。

秦似抗战时期的杂文创作中,对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关注占很大的比重,既有对国民党消极抗战和反动统治的批判,也有对法西斯势力的诅咒和对国际“绥靖政策”的抨击。如《后方的捷报》开篇就批判了不在抗日战场上奋力抵抗,却在后方大肆残害百姓的国军:“近来的社会新闻,我发现一个特点,不管仇杀,自杀,走私,强奸,抢劫,案中或幕后常常关系到国军。”《由发掘汉墓想起》则以郭沫若等人在四川试掘汉墓被当局勒令禁止的事件,表达了正直的国人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报国无门的感慨:“一个对政治很有热情的人,只能去发掘汉墓,如今又被勒令停止。在这样的时局下,人们还有什么可做呢?”《不能缄默》揭露了法西斯杀戮无辜的血腥事实,批判了法西斯“优种论”的哲学,进而驳斥了希特勒“没有战争,就没有人类”的谬论。《国际随笔》则指出了国际“绥靖政策”的本质与危害,对欧洲那些阻止社会主义出现,纵容和扶植反动势力的做法进行无情的批判。

如果说秦似20世纪40年代杂文创作是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进行写作的话,那么,学者王力同时代的杂文创作(7)则是以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的正义感和责任心的抒发,比较王力与秦似父子这一时期的杂文创作,有人总结为“学者的副业与革命者的事业”(8)。尽管是作为学者的副业,王力的散文题材广泛,以知识性、幽默性的笔调对种种人和事的表现与抒发,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用“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如《龙虫并雕斋琐语》中代表性的作品《回避与兜圈子》《公共汽车》《路有冻死骨》《领薪水》等篇章,是对当时权势阶层的贪赃枉法、广大民众生活的凄苦的陈述,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社会充满着血与泪的指控。仔细读王力这一时期的小品文,我们不难发现其杂文风格与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人“软性文章”有本质的差别,因而有研究者认为其杂文在情感基础上更靠近“鲁迅风”杂文,王力杂文的议论向度体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启蒙主题(9)。

三、眷恋缅思 思国怀乡

漂泊迁徙是客家人生存的特征,客家人尽管不断迁徙他乡,但他们心中始终有着精神原乡——祖国和家乡。当他们远离自己的祖国和故土时,往往会用多种方式表达眷恋缅思的情绪,将这种浓浓的思绪诉之于笔端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从而在客家文学中涌现出许多思国怀乡的作品。

香港著名散文家曾敏之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曾敏之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广西罗城,早年在柳州、桂林等地办刊物,抗战后历任《大公报》记者、采访主任,暨南大学教授,1978年后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曾敏之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之后勤奋笔耕,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著有杂文集《曾敏之杂文集》,散文集《望云海》《文苑春秋》,专著《诗的艺术》《古典文学欣赏举隅》等。曾敏之是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感情充沛,有论者认为他的散文体现出爱国怀乡、寻根溯源;文心侠胆、义重情深;世相杂说、发人深省等几个特点(10)。

曾敏之青年时代辗转桂柳山水之间,其早期散文很多以桂北山乡、桂林文化城为主要对象,《芦笙会》《山鸡婆》《遇旧》等是代表其作;文化大革命之后他迁居香港后,写下了大量思国怀乡的散文,《桥》《寻根热》《鸟声》《空间》等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如《芦笙会》这样描写桂北山乡:“是一个晴朗的天,白云像少女的丝带,间杂着秋阳的金光,飘绕在溶江南岸的龙额山上……因为是深秋的缘故,野菊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两旁腰肢招展着,山道左右,有着无数参天古柏……”,文中除了尽情地描绘了桂北风物外,还塑造了一位通过组织芦笙会活动动员苗族群众扩大麦子种植来“报效抗战”的客家青年王先生。

