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宏
摘要: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入手,提出在课堂教育中找准切入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找准结合点、在新兴媒体中挖掘兴趣点、在学生党员中找准共振点及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找准实践点的五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福建精神教育有效途径
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福建作为一个具备强劲文化竞争力的沿海省份,其凝聚的“福建精神”正逐步成为这一区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实践载体。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如何使之内化到学生自觉的实际行动中,就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福建精神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互动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思想保障。它统领道德理想、精神境界、思想政治各方面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这就说明,福建精神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层面,是推动福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福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不仅存在归属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还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互动关系。
1.1弘扬福建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与思想文化不断涌入,迫切需要有一种能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价值共识。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念。在全国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为进一步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对福建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提出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十六字福建精神。福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福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福建的生动体现;作为地方性的精神引领,它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发挥其团结和引领全省人民满腔热血地投身海西建设的精神旗帜作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福建本土情境中的根本要求。
1.2福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福建区域本土化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2]。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福建精神是在福建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长期酝酿下产生的,是当代福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定信仰、是当代福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是当代福建人民对真善美这一基本荣辱观的认同[4]。福建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它集中融汇了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优良的历史传统文化,融汇了福建人民的国家情怀、思想境界、意志品格及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具体化、形象化。
1.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福建精神相互促进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的旗帜,是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观,是提炼和培育福建精神的根本指针。它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强大的感召力促进了福建精神在八闽大地上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升了福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境界与思想追求,为福建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机遇;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营造了和谐社会氛围,从而使福建人民更加有信心、更加放心去弘扬福建精神;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社会凝聚力和民众的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从而使福建精神的弘扬得以持久。而弘扬福建精神为福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集区域性文化、思想与精神为一体的广阔历史价值背景和深厚的现实精神动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弘扬福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进程。
2.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的教育应当也必须放在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成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民办高校的教育模式与学生特点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1民办高校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的反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福建省高招录取率逐年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最为薄弱的一环的民办高校正遇着生源危机,其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其录取学生在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学习态度与心理意愿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与弘扬福建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存在较大反差。他们渴望成才,但信仰模糊、缺乏崇高理想和人生目标;他们价值观主流积极健康,但参杂着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他们社会道德认同感高,但纪律观念薄弱、基础文明有待提高;他们喜欢集体生活,但太过自我、缺乏包容意识;他们懂得享受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意识;他们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较弱;他们处理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较高,但容易受现代化社会思潮影响。
2.2当代社会思潮对民办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社会文化的交流与激荡日益频繁。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掌握着较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使其成为了更易感染不良社会思潮的高危群体。在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这一群体中已逐渐出现了政治意识弱于经济意识、集体意识弱于个人意识、荣誉意识弱于利益意识、吃苦意识弱于享受意识、奉献意识弱于自我意识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使得这一群体在学习、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动摇理想信念,不利于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民办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的掣肘
当前,多数年轻的民办高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思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缘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陷入了重灌输少互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使思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方面,很多民办高校过多拘泥于自上而下的灌输性和单向性说教,这一形式化、模式化及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也使受教者对宣教内容停留在“听之”-“厌之”-“忘之”的层面,未能内化到思想和行为之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在宣传教育中深入人心,必须要摆脱现有的单一说教的宣传教育模式,要能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扩展宣教渠道、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使教育受众自愿参与学习、自行在生活中践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的有效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的确立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动力。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如何让民办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教育不断深入,如何使之接受并将其内化到自觉的实际行动中,是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3.1找准切入点,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必须保障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热情不高、甚至对其感到厌倦,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融合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队伍的力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以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对福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点为切入点,经常性地采用事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及课堂游戏等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参加的形式,让福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指导学生通过其解决实际问题。
3.2找准结合点,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基于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具有较高文化活动创新水平等特点,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同校园文化活动的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融入校园景观、校园精神和校园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如在“雷锋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植树节”开展植树环保活动、在“红五月”开展纪念五四运动系列活动等,重点突出一月一主题,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福建精神观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能感召来自身边的精神力量;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创建还应分群体、分阶段进行。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如对党员和学生干部进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对广大青年团员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部分无坚定信念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等;要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成熟度和认知接受度进行区别对待:如对大一学生主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大二学生着重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对大三学生进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5],循序渐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内化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上高度认同的观念和行动上自觉践行的规范。
3.3挖掘兴趣点,发挥新兴媒体的教育功能
近年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十分迅猛,其舆论引导作用也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拥有玩控新兴媒体的基础配备和基本技能,是微信、微博、网络社区等新兴媒体的最大使用群体。民办高校应充分挖掘学生易于接触网络、乐于接触网络和乐于接触新兴事物的特点,让他们通过网络通讯终端、数字广播、手机微信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在新兴媒体上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福建精神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属新兴媒体建设,如建立学院官方微博、学生工作微博、党建微博、共青团微博及微信群等,并在校属新兴媒体上结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各种疑难问题解答、职业生涯发展等青年基本需求,适时适度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二是新兴媒体的传播要集青春化、生活化等当代大学生较为敏感的语言和互动性于一体。可结合“凝聚青春正能力量,共筑美丽中国梦”的教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的大道理变成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青春小道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的讨论中去,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三是尝试在新兴媒体上建立党团组织,并依托新兴媒体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团活动,组织大学生通过新兴媒体积极参与;四是要将对新兴媒体的监督与新兴媒体的广泛参与性互动性相结合,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3.4找准共振点,发挥党员的模范激励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民办高校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和思想觉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且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影响并带动一部分学生,善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激励作用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在校园内的传播。要及时树立一批党员学生的先进典型,尝试基于党员教育“四进工程”的基本做法,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和“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宣传和表彰他们在践行福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党员在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模范激励作用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進社会,使得广大学生在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实现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覆盖。
3.5找准实践点,发挥志愿服务的助推作用
民办高校学生不喜欢被拘泥于课堂,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的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实践活动尤其是志愿者活动的助推作用。志愿者活动以其被全社会所认同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旨的志愿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福建精神的内涵作出了很好的诠释,也是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行之有效实践方式,民办高校要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契机,通过校内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形式,让学生志愿服务有组织、有场所、有内容、有收获,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福建精神。在发挥志愿服务的助推作用过程中,作为组织主体应注重开展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注重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让志愿者用自己的专长服务社会、弘扬福建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新华网[EB].《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8日.
[2] 姚茂军,彭家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原因与过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5).
[3] 转引自人民网[EB].《十八大报告首提12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13日.
[4] 大力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加快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N] .人民网,2012年7月23日.
[5] 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 .思想政治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