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
批评当随时代/傅逸尘1.1
沉默所在/岳雯2.1
语言本体的书写/董迎春3.1
诚实的批评/柳冬妩4.1
过去与现在之间/张定浩5.1
历史的态度/张立群6.1
今日批评家
没有结局的小说与“漂泊者”的命运及状态——读徐则臣中短篇小说记/傅逸尘1.29
整体视野中的军旅文学批评——傅逸尘理论批评印象/杨庆祥1.34
印象·“穿越”傅逸尘——从一次会议的缺席开始/朱向前1.37
不彻底的改革和理性的抒情——重读《沉重的翅膀》/岳雯2.20
“起跑线”上的岳雯/金理2. 28
岳雯小记/李敬泽2.32
反讽时代的孤寂诗写——再论海子诗歌精神/董迎春3.27
反讽时代的诗歌批评语言——董迎春诗学研究述评/姜永琢 李心释3.32
时代的异乡人与形而上的反抗/杨有庆3.36
打工文学的类型融合/柳冬妩4.22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柳冬妩和他的《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谢有顺4.27
在场者的见证/胡磊4.31
爱和怜悯的小说学——以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为例/张定浩5.22
作为诗人的批评者/来颖燕5.26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张定浩印象记/崔欣5.30
中国新诗的旗意象/張立群6.32
张立群:温文尔雅而又雄心勃勃的70后批评家/张丽军6.38
“白马”飞翔的天空——我印象中的张立群/房伟6.41
批评论坛
国际视野与中国当代文学——第四届“今日批评家”论坛纪要1.40
进入文化场景中——当代纪录片的主观性及自我表达/海力洪1.48
新纪录运动:从“思潮”到“阶层”/罗锋1.51
“作者”还是“导演”?——纪录片创作的主体性之思/张欣1.56
当代的隐晦肖像:讨论中国谍战剧/毛尖 等4.43
试论十七年“反特片”的“多质性”/冯妮4.47
慢镜头:从“反特片”到“谍战片”/陈琦4.51
现实感、细节与关系主义——“中国故事”的一条可能路径/陈思5.65
关于“中国故事”的若干疑问/李振5.68
“中国故事”与本土传统的观念化表达——略论《炸裂志》的寓言和形式/徐刚5.71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审美中国形象生产的叙事建构/王敏5.73
“辩证的抵抗”——由胡淑雯兼及一种美学反思/杨庆祥6.54
幽灵海洋的塞壬之歌/房伟6.58
徐则臣京漂小说的人文精神与身份意识/徐秀慧6.61
当“两个鲁蛇同在一起:田耳的欲望之翼/彭明伟6.63
脱队求活:读阿乙《模范青年》/杨佳娴6.66
当代前沿
论当前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与变异趋向——以格非《江南三部曲》为中心 /贺仲明1.6
怎样阅读一首诗:貌似简单的问题——以艾青译维尔哈伦《城市》的讲读为例/倪文尖1.12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当下意义/文学武1.18
荒谬年代知识分子的存在形态——读王尧的《纸上的知识分子》/张博实1.23
文学史编撰的理念与方法/王彬彬2.5
2013年中篇小说印象/段守新2.11
“偶像诞生”:从80后文学到网络的艺术消费/江 冰 蔡怡圆2.16
“文学新星丛书”的寂寞事业/黄发有3.5
荒唐的革命闹剧与民间的“文革”世相——评李锐的《无风之树》/陶东风3.14
“社会主义新人”英雄化的两种时态——兼及浩然、柳青文学观比较/吴娱玉3.20
不确定性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1985—1988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讨论/孟繁华4.5
海外认同与现代中国文学输出/杨四平4.11
直写与侧写——从心理描写看路遥对柳青的超越/唐瑶瑶4.18
媒体网络缠绕与艺术公赏力/王一川5.5
究竟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从《我只是来打个电话》重新理解马尔克斯/丛治辰5.8
想象军人的方法——21世纪初年军旅长篇小说的“军人伦理叙事”/傅逸尘5.12
学院批评的另一种可能——以谢有顺、王尧的批评为例/黄灯5.18
新的文学史叙述原则的兴起——以《罪与文学》为中心的相关思考/傅修海6.5
什么是80后文学?/黄平 金理 6.12
当代小说家的“阅读研究”/程旸6.19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基于学术论文的考察/汤翔鹤6.23
理论新见
美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潮流/范亚刚 吴代红1.62
从童年消费到消费童年——当代童年审美经济及其文化问题/赵霞1.67
以学术为志业——“顾准热”的文化图景/魏华莹1.72
电影艺术的“感知统合”式体验及其深层特征/钟丽茜1.80
革命战争小说的两种写作形态/段崇轩2.47
梦魇式书写:残雪小说创作的性别策略/李萱2.52
重返、重释与重构——关于毕光明及其纯文学研究/杨丹丹2.56
钱基博的白话文学论——以《语体文范》为中心的探讨/王锐2.61
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在现代中国的批评实践论略/危磊3.49
回到文学自身——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吴义勤 王秀涛3.54