曾敏之迁居香港之后,形成了他散文创作的另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散文他更多地关注“香港各阶层人士的命运波折和生活境况”,“尤其是流淌在作品中的浓浓的爱国情怀,盼望港台回归、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贯串如一,感人至深。”(11)代表作《桥》开篇写道:“我对桥有一种特别感情,这是童年时代培养起来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镇,镇郊有一个平桥塘,一潭碧水,横架一座小木桥,每逢夏天,那儿就是我游泳嬉戏的地方。”文中还回忆离开祖国到当时还属英国统治的香港时的情景:“那是一九七八年的冬天,我离开深圳,跨过罗湖的时候。过了深圳进入罗湖,就进了香港的地界。深圳与罗湖只隔一座桥,却分开了两个世界。出境的那一天,我挽着轻便的行囊,伫立罗湖桥头,回头望着深圳——它代表着多难的、伟大祖国的大地,不禁热泪盈眶。我说不出当时复杂的感情,似乎一刹那间集中了悲欢离合的滋味。”最后,作者悟出耐人寻味的深刻道理:“不论海峡、长江、黄河……都需要桥,桥可以沟通伟大民族不可分离的情感。”

广西客家文学中,文祚闲、朱玉仙、林白等女性作家的创作构筑成不容忽视的“女性抒写”空间。清代著名女诗人文祚闲,玉林市玉州区城西大新村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二十二代嗣孙,嫁到北流县禄厚村李氏。文祚闲父亲文寿华,号西亭,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恩科榜录取为第二甲,后任山西省汶水县知县,授霍州知州,升泽州长府知府等职务,为官清廉,颇有政绩。

文祚闲的结构韵律,辞藻谨严,诗中所吟山水,花草树木,所见所感以及思乡之情,充分表现了一位少女的纯洁心灵。民国初年,文祚闲家人将所存其诗稿编辑成《静怡诗存》附于其父《啖蔗山房诗集》,广西图书馆有文祚闲藏书。“文祚闲随父赴任,将沿途亲目所诸祖国大好河山,江河大川、湖光山色、樵夫与渔翁、花草树木与禽鸟,以及西亭两任县令复迁知州居留山西数年官邸生活,怀念远方家乡亲人等尽显露于笔端,惟妙惟肖的融合于诗作中。”(12)其代表作《候马驿早行》的诗句“踟蹰遥忆家乡远,回首青山倦眼看”,写出了在远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另外一首《登大容山》为后人所传诵:“一峰相送一逢迎,千里崎岖路不平。峭壁泉声情亦雨,悬崖云影暗还明。岚拖翠黛重重绿,涧泻深溪隐隐清。回首夕阳迷旧径,耳边犹听鹧鸪鸣。”

林白,本名林白薇,籍贯博白,出生于北流,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林白十九歲开始写诗,著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和《致一九七五》等多部,以及大量诗歌散文作品,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法、韩、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流传。林白是从北流走出来的作家,先后到过南宁、武汉、北京等地,但是她的精神根据地依然是在家乡北流,她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处处闪现家乡的人和事,而且较频繁地用沙街(作者七至十二岁生活的地方)、B城(《一个人的战争》写B城的林多米)、B镇来代指家乡北流,因而有论者总结林白的小说创作“就是精神的回乡之旅”(13),她的散文则大多数是“记忆家园的建构”(14)。

以林白散文创作为例,许多作品中对故乡的人、事、物的回忆构成了散文内容和视点。《怀想水稻》开头这样写道:“南方稻田的万顷绿波高低起伏,如同B镇(代指北流,笔者注)的丘陵地带那样绵延千里,宽阔无边,我常常在高处看到这无边的稻田,水稻在它的秧苗时代清新而柔软,它们像一群小姑娘紧紧挨在一起,站立在一汪南方的水中。”随着思绪的放飞,作者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之中,结尾时她回忆自己在故乡插秧的情景:“秧苗递到我高挽着的手臂上,我托着他们,把它们一蔸蔸插入水田里。碧绿、俊逸、苗条的秧苗一蔸一蔸地挺立在水田里。它们渐渐地在我眼前伸延,这时候,时间变成了水稻。”

