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
【摘 要】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是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今的课程改革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收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立一个迫切的问题,所以要着力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精神;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是中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突破口,而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迫在眉睫。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是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着许多教师的思想。在平时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不少教师因重进度而轻效果,只片面追求教学任务。知识量完成了,但没有意识到本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合作成功。建立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真正构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一直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对于学生自己能通过感悟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留给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这样,学生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才有可能达到创新。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和亲身体验,新的知识才能真正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每个学生是相对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有着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学生表现的“新”和“异”体现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具有开放性
数学教学具有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样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回到到完美的效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把知识进行再创造,产生灵感,达到创新,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教师不要生硬的塞给学生,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从问题中产生的,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没有问题,思维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巧设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是学生主动去猜想,主动去探索,主动去验证,并总结规律,这种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会使学来的东西不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
创设问题要贴近生活,适应教学需要,要容易理解,激发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尽情发挥,有助于个性的发展。
四、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其想象能力
认识始于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识别图形、文字、符号等,通过认真观察,才能发现运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才能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充分展开思维、想象,并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例如:“用哪些材料能铺成平整,无空隙的地面?”像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地板的图案等等?在观察中通过思考,联想,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灵感。
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其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战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好问、敢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防止思维定势的影响,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六、优化课堂设计,减轻学生负担。
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转变“题海”策略,使学生很好掌握所学知识,减轻学生负担。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作业,注意质量的提高,形式的多样。作业设计优化,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有助于各方面能力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材内容上增加了创新,新材料的加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应用和创新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从优化课堂做起,激活學生思维,开发智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