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丽
我们幼儿园的活动室和墙面都是幼儿设计和动手布置的。我们充分利用了旧资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美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和美的收获。
在以往的实践中,教育环境建设往往只是教师的任务。每当新学期来临,教师总是不停地设计布置,冥思苦想出各种主题和内容布置环境,希望能给幼儿一个惊喜,但这些常常是以教师的意愿为中心,过多考虑环境的美化和新颖,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或许一开始的确能吸引幼儿的眼光,但新奇过后往往就成为一种摆设,因为没有幼儿参与环境设计和布置,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很难使幼儿有主人翁的感觉。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幼儿园的空间设施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互动作用。“让环境说话,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老师”,其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那如何让幼儿主动参与环境的设计呢?下面笔者就以本班环境创设为例加以说明。
一、引导和鼓励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及教育目标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在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下,才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在引导幼儿讨论决定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去创作。我们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给予幼儿自己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让幼儿主动探索并把它与幼儿的实践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在幼儿有了一定的体验后,用新的主题“地球妈妈生病,我们应该怎么做”启发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一时间,家长纷纷带领幼儿在大街上、公园里、小河边等地方去找有关资料。就这样,“环保小卫士”成了信息储存墙。在这里,幼儿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有的把自己做的事编成了连环画,如照料受伤的小鸟;有的去旅游时拍了各种照片,如河里的各种漂浮物,小草被踩踏的惨状等;有的从画报上剪下有关环保的图片,如植树的画和宣传语“不在墙上乱写乱画乱贴小广告”或“请不要在我脸上抹黑”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明白了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差。他们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如主动管理自然角,把公共场所的废旧物捡到垃圾箱里等。
二、根据课程内容调整相应的环境设施
幼儿很喜欢摆弄和操做物体,幼儿的认识能力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年龄特征決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
环境的创设要服从教育目标,因为墙饰布置和区角中都集中体现了本主题的课程内容,比如在“秋天”的主题活动中,通过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表现秋天的美。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看出物体的特征和变化,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因此,设计通过找秋天的活动让幼儿自己发现秋天花草树木的变化,幼儿能主动探索。活动中要求幼儿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发现是为了提高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意志,提供一些旧材料让幼儿自己制做、发现是为了让幼儿持久探索,关注秋天自然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使幼儿逐步积累有关秋天特征的经验,增强幼儿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三、利用区角活动使环境活动起来
为了使每一位幼儿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内容,我班开展区、角活动,充分利用凉台、走廊、楼角的空间以及室内各个角,依据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需要开设了各个区、角。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活动,区域、区角一直受到班内幼儿的欢迎,它们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幼儿轮流到各个角区活动,这样每次的环境创设都有不同幼儿的作品。环境相对来说也有变化,可以使环境动起来,以活动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我们班中每个角落的展示台、展示区、展示窗内都陈列着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作品。不管是精致的还是粗糙的,是独立完成的还是合作完成的,都被及时展示在空间的台面、墙壁上,甚至被悬挂在楼板及天花板上。放眼望去都是幼儿亲手制作的作品,有用饮料瓶、牙膏盒、毛线团作成的形象各异的娃娃,用各种树叶拼成的美丽图案,教室中央还悬挂着用皱文纸、pop纸编织制作成的各种各样的花、扇子、七星瓢虫、小鸟等,这一件件充满童趣的艺术品,装点着我班的活动室、走廊、墙的每一个角落。
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幼儿的需要,是他们切身关心的事。环境布置只有通过幼儿的大脑和双手,才能使他们加深对环境事物的认识,也更注重保护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幼儿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