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梁等
摘要:导师制是当今高等教育背景下,由导师指导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制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也准备尝试这一制度。为了使这个制度能较好地实行并持续实行下去,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会方式,从而发现潜在问题。只有通过加深师生对导师制的认识,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建立多种交流平台交流体系等方式,才能切实落实导师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组制教育创新
1.前言
“导师制度”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在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将导师制度将原先仅用于研究生的导师制逐步推广到本科生的教育上。牛津大学所引以为豪的,最经典的是将它比作“牛津皇冠上的宝石”。1938年,竺可桢作为浙江大学的校长,曾推行过本科生导师制,并且有所成效。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学年制,从而导师制也没再实行。直到21世纪,国内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开始初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有人提出,虽然一直强调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是现实中,这种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并且还出现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脱节的现象。自1999年,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学生扩招,大学生的在校人数明显地增多。它一方面缓解了高考的压力,但是相应的,另一方面增加了高校教育的压力。近几年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就需要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就越发的需要有人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曾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基地班小范围尝试实行导师制,由于当时制度的不够成熟和完善,并没有较好地持续下去。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与发展,2014年针对2013级大一新生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逐步向全院各年级推广。目前,正处于实施的前期,并初步制定了实施计划。为了本科生导师制在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好地开展,笔者期望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弄清目前导师制所存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实施该项制度,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了7大类20个题目,涉及到导师制可行性、目的及意义、辅导人数、指导途径、知道内容、交流频率、联系方式等方面,调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完成。
首先针对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11级基地班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其部分学生交谈,初步了解原先导师制的相关情况,发出问卷72份,收回68份。然后对部分院系在校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并与之讨论,了解老师对于导师制的看法,同时与2010级学生就大学四年的学习经验进行交流,收集他们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想法。最后针对2013级大一新生进行调查问卷,发出问卷302份,收回274份。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数据统计和交谈的结果,发现2011级基地班与2010级学生情况相似,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将其情况归为高年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将调查对象按统计结果分为以下三类:老师、大一新生、高年级学生。以下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不深
虽然有95.2%的学生认为本科生有必要配备导师, 但是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不仅大一66.4%的学生对于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不清楚或者不是很清楚,在与学生交谈时,许多学生也会问导师制是什么,甚至高年级同学对于导师制的目的及意义的清楚的学生所占的人数更加少。这一方面说明原先尝试实行的导师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导师制的认识不深,并且对于院系之前所做的宣传及导师座谈会没有过多的关注,认识程度只停留在知道有本科生导师制这样一个程度上。如果开始实行导师制,90%以上的学生都期望与导师进行交谈,老师对于这点也有相当高的期望。并且学生也会在自己有困惑的时候寻求导师的帮助,但是他们找导师的频率或次数都不会太频繁,偶尔占多数。从导师角度来看,对于学习方面包括科研在内,希望本科学生能在每月交流一次,他们认为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导师所传授的知识,也能使学生对此保持长久的兴趣。但是其它方面,比如生活、心理方面,通过交谈发现,导师还是很乐意与学生交谈的。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方面可能是学生考虑到导师承担着繁重教学和科研工作,担心打扰到导师;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与老师课堂上缺乏交流,师生关系淡漠。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主动或不是很主动去找寻老师交谈或是询问问题,这是需要重视的。
3.3導师资源不足
从老师角度,83.3%的老师希望辅导学生人数5人左右,在交谈中老师也提出人数最好能比5人更少。老师觉得人数太多,一方面并不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学生的发展,如果人数相对少一些,对于所指导的每一位学生有更多与导师接触的时间,使导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并为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提出一些意见。从学生角度,大一新生所期望的范围在5-10人,高年级学生所期望的在5人左右,由于本身具有3-4年的学习经验,所以高年级学生与老师地想法在此方面更接近。但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大致上期望导师辅导的人数越少越好。而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6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89人,除去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600余人,一共约2000名在校本科生,那么实行导师制时,平均一位老师就需要辅导20多名学生。与师生所期待的导师辅导学生人数,就有相对较大的差距,也就是导师资源不足。这样,导师所指导的学生相对较多,可能造成导师并不能较全面地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并且导师本身就有教学和科研任务需要完成,同时学生本身如果得不到较全面的指导,这样导师制实行的效果也就不会太明显。
对于交流方式,有55.1%的学生希望与导师面对面的交谈,绝大多数老师也认为面对面交流最为适合途径。但是,一方面,老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任务,能抽出一定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当然是很好的,也是学生心里所期望的,但是毕竟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师制是要长期实行的,这样长期下来给老师造成不小的压力,也可能会影响老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学生肯定不能局限于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渠道上,但是就图4统计结果看来,学生选择其他交流渠的人数不是特别多,这样可能会导致交流渠道不畅通,局限性大,使得学生于老师的交流受到限制,从而使导师制实行的效果受到影响。
4.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对策
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度在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好地实行,针对由上述从问卷调查和交流中发现的对导师制认识不深、主动性不够、导师资源不足及交流渠道不畅通等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措施。
4.1落实导师制交流制度
在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除了用宣传板、院系网站、主题班会等方式来增强老师和学生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的宣传方式之外,更重要的落实交流制度。
首先,导师和学生至少保证每月1-2次的学习或生活上的交流。
其次,导师的指导重点应按你年级进行侧重。大一,应而侧重点应放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交流和指导。大二,学习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导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引导学生。大三,开始全面学习专业课,导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并加入一些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四,学生开始考研或者找工作,导师可以对根据学生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考研方向或是就业指导。
4.2确保导师制实施效果
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这是导师制的核心。首先,从老师方面来说,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有相应的补助津贴,并且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职称评定上给予相应的加分;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在为本科生指导时,可以发现相关专业的潜在人才,这样也可以为导师挑选人才提供便利,同时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进步或是成绩时,导师也可以感到一定的自豪。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在与导师交流时,可以从导师那里丰富知识,可以了解到专业最前沿的信息,并且可以请导师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提供一些发展的方向,这样学生在发展的道路上也会相应的少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这样,导师和学生有了主动性,内心接受了这一制度才能使制度实行,并长期维持下去。
4.3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
由于导师人数有限,而且老师学生期望的辅导人数相对较少,可以充分利用在读博士生和研究生,与导师一起成立导师组。一个导师组有四名导师和三名在校硕士作为导生,这样已经比较完善。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导师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博士生、研究生的能力,学生又可以与年龄差距更小的师兄、师姐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从而使学生自身的能力提高,并使发展空间更广。
4.4 建立多种平台交流体系
一直以来,导师和学生都期望能够面对面的交流,确实面对面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交流途径,但是笔者认为,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院系或学生自身可以建立多种交流平台。与导师互相加QQ或微博互粉,如果老师较忙,QQ可以留言,微博可以发私信与老师联系。如果害怕导师不能看到,可以发短信提醒导师,导师定期抽出时间回复。学生每一个月,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总结一下自己一个月所学的,发给导师,使双方更好地配合和理解,是导师制更好地实行。
5.结论
(1)导师制是一种在现今高等教育背景下,导师指导少数甚至个别学生的创新教育制度。
(2)目前我院导师制中存在的主要包括对导师制的认识不深、主动性不够、导师资源不足、交流渠道等问题。
(3)为更好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需要落实导师制交流制度、确保实施效果、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和建立多平台交流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429-434.
[2]劉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15-117.
[3]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76-85.
[4]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