只有理解现在,才能解释过去——关于《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唐伟3.58
美生王国:生态审美场的形成、展开与转换——袁鼎生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路径/龚丽娟3.61
完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因——从人类起源说起/雷体沛 吴冶平5.39
“本土话语”审视的语境与目的——关于拙著《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审视》/牛学智5.46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反思——论王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王澄霞5.51
异质美学、社会学视野与知识分子写作——关于青年批评家张莉的文学批评实践/曹霞5.57
诗意·自若·原粹——关于“上游美学”的几点思考/沈奇6.69
古希腊悲剧:阐释的困境——由理性话题引发的思考/孙雪晴6.76
名作新读·译介与研究
顾城的《英儿》和《圣经》/【斯洛伐克】马利安·高利克 著 尹 捷 译2.33
重写现代——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的阅读与反思/余夏云2.40
历史、记忆与书写——论天心《古都》/【日本】 黃英哲3.40
赛珍珠: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李云雷3.68
重读《创业史》:从“精英”的角度/黄勇3.74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姜智芹4.33
李欧梵“西学东渐”境况考辨——聚焦于李歐梵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关系/夏伟4.39
海外汉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互动关系的再反思——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大陆学界的传播 为个案/张清芳 王丽玮5. 32
鲁迅之后:“战争期”(1937—1945)的满系文坛与文艺/李文卿6.43
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白睿文访谈录/吴赟6.48
对话笔记·打捞历史·个人锋芒
1982:“现代派”风波/刘锡诚1.96
有“社会良知”和深邃思想的文学批评/丁帆1.118
在南极忏悔——张宇访谈/孔会侠1.121
是需要谈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时候了/张炜 傅小平2.67
一个人与一份杂志/李建军3.93
周恩来有关昆剧《十五贯》的讲话还原/傅谨3.100
20世纪30年代“京派”批评家的文学活动/唐艺嘉 王辰龙3.107
近观陈希我/薛昭曦 陈卫 谢刚 徐阿兵 郭洪雷 陈希我4.76
“时间马厩”中的罪与非罪——关于中篇小说《马厩之夜》的讨论/霍俊明等4. 81
“晚年丁玲”研究总论/李美皆4.115
抗战文学研究的边界问题/王学振4.122
文艺批评家的气度/王金双 熊元义5.98
理性的愤怒与真诚的温暖/纳 杨5.102
代际批评与学院批评——关于“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及当前文学批评的对话/贺仲明 李遇春6.80
赛珍珠:如何表现中国精神?——接着李云雷的“故事讲述”往下说/孙宗广 刘锋杰6.111
“神实主义”与“耳朵识字”—— 阎连科小说的病象分析/唐小林6.116
现象解读·最新文本·诗坛万象
最重要的是学术人格——在“文化诗学暨童庆炳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何西来1.84
小记童庆炳老师/余华1.8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童庆炳先生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意义/赵勇1.86
童庆炳:中国文艺学现代学科范式的奠定者/——以《文学理论教程》为讨论中心/吴子林1.92
“必须赞美这残缺的世界”——读2013年《诗刊》年度诗选/霍俊明1.104
“中间代”诗评家研究——以罗振亚为中心/邵波1.110
抒情,且不止于抒情——叶舟长诗《陪护笔记》读后/王若冰1.114
北岛的文本意义/钟文2.74
杨炼论/张立群2.83
《第七天》:从出发到抵达/孔会侠2.90
发现并重建“善良”——余华《第七天》的“经典”与“当代”问题/刘江凯 胡佳倩 周紫渝2.93
野马镇上“平庸的恶”——评李约热的《我是恶人》/贺绍俊2.97
从混沌的现实到清晰的文学——《欺男》的困惑与小说的逻辑/张柱林2.100
重提启蒙:“重返80年代”——对《欺男》的一种读法/周飞伶2.103
在新时期美学总格局中看黄海澄的美学贡献/李心峰2.106
大道自然——黄海澄教授的学术生态/袁鼎生2.110
怎样才能成为一位美学家/王建疆2.113
黄海澄先生美学思想简论/冯仲平 徐姜汇2.117
读《这边风景》三题/陈柏中3.79
流落民间的高贵与忧伤——迟子建《晚安玫瑰》及其他/张德明3.84
《喀拉布风暴》:审美救赎的三个维度/王本朝3.88
汪国真诗歌与青春文学的文化模态分析/孙桂荣3.111
“他塑”与“自塑”的互文性建构——新世纪初诗歌中“广西形象”的建构方式/罗小凤3.116
