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研究之港澳经济冲击对称性分析

2014-05-30 10:48殷炼乾赵驰梁嘉仪
海南金融 2014年6期
关键词:澳门香港

殷炼乾 赵驰 梁嘉仪

摘要:地区间经济体对经济冲击的对称性反应是衡量经济体结构相似和成功实现货币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香港与澳门、美国之间的经济融合及经济冲击对称性研究发现:港澳两地货币冲击相关性程度高,而港澳的金融市场和实际资本市场的融合程度比香港与美国的低,这是因为港澳经济发展逐渐与美元脱钩,以及人们对三种货币的预期不同所造成;在港澳已经实行的美元联系汇率制下,两地的实际有效汇率对相同结构冲击应该表现一致的响应,但对于总需求冲击,两地反应有所偏差,这说明目前港澳两地的经济融合程度并不能很好的支持目前的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未来可能需要加快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国际化进程,以更好的支持港澳经济发展。

关键词:对称性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有效汇率;香港;澳门

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6-000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6.02

一、引言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参考的典范。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开始探索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货币一体化理论是指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Mundell(1961)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开创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研究[1]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讨论后,Krugman和Obstfeld(1998)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提出“GG-LL模型”为单个国家选择是否加入共同货币区提供分析方法与工具[2]。该理论认为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和融合程度应是建立最优货币区域的标准之一,而经济结构是否具有相似性则可以从观察同样的冲击对不同特征经济体所产生的反应是否能够产生类似的影响来确定。Gros(1995)的研究认为名义汇率对于处理影响欧盟国家失业率上升时所带来的非对冲冲击时并未十分有效,而Paul(1997)则认为欧盟内各国家政治与经济融合的差别是造成非对称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3-4]。

对于中国港澳地区与内地的货币一体化的研究,大多是从欧元区的成功经验出发。兰天(2005)用历史演进的方法论述了欧盟经济、货币一体化模式形成的制度基础[5]。丁凯(2009)对比分析了欧元区国家及其候选国中符合最优货币区的特征,并认为这也是东亚货币合作的实践基础[6]。华民等(2005)分析了欧元区经济状况和货币一体化给经济带来的影响[7]。对于三地区域化经济结构相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李心丹等(2003)认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供给冲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不具有相关性;或是因为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的地位,使用美国经济作为参考实体[8]。范小云,邵新建(2009)得出的结果则表明在长期总供给冲击方面,香港和内地相关性较高,而总需求和货币冲击方面,则不如香港和美国之间的相关性[9]。

本文首次从香港和澳门入手,探讨两地货币一体化的基础。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中的五个准则,何问陶、黄莹(2005)认为港澳两地货币一体化的实现可能性很高[10]。港澳皆是自由港,资本与货物往来没有限制;两者金融关系十分紧密,生产要素流动程度高;两地主要的原材料及资源皆从外地进口,两者的开放程度高且相似;甚至两地的金融政策也十分相似,两地货币发行均沿用货币发行局的模式,财政政策以量入为出的原则。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美国经济作为参考实体,构建了SVAR模型,以港澳的经济受到外部变量冲击时所做出的反应是否具有对称性来研究两地经济结构的相似性。研究结论表明港澳两地货币冲击相关性程度高,而港澳的金融市场和实际资本市场的融合程度比香港与美国的低,这是因为香港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与美国同步,澳门的货币政策也难与美国协调,同时人们对三种货币的预期所造成。另一方面,在港澳已经实行的美元联系汇率制下,两地的实际有效汇率对相同结构冲击应该表现一致的响应,但对于总需求冲击,两地反应有所偏差,这说明目前港澳两地的经济融合程度并不能很好的支持目前的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未来可能需要加快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国际化进程,以更好的支持港澳经济发展。

二、SVAR与冲击响应模型

根据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评判一个区域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之一是该区域受到的经济冲击是否具有对称性。Sims(1986)提出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包括货币政策研究在内的宏观经济研究中[11]。如Bernanke(1986),Blanchard和Qu-

ah(1989),Clarida和Gali(1994)在Obstfeld和Krugman(1985)的理论模型与Blanchard和Quah(1989)的两变量SVAR方法基础上,首先将经济冲击分为实际供给冲击、实际需求冲击与货币冲击,构建了使用产出、价格、实际汇率的三变量SVAR模型,类似的研究还有Zhang(2004)等[12-16]。其次,为了识别实际供给、实际需求与货币这三种冲击,笔者建立一个以美国经济为参考实体,含有港澳美三个内生变量产出y(t)、商品的国际相对价格q(t)和国内名义价格p(t)的结构式VAR模型(SVAR)以代表三地间的动态经济系统:

X(t)=B1X(t-1)+B2X(t-2)+……BnX(t-n)+e(t)

其中,XT(t)=[y(t),p(t),q(t)]。将上述自回归过程表达为冲击序列之和则可改写为移动平均过程模型:

X(t)=[I-B(L)]-1e(t)=A0?着(t)+A1?着(t-1)+ …… =■LiAi?着(t)

其中,e(t)是简化式VAR过程本身的残差向量,表示产出、国际相对价格和国内名义价格变量的扰动。这一扰动来自于对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冲击,即上述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因此,e(t)可以表示为冲击向量的线性组合e(t)=C×?着(t)。其中称为变换系数矩阵,为了确定和解决模型的识别问题,需要给定约束条件。

基于Blanchard和Quah(1989)的研究,本文使用以下三个长期约束条件:(1)在本国产出长期内只受实际供给冲击的影响,实际需求冲击与货币冲击在长期内对产出均不发生影响;(2)产品的国际相对价格水平长期内与货币冲击无关,而只受到实际供给与需求冲击的影响;(3)纯粹的货币冲击或名义冲击在长期内只对国内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将这三个长期约束条件与方程约束、协方差约束条件结合起来就得到了足够的约束,从而得出变换系数矩阵,再通过?着(t)=C-1e(t)和无约束VAR模型中的残差序列即可以计算各个经济体的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序列。

三、数据与检验分析

本文以实际GDP增长率代表实际产出增长率,以GDP平减指数增长率表示通货膨胀率,数据期限为2000—2012年。其中香港、澳门和美国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两组序列来源于世界银行數据库,实际有效汇率由名义汇率和消费价格指数计算所得。在本次检验中,我们仍然以2007年为界限,将整个样本划分为2000—2006年和2007—2012年两个子样本期,以考察美国次贷危机对冲击对称性的影响(见表1)。

(一)供给冲击系数分析

由表1可知,在各样本区间内香港与美国的供给冲击系数均大于港澳间供给冲击系数,且香港与美国的供给冲击系数一直保持0.8以上,表明香港与美国总供给相关性程度非常高。相比之下,港澳的供给冲击系数在2007年才超越0.8。这说明,美国次贷危机前,香港与澳门供给关系程度非常低,两地经历了次贷危机的冲击,在供给方面进一步磨合,最终变现为高程度的相关对称性。这主要是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关系不断密切,港澳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内地的影响,尤其在危机期间,内地对港澳的经济支持使港澳的供给冲击关系表现对称性。

(二)需求冲击系数分析

在子样本区间2000—2006年内,港澳总需求的相关性高于香港与美国,但差距不大,而2007—2012年间,美国与香港的相关性高于港澳的相关性,这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对港澳总需求冲击的影响是负向的。以整个样本考察,香港与美国的总需求相关性偏低,意味着香港与美国的总需求冲击将越来越偏离对称。这主要是澳门经济依赖香港经济,澳门的各行各业基本有来自香港的富商投资,加上地理位置临近,两地经济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因此港澳两地的总需求冲击对称性程度一直非常高。不过,由于需求冲击具有短期性,各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中所采取的政策存在较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说明各经济体总需求相关性的程度。

(三)货币冲击相关系数分析

在货币冲击方面,危机前期,香港与澳门在货币冲击方面的相关性非常高,主要是香港与澳门实行固定汇率制,澳门币跟随港币调节其对外汇率,其次两币在澳门等价使用,大部分澳门居民持有的港币多于澳门币,所以两币的相关程度非常高。但危机爆发后,港币与美元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但从整体来看,港澳的货币冲击相关性仍然比香港与美国的高。这也表明港澳两地固定汇率制严格实行。上述说明,香港与美国的联汇制短期内难以改变,香港与澳门的货币相关性受美国影响,但仍然表现出高度的联系。

四、冲击的响应模式分析

Huang和Gou(2006)认为如果不同经济体的REER(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真实汇率)面对相同的结构冲击时能表现出较一致的响应模式,那么这些经济体就可以考虑采取统一的汇率政策,组成最优货币区的维持成本也较少[17]。因此,这一变量面对经济冲击时的变动模式对货币一体化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反映出不同经济体之间汇率机制融合程度。图1给出了美国、香港和澳门三地有效汇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的反应。