林白的《回忆饥饿》写自己八岁上小学二年级时因饥饿晕倒在课堂上,她的老师上课时注意这个瘫倒在书桌上的小女孩,作者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模糊地刚到有人走近我,温热而干燥的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又摸了摸我的手,她说:你是饿的,快去买一碗米粉吃就好了。她从口袋拿出一角钱和二两粮票放到我手上,说:你现在就去,不要等下课了。”拿着老师给的钱和粮票,小女孩跑到一家米粉铺买米粉吃:“围着围裙的人将一只光滑的竹漏爪伸进大锅里,蒸汽的云雾从正中破开,在竹漏爪的托举下,从云雾的中央,从沸腾的汤中迅速上升,它呼的一下就升起来了,呼的一下到了瓷碗里……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未见到、也再没有见过如此美好的食物……缀结着这所有一切的人,是我的老师庞桂珍,这是一个真实的名字,这个名字珍贵而朴素,多年来我把它藏在心里。”还有像《沙街》《逝去的电影》《失学的日子》等作品都是林白在记忆中对故乡的搭建,其作品中的沙街、B城、B镇形成的地域,如同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莫言笔下的高密,都是作家从故乡回忆中获得的体验、想象和经验的产物。

四、结语

以上从广西客家文学中官员、学者、文人等爱国怀乡主题创作中,选取一些作品从民族气节、忠义爱国,忧国忧民、爱国伤怀,眷恋缅思、思国怀乡等几方面来论述广西客家文学中的爱国怀乡主题抒写,尽管所涉及的作家作品不够全面,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客家文学创作的实绩。广西客家文学中大量爱国怀乡主题的抒写,反映出广西客家人内心深处蕴含着的强烈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表达了客家人对家园安定、国家强盛和民族崛起的心理诉求,我们可以看出客家族群的凝聚力与客家文化形成动因,从一个侧面揭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力。

【注释】

(1)冯子材为广西钦州客家人,祖籍博白;刘永福为广西上思客家人。

(2)林加全:《冯子材、刘永福爱国精神及其现代探析》,载《学术论坛》2011年第4期。

(3)刘洋:《带江园诗文集校注》,11—16页,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4)韦湘秋:《词笔春风黄绍竑》,载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5)(6)(9)(10)徐治平:《广西散文百年》(上),29、29—33、41—43、134—137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王力1940年代的散文创作主要有:1942年在《星期评论》《中央周刊》上开设小品文专栏《翁牖剩墨》,1943年在《生活导报》和1944年在《自由论坛》开设随笔专栏《龙虫并雕斋琐语》,1944年在《中央日报》增刊开设《棕榈轩詹言》,1945年在《独立周报》开辟《清呓集》小品文专栏。1949年1月上海新观察社把他在昆明时期写的小品散文结集出版,题为《龙虫并雕斋琐语》,按不同的专栏分为五个部分:瓮牖剩墨(12篇);龙虫并雕斋琐语(《生活导报》时期,19篇);棕榈轩詹言(17篇);龍虫并雕斋琐话(《自由论坛》时期,11篇);清呓集(4篇)。加上1943年11月为《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所写的《生活导报与我》,此外,还有未收入初版本的一篇《津门小厄》,共计65篇,13万余字。见彭林祥:《学者的副业与革命者的事业——王了一和秦似1940年代散文创作比较论》,载《东方论坛》2011年第6期。

(8)彭林祥:《学者的副业与革命者的事业——王了一和秦似1940年代散文创作比较论》,载《东方论坛》2011年第6期。

(11)徐治平:《中国当代散文史》,38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2)刘斯、黄征旺:《广西客家人》(历史人物卷),1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13)岳海东:《写作就是回故乡——广西三位女作家的文学书写》,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4)纪颜颜:《生命的诗意飞翔——林白散文论》,载《西江月》2010年1月下。

(王荷珣,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散文广西
壮美广西
黄河之声(2022年4期)2022-06-21 06:54:48
散文五章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5:20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作品(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歌海(2018年5期)2018-06-11 07:02:15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