新世纪江苏散文论纲/汪政 晓华4.56
雅与俗之融合——论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剑意象/黄健4.62
接续一个伟大的文学传统——评乔叶的《认罪书》/孟繁华4.67
“后文革”时代的忏悔与生活——读《认罪书》/梁鸿4.68
历史照进现实后的罪与罚——论乔叶的《认罪书》/吕东亮4.71
试论90年代先锋诗歌的语言策略/张德明5.77
何谓入心的诗歌批评——从《沈奇诗学论集》(增订版)看沈奇的批评美学/刘波5.83
面对命运,有时我们是如此不堪一击/宗仁发5.87
有一种生命体验叫“绝望”——读张浩文的长篇小说《绝秦书》/房福贤5.89
周原膴膴,风雅沧桑——《绝秦书》的历史隐喻/周泉根5.93
重提:美问题——《三个三重奏》的现代意识及启示/鲁太光5.95
汪曾祺创作的原儒取向/肖玉华5.105
虚静·虚构·虚心——农民工书写从现实生存到诗意存在/江腊生 程丽华5.109
贬斥“俊杰”与呼唤“圣贤”——刘醒龙长篇新作《蟠虺》人物论/刘川鄂6.86
《蟠虺》:文学的气节与风骨——刘醒龙访谈录/周新民 刘醒龙6.90
审美的位移及其后果——《北去来辞》叙事美学裂变踪迹考察/王迅6.95
自由落体:论林白小说的文学场域/肖晶6.98
在叙述与语言的利刃上舞蹈——格致散文论/陈剑晖6.102
中国经验与期侍视野:新移民小说的入史依据/毕光明6.108
绿色批评
冲突、选择与守成——计文君小说世界中的三重风景/张维阳 孟繁华1.134
人与山的世界——论《一座山,两个人》兼及中国现代散文的艺术身份/陈祖君1.138
巨象在上海:甫跃辉论/黄平2.121
一部“抓心”的小说——评长篇小说《火鲤鱼》/欧阳友权 张婷2.127
风雨荷城著华章——浅论《荷城文丛》/丁速2.130
投身时代的孤独者——肖克凡工业叙事三十年研究/俞春玲3.127
“乡土中国”形象的艺术建构——评叶炜长篇新作《后土》/郝敬波3.132
先锋小说叙事的自由与超越/张延文3.136
痛,且飘浪风中——张怡微的青春书写/王宏图4.86
权力场中人性的追摄与反思——王跃文小说论一题/龙永干4.91
个人主义的颓废——细读谈瀛洲《灵魂的两驾马车》/刘春 黄平4.95
情欲化社会的话语分裂——盛可以小说论/王琦4.99
从传说到沉思:重述传说的叙事期望与历史意味/徐肖楠4.104
在场:无法靠岸的写作——雷平阳诗论/方婷4.110
莫言小说中的少女形象/叶开5.123
怀旧、弥合与文化重建——评叶兆言新作《很久以来》及其他/徐勇5.128
灵魂的写意——读张书勇《见证与解读》的几点感想/李仰智5.131
评晓苏的三篇花小说/夏元明5.134
论阎连科小说两种类型的笑/艾 翔5.137
“片断”相成,便是“对岸的村庄”——读江子散文集《田园将芜》之畅想/李伯勇5.143
铸造优雅、高贵和诗意的审美趣味——以张欣的《终极底牌》《不在梅边在柳边》为例/贺绍俊6.123
《飘窗》:证见我们的纠结和不安/邱仪6.127
论韩小蕙散文“破体”的创新价值/吴周文 张王飞6.131
90年代以来小说的叙述语态研究——兼论李洱小说叙事的反讽诗学/苗变丽6.135
本土研究·文坛评述·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面对梦魇的表情——关于顾文散文集《之乎者也》/陈建功1.127
一路形象到底 一路调侃到底——评阮直的杂文/朱大路1.128
精神明亮的人 /高 伟1.130
顾文、阮直作品研讨会纪要1.132
论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孤独主题/李咏梅2.131
周民震和他的电影文学创作/特·赛音巴雅尔3.121
圆梦絮语/周民震3.124
精神苦旅——读敏歧的《经历荒原》/鲁原4.126
浅论广西当代文学翻译家/彭金玲4.129
论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群的崛起/罗小凤 4.133
陶丽群小说的主题内容与艺术特色/李晓鸥 4.138
近期理论批评热点二题/文波4.148
第二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综述/本刊编辑部4.151
近期文坛热点二题/文 波5.148
此山 此水 此人——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法则与核心价值/黄伟林6.140
论广西客家文学中的爱国怀乡主题抒写/王荷珣6.144
艺术时代·当代艺术视角
流行歌曲与主流价值观的共进共振/曹桦 周兴杰2.136
漓江画派的艺术自觉——浅论黄独峰的中国式写生/盘莉娜2.142
程小东动作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赵思奇3.139
“芦笙蜂鼓”伴奏下的“水袖翻飞”——评《大秦灵渠》的审美特征兼论歌剧的民族化/陈鹏3.142
广西布努瑶民歌艺术初探——以民歌体“分讲”“呼咿”“离贯”为例/黄海云4.142
绘画随笔/唐玉玲4.146
壮族设计艺术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俞崧 柒万里5.114
林半觉篆刻艺术分析/唐長兴 韦佳5.117
风荷(中国画)/马万里1.封底
长尾猴(中国画)/黄独峰2.封底
书剑生涯本是梦(中国画)/朱新建3.封底
春晓(中国画)/唐玉玲4.封底
远山牛角声(中国画)/潘正华5.封底
大风景之三(布上油画)/尚扬6.封底
其他
《南方文坛》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1.5
(整理:李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