图1表明,对于1单位标准差的总供给冲击,尽管在第5期前,香港表现为负向反应,美国表现为正反向交替反应,但两个经济体的反应指数基本同升同降,表现相对一致;第5期后,两个经济体的反应指数趋向于零,即反应趋缓。而澳门的总供给冲击反应指数则在零的水平线下波动,渐渐趋于零,但离零线还有一些距离,在整个时期均表现负向反应。在反应指数上澳门与香港、美国相差较大,但澳门每一个反应的拐点方向基本与美国步调一致,同升同降。这表明,在总供给冲击方面三个经济体的实际有效汇率反应模式是相近的。对于1单位标准差的总需求冲击,三个经济体表现相对不一致。在第4期前,港澳的反应指数升降步调一致,均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之后两地反应方向有所背离,香港有呈负向反应趋势,澳门则保持正向反应(略有波动)。第4期后,香港与美国的反应方向相近,在第6期下降到零线以下,但之后香港反应趋缓,美国反应指数仍然在零线上下波动。在总需求冲击方面三个经济体的反应模式不太一致,但前半段时期港澳的实际有效汇率反应模式相似,后半段时期香港与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反应模式相似。总体来看,在总供给冲击方面,香港与澳门显示了较高的相关性,而香港与美国之间相关性比港澳两地更高。在总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方面,香港与澳门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尤其是货币冲击相关性远远高于香港與美国之间的相关性。脉冲响应分析显示,香港、澳门和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总供给冲击的反应模式基本是一致的,而对总需求供给的反应模式不太一致。这表明目前港澳的汇率制度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港澳两地的经济融合程度。

五、结论

地区之间的经济融合程度是成功实现货币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香港与澳门、美国之间的经济融合及冲击对称性研究发现:在供给冲击系数上,香港与美国之间的冲击正相关性要显著高于香港与澳门,表明香港与美国间的总产出具有冲击对称性,即香港与美国间宏观政策的协调程度高于香港与澳门;但在需求冲击系数和货币冲击系数方面,香港与澳门之间的冲击相关性高于香港与美国,这表明港澳商品市场合作和货币合作的基础条件较为充分。从脉冲响应的分析可知,港币、澳门币和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对总供给冲击的反应模式基本一致,但澳门币偏向负向反应,而对于总需求冲击,三个经济体则显著不一致。这说明目前港澳两地的经济融合程度并不能很好的支持目前的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未来可能需要加快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国际化进程,以更好的支持港澳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Mundell R A.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1(4): 657-665.

[2]Krugman P R. Maurice Obstfeld[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

[3]Gros D, Steinherr A. Winds of change: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M]. London: Longman,1995.

[4]De Grauwe Paul.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 between the ins and the outs[J]. EMU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1997: 97-118.

[5]兰天.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5.

[6]丁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欧元区的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2009.

[7]华民,于换军,孙伊然,陆志明.从欧元看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2005(5).

[8]李心丹,刘瑛,刘铁军. 中国内地和香港能否构成最优货币区研究——来自实证结果的分析[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5).

[9]范小云,邵新建.港元, 人民币一体化研究[J]. 世界经济,2009(3).

[10]何问陶,黄莹.人民币与港澳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J].开放导报, 2005(3).

[11]Sims C A. Are forecasting models usable for policy analysis?[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6,10(1): 2-16.

[12]Bernanke B S.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money-income correlation[C].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North-Holland, 1986, 25: 49-99.

[13]Blanchard O J, Quah D.The dynamic effects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supply disturbances: Repl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83: 653-653.

[14]Clarida R, Gali J. Sources of real exchange-rate fluctuations: How important are nominal shocks?[C],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North-Holland,1994, 41: 1-56.

[15]Obstfeld M, Cooper R N, Krugman P 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experience and prospects[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5,1985(2): 369-464.

[16]Zhang Z, Sato K, McAleer M. Is a monetary union

feasible for East Asia?[J]. Applied Economics, 2004, 36(10): 1031-1043.

[17]Huang Y, Guo F. Is currency union a feasible option

in East Asia: A multivariate structural VAR approach[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06, 20(1): 77-94.

基金項目:本文系暨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50403493);2012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金

(12EYB006)资助。

收稿日期:2014-04-18

作者简介:殷炼乾(1983-),男,湖北随州人,应用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珠海市系统工程协会理事;

赵 驰(1981-),女,内蒙古包头人,应用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梁嘉仪(1991-),女,广东佛山人,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澳门香港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澳门回归日
展与拍
澳门医改难题也